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者 按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实施的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旨在服务人才强国战略,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增强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能力。清华大学结合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学科发展和建设开放式大学的目标,按照“选拔一流的学生,到国外一流的院校、科研机构或学科专业,师从一流的导师”的要求,依托该项目选拔推荐优秀博士生赴国外知名高校开展为期6-24个月的联合培养。
自2007年起,近2500名清华大学博士生获得项目资助赴国外联合培养,提高了论文研究水平,开拓了国际视野,在诸多方面取得了收获。“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公众号将不定期与大家分享他们的成果和故事。
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我于2018年9月13日至2019年5月12日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了为期8个月的访问研究。作为一所全球知名的研究型大学,伯克利顶尖的学术研究水平、开阔的研究视野,以及对学术孜孜不倦的热情,都令我受益匪浅。
伯克利位置处于北部湾区,阳光明媚、四季温暖,是个生活舒适的好地方。伯克利校园精致小巧,虽然面积不大,但是教学科研设施、图书馆等都应有尽有。近年来,由于加州政府拨款减少,伯克利作为公立大学在经费方面略显紧张,但是教授和学生们仍然保持着高昂的学术热情,学校也一直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让学生可以安心地学习、研究。
我所访问的院系是伯克利的Energy and Resource Group(以下简称ERG),其规模虽然不大,但是研究生项目非常具有特点。ERG最大的特色是学科交叉,教职人员不多,但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其研究主题涉及能源市场、能源环境政策、能源建模、水资源、能源技术、低碳政策、污染等几乎所有与能源环境经济学相关的领域,因此,不同方向的研究生都能够得到教授们的充分指导。
我的合作导师Daivd Anthoff教授是ERG的经济专家,他在经济领域、尤其是气候经济学领域的专业背景,对我在伯克利期间的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提升作用。与此同时,身边研究生们不同的研究方向也极大开阔了我的学术视野。
研究工作方面,我的课题进展顺利,基本完成了留学期间的工作安排。
我在伯克利期间具体的工作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利用简单气候模型与综合评估模型的耦合,对碳社会成本进行了重新评估,为现有研究结果提供新的启示。目前这一部分的工作已经完成了后期论文撰写工作,并准备近期投向领域内的顶级期刊;第二部分工作,则是利用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研究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目前已完成模型框架的搭建工作。
除实验室工作外,我还积极旁听了如气候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诸多课程,在扩充自己的知识面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了国外顶尖大学教学课程的特点——与国内高校不同的是,伯克利的博士生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学院也鼓励未来有志于从事教职工作的同学更多地参与到教学工作中,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教学机会。我认为,这种培养模式或许对国内的博士生培养体系也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此外,我也积极参与研究所的各类讲座,不但扩展了自己的研究视野,也与国外相关领域内的研究人员建立了良好的联系。ERG每周都会邀请一名专家学者进行口头报告,并为学生提供与其共进午餐的机会。这种面对面的学术社交活动也是国内高校所缺乏的。
除学术研究上的专业性外,ERG也非常重视社会交流,将其视为政策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ERG不鼓励学生们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而是希望大家能够走出去,加强与外界的交流、提升学术水平。因此,ERG的研究生与伯克利其他院系、甚至其他高校的教授都有着广泛的联系,这些联系不仅有助于学术研究的展开,也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在每周一和周四下午,ERG都会在办公室举办茶歇会,给大家提供一个日常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一契机,我与ERG研究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建立起了深厚的学术联系,为后续的科研合作创造机遇。尤其是我的博士课题属于交叉学科范畴,通过这些学术交流,使我更进一步了解了所在领域的前沿动态、拓展了自己的研究思路,更好地解决科研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并形成创新性的科研成果产出。
此外,在这些社交场合进行英文对话,对于提升我的学术演讲能力、英语交流能力、综合归纳论述和应变能力都有着相当显著的帮助。ERG的学生社交远不限于学术讨论。作为全美最自由的大学,伯克利校风开放,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无论是政治,还是文化、艺术,大家可以就各种领域的问题进行讨论。为了融入这些讨论,也推动着我不断去恶补相关领域的知识,尽量提升自己的英文听说能力,可以说是一次很难得的锻炼机会。
在伯克利期间,我还参加了当地一年一度的女权游行、ERG的年度学生秀等活动,让自己更好地融入到伯克利的文化环境中去。此外,我还利用假期和朋友游览了美国的著名景点,丰富了自己的阅历。
十分感谢国家留学基金委能够给我这样一个机会,通过这次访问学习,我的学术研究水平得到了提升,科研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社会交际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也有了提升。
在伯克利八个月的生活,将会是一段记忆深刻的体验;与世界顶尖大学的接触,也让我认识到自己身上还有很多需要提升之处。我会以这段访学经历作为自己学术生活新的起点,为自己设立更高的目标,去拼搏、学习。同时,我也希望能有更多能源经济领域的同学参加到访学项目中,与全球顶尖研究者面对面交流,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形成创造性的科研成果!
本文来源:清华大学核研院王天鹏同学的访学总结报告
编 辑:王玉萍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
徐思羽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学生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