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果蔬柜在下沉市场“崛起”,但赚钱的都是硬件厂商。一旦面临生鲜社区店的竞争,加盟者则可能“血本无归”。
封面来源 | IC Photo
“现在因为与物业产生矛盾,所以要处理掉这些机器。”武汉的无人果蔬柜加盟商肖刚(化名)有点儿无奈地告诉灵兽。
2020年的夏天,肖刚注意到,由于疫情传播途径的“警示”,无接触配送进入大众视野,无人果蔬柜也顺势再次成为社区近场零售的新风口。
回顾两年前,无人零售就从红极一时到哀声遍野,纵使智能柜在便民性上有着先天的优势,其赛道被众资本抢占,但经市场的验证后,无人零售却一地鸡毛。
而在新零售和“到家”业务的围剿之下,特殊时期让智能货柜的“红利”被再次抓住,作为近场零售的一种,无人果蔬柜正向下渗透。
这波“繁荣”的背后,疫情是导致无人零售市场再次飘起泡沫,尤其在下沉市场,在资本推动下,正燃起新一轮的战火,同时也收割着更多的“韭菜”。
无人零售重燃战火
肖刚调研附近的社区发现,一个容纳近3000人的社区,预计5台果蔬柜一天流水能达到4000元。调研后,他立即投资,无人柜的位置就选择在小区人流量较大的入口。
开店前,该小区附近还没有社区店业态。据他观察,只有在2公里之外有规模较大的店面,附近居民隔三差五地前去采购。
选址、培训、安装机器、招聘等一系列流程走完后,肖刚的无人果蔬机在今年4月开业,5个无人果蔬柜,每月向物业缴纳500元租金。此外,肖刚还雇佣了3个店员,负责采购理货、配送和值班,月成本开销近万元。
肖刚投资的5个果蔬柜,每个柜子10个坑位,一共可以承载50个SKU,智能柜有冷气装置,24小时保鲜,主要经营果蔬、豆制品,货源以自己去农贸市场采购为主。
无人果蔬柜采用扫描二维码,自动开柜、自动关联微信钱包或者支付宝账户,所有产品按斤称重,打开任意柜门,拿出商品按照自动减少的重量计算价格,自动从账户扣除。
这一幕是多么的熟悉,早在三年前新零售被提出时,无人零售也被认为是新零售的“典型模式”被众多资本青睐。
彼时,大量创业者和资本蜂拥而至。数据统计,仅2017年,全国无人超市落地超200家,无人货架落地2.5万个,而截至2017年底,无人零售领域融资规模超过40亿元。
不过,无人风口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些被资本堆砌的创业公司陆续被曝出亏损、裁员甚至是倒闭的消息,本以为“人去楼空”、留下一地鸡毛就是无人零售的最终结局。
没想到,如今在“抗疫”的大背景下,无人零售再次燃起创业们的心,据报道,疫情期间,多个智能货柜品牌都呈现出了增长的态势。可现实是,无人果蔬柜模式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痛点,悬而未解。
难逃“落荒”结局
最近一个月,肖刚每天收入下滑到2000元以下,除去人力成本与房租,几乎不剩什么。
肖刚回忆,在开业初期,无人果蔬柜的营业额确实不错,但很快消费者对其丧失了“兴趣”,因为小区门口新开一家社区店,客流被分走不少。
同样的商业模式,在北京丰台区的一个小区内的无人生鲜柜早已布满灰尘,货品的标签也早已褪色,“这个得两年没人用过了,一开始生意挺好的,后来慢慢不行,老年人不太会用,旁边也多了很多能买菜的地方。”一位该小区居民表示。
而生鲜柜中常不更迭的生鲜种类和新鲜度也是居民放弃其的原因。另外,智能柜里不像菜市场一样能够挑挑拣拣的,柜子直接售卖包装产品。
早在两年前,北京多个小区被投放了无人果蔬柜。如今,这些机器都难逃“撂荒”的结局。起初,这些智能柜还比较受居民欢迎,但随着新鲜劲儿过去,设备后续出现运营乏力、经营不善等问题。
甚至部分售货柜起初以打折办卡的会员模式吸引消费者,而现在社区居民也面临着退费难的问题。
虽然,跟商超相比,无人柜因近场零售的优势,被再次捧为风口,但与之相比的优势和劣势都比较明显。
商超内运营很及时,有人理货,补货速度快,出现问题都可以得到及时的解决,而无人果蔬柜,补货得考虑很多因素(主要是补货的经济性),理货是一大难点。
另外,机器的智能化程度有限,从食品安全的角度看,也存在风险,所以在一二线城市,无人果蔬柜在生鲜购买方便的社区很难跑通模式。
而从无人货架的失败中也能得到启示,对于无人零售来说,很难管控商品,对于运营、供应链、售后、服务等都是挑战,做不到规模经济的确很难存活,更不要说投资几台设备了。
无人零售的探索之路
经过4个月的探索,肖刚最终将此前投资的5台无人果蔬柜放到了二手交易平台——“闲鱼”上出售。
总结起这段投资经历,肖刚说,“选址固然重要,但无人模式背后是成本和供应链的支撑,单纯做无人柜是无法实现盈利的。”
据了解,投资无人果蔬柜的成本包括:点位费、电费、折旧费、人员成本等,其中,点位费、也就是货柜的占地租金,约占运营成本的25%。
虽然其在几项成本中占比并不是最高的,但今年以来一线城市的点位费同比去年月均增长了约2000元,创业者越来越感受到这部分成本支出的压力。
一位生鲜柜硬件销售负责人告诉灵兽,机器多为购买,代理商价格一台4580元,而购货商的价格在6580元,且货源供应链需要自行解决。
另外,智能柜的运营成本也非常高,肖刚雇佣3名员工,转化率勉强达1‰,销量高也才70%,除去设备成本和点位费,人员工资已经入不敷出了,很难去覆盖成本。
如果再加上其他“隐形成本”,如电力成本、水果分拣损耗、交通运输及设备的折旧维护,其成本之高俨如巨石压身。
湖北十堰的无人柜创业者王珂告诉灵兽,这个模式对拥有供应链优势的创业者比较友好,如果想要大范围的投资设备,可以通过与上游供应商合作,负责配送,至于利润分配两方协商即可。
相比肖刚以果蔬、豆制品为主,王珂的选品还增加了肉类、鱼类等提高客单价的产品,生鲜柜一次性库存100份,补货3次,将平均利润控制在35%。
但尽管如此,都难以避免线下生鲜零售“恶劣”的竞争环境,各种大型的生鲜超市,还有若干的夫妻店和路边水果摊,经常打折促销,对生鲜柜模式是一种冲击,况且,生鲜柜的创业者因成本不低,在商品定价上也会比商超略高。
另外,除了点位费,无人果蔬柜对供应链能力也是极大挑战。
上述两位受访者均表示,在这个项目中,最大的难点就是货物更新,叶菜、水果保鲜时间短,货物需要快速周转。
也是在摸索中,肖刚将每天没有卖掉的蔬菜转卖给附近的餐馆,因为他们要的品类更全,这样才能保证更新,有了“接盘”后,保证货物运转,消费者看到是新鲜的,才能有更好的销量。
同时,肖刚表示,如果不做B端的供应,生鲜柜肯定是亏损的状态。
反观无人零售最终倒下的原因之一,就是前端点位扩张与后端供应链建设不匹配所致,尤其对于初创者来说,供应链尤为重要。
其二,原因是国人素质不够高,丢货率解决不了,货损过高,如果货损高,价格就无法降低,导致购买者就少,而生鲜果蔬品类的价格,本就让消费者极其敏感,如此形成恶性循环,结果可想而知。
此外,果蔬品类太少、毛利率低、回报周期过长、购买人数影响生鲜柜收益、配送成本高。虽看似便利,但却有一定的消费习惯等教育成本问题,这也是掣肘无人果蔬柜发展的重要原因。
新风口?
打着开启人工智能零售新时代的智能生鲜柜,抢占到了最后100米,想要在这场生鲜战局中实现弯道超车,机会非常渺茫。
最根本的原因是,无人果蔬柜没有解决生鲜零售行业最根本的问题,即没有对现有供应方式带来变革,也没有增加产业链的新价值,更没有提高产业链的效率和降低整个产业链的流转成本。
而这看似通过智能化解决了一部分人力成本问题,但无形中也增加不少其他成本。
智能柜的制造成本、维护成本、用电成,以及运营背后需要一套完整的数据系统,还要及时补货,如此才能提高货柜的使用效率,这当中涉及很多“无形中”的运营成本的问题,是需要彻底解决的。
不得不直视的是,这场所谓的无人零售新风口,最终赚钱的,或许是那些把机器包装出来让你买机器的厂商和收点位费的人。
太阳底下,哪来的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