作者:刘飞
来源:刘言飞语(ID:liufeinotes)
编辑:Verna
过去在在行上接触了不少朋友,都是误打误撞或者硬着头皮挤进了产品经理这个行业。许多人做了一段时间就有点担忧,感觉自己做的事情,以前的自己也能够做,半年后的自己、一年后的自己,大概也就是会做同样的事情。有的是在想尽办法完成领导的愿景,有的是在精疲力尽跟开发沟通,有的是在为公司明天的发展担惊受怕。抽象出来,遇到的问题则是惊人的相似:成长缺乏好的环境。而且他们也不知道所谓好的环境是什么概念。
于是这才出现了大量浑水摸鱼的辅导班、培训课,以及许许多多所谓的「产品导师」,在30天内给你一个速成的机会。我应该说过一段话:背熟了驾驶手册,也不代表就能是好的司机了。所以,对新人产品经理来说,成长的路径不是自学和培训,只能通过实践。那怎么判断什么是好的实践机会呢?
今天看到三节课上周末的活动的记录里俞军老师对新人产品经理的建议,这也是他多次在不同场合跟我们交流过的。他说的原话是「最重要还是要找一个高速迭代的产品机会+一个产品经理的导师」,跟我在去年写的书里提到的成长方法几乎一模一样——「好项目+好导师」。
下面就贴出我去年出版的《从点子到产品》的部分节选,如今看来我自己都忍不住啧啧称赞。嗯。
从业多年,不乏有各种刚刚毕业的应届生问「到底该如何成长」,有的会关心「到底选择怎样的公司」,有的会问「现在的选择是不是合理」。对这样的问题,我都会回答「好项目+好导师」。
产品经理的成长必须要通过实践来完成,这是绝对不能少的环节。跟有过经验的产品经理接触,能明显感觉到他的思维方式是有特点的,而没有经验的产品经理,即使读再多的书,也不能说出个所以然,只能谈概念,都是比较浅显的理论。我们也能看到,产品经理的招聘一般都特别在乎实践经历。
实践当然也不是看看帖子、做做零碎的功能而已。好的实践要全程参与一个完整的项目。看到它如何起承转合,看到它怎么从 0 到 1,又怎么从幼小变得成熟。完整的项目可以尽量多地接触到产品经理可能接触的工作,比如战略讨论、基本的产品模型构建、用户研究、需求分析,乃至 MVP 的设计、产品核心功能的设计、早期迭代等。跟完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或者至少跟到一个产品的成年阶段,对产品经理来说是最好的项目实践。
能够接触到产品多长的生命周期、在项目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是对产品经理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我曾经参与锤子科技 T1 手机操作系统全程的设计,也曾经参与了嘟嘟美甲从零一直做到日均几百单的稳步运营,虽然分别都是一年时间,跟很多前辈比算不上久,不过这样的体会是深刻的、对产品不同阶段的体验是完整的,能够补全在工作流中各个环节的经历。
再说导师。很多新人产品经理都忽视了导师的作用。我曾经不断提到,产品经理的很多知识体系都不健全、工作内容差异大,也就意味着我们没有普适的标准可以检验自己成长的情况。如果是工程师,我们可以写完代码立刻就能看到所有的错误和警告提醒,知道自己哪里写错了、哪里需要优化。而产品经理就难得多了,需要提醒的时候身边没有导师在,那就会一直错下去。
做产品发现问题,不一定是在设计中,很可能是在实现后。等整个团队都根据你的方案把产品推动完成后,才发现用户不喜欢、功能有问题,那试错的成本就太高了。而且对没有经验的产品经理来说,很难自己去判断,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在产品从业过程中,始终有一个或几个值得我学习、能指导我做事的同事作为导师,在我有疑惑或者出现疏漏时,他们能给我提个醒。用付费方式来咨询我问题的新人产品经理也会感慨地说,我可能有那么几句话,让他们茅塞顿开。我就告诉他们,身边一定要有一个导师,效果不就好像天天在付费向我咨询一样了,还不用花钱。
怎么判断一个导师是不是够好呢?很简单。先看他的背景和曾经做过的产品,如果你觉得是公认的好产品、或者来自公认的好团队,那应该不会特别「坑」;再看平时工作中,他能对你起到的帮助,他的那些建议是不是有效,要是他也不能经常给你提醒、不能帮你进步,那也称不上是好导师。的确有那种只能自己做出好产品但不太懂怎么传授给别人方法的人。最后,你可以用一些问题来考验他,尤其是你不懂的、比较难的题目。要确保他比你懂的更多,这样你才有跟他学习进步的空间。
一旦确定他是位好导师,那就考虑先成为他那样的水准,不要想着一蹴而就。当下的榜样应该是自己能够在一定时间内追赶得上的,等你跟榜样水平接近之后,就可以再考虑换一个更牛的人作为榜样。
既然成长必备的条件是好项目和好导师,那么我们就能以此判断应该选择去什么样的团队工作了。
这个团队所做的事情应该是相对具体和完整的,不能是那种大家试一把,行就一夜暴富,不行就散伙的团队,应该是你坚信产品至少能走完一个生命周期的项目。
这个团队里的人,至少有一个在产品方面能够成为你的导师,作为应届毕业生去初创团队独立负责产品看起来很光鲜,但也很危险,领悟能力好的当然可以在实践中飞速成长,但大部分刚从校园里出来的学生是毫无产品方面的知识储备的,对产品工作也是一窍不通,只能看着自己手机里的 APP 照葫芦画瓢,翻一翻网上的快餐式文章作为指导思想,这样的经历对成长当然不会有多大帮助,甚至还会有副作用。
Read More
投稿邮箱:mm@zaodula.com
本文由作者授权早读课发表,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