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 视觉中国
那艘“网红”大豆船在大海上漂泊了一个月而不愿意离去,其实是在赌中国在贸易战中反击美国的决心和能力,以及化解危机的勇气和智慧。
估计很多人都还记得,一个月前,一艘名为“飞马峰号“的大豆船从美国出发,在茫茫大海上高速驶往中国大连港,试图在中国对大豆正式加税之前入港,以避免数千万元人民币的关税损失。尽管拼尽了洪荒之力,但飞马峰号最终还是功亏一篑,没能赶在中国加税前抵达大连港。
时隔一个月之后,人们再度发现了飞马峰号的踪迹,原来这艘船既没有在大连港清关交货,也没有返回美国,而是依然满载大豆在中国近海漂泊,在离大连港不远处原地转圈。为此,这批大豆的货主还要每天支付给船东1万多美元的船租。
那么,飞马峰号为什么选择在海上漂泊了一个月,甚至还有可能继续漂泊更久?也是在权衡了各种方案之后的一次博弈。首先,飞马峰号的货主显然并不愿意接受数千万元人民币的高额关税,但是如果要在中国市场之外寻找到大买家,短时间内也非易事。而且,中美贸易大战硝烟燃起之后,美国大豆价格已经出现了较大跌幅,如果飞马峰号的货主重新寻找新的买家,也要承受较大的价格损失。
于是,飞马峰号的货主选择了在大连港附近转圈,等待进入中国的最佳时机。而这个时机可能在于,中国会在大豆缺口的压力下重新恢复对美国的大豆进口,甚至可能会取消对美国大豆的高额关税。某种程度上,飞马峰号已经成为中美贸易大战最形象的微观缩影,未来的一举一动甚至会折射出中美贸易战的走向。
图 | 摄图网
中国的大豆对外依存度非常高,主要进口来自巴西和美国,去年进口大豆超过9500吨,其中大概5000吨来自巴西,3200吨来自美国,两国占比分别超过50%和30%。如果停止从美国进口大豆,寻找替代品并不容易。巴西今年的大豆出口量预计为7500吨,即使全部出口到中国,中国也依然有2000万左右的大豆缺口,如果完全摆脱美国大豆,中国想要填补这一缺口难度极大。
飞马峰号在大连港附近徘徊,下的第一个赌注是中国会很快恢复对美国的大豆进口,甚至会比以前更加渴求美国大豆。
中国进口大豆主要用于饲料豆粕和食用豆油,如果大豆供应出现缺口,饲料豆粕价格上涨将带来猪肉价格飙升,猪肉价格对我国的通货膨胀又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而通胀对于中国经济甚至社会稳定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巴西和美国大豆产地分属南北半球,上市时间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巴西大豆的销售旺季现在已经进入尾声。这一轮巴西大豆卖完之后,中国的大豆缺口压力可能很快就会浮上水面,对于美国大豆则意味着绝地反击的最好时机。对于飞马峰号而言,船上的7万吨大豆将会变得奇货可居,甚至还有可能卖出更好的价格。
飞马峰号更大的赌注在于,在这场贸易大战中,中国有可能会顶不住压力而寻求议和,而对美国大豆征收的高额关税,最终也有可能会被取消,在海上漂泊数月之后,到时候飞马峰号就可以以胜利者的姿态昂首进入大连港。
所以,飞马峰号的最终命运如何,还是取决于中美两国之间的博弈,中美博弈的结果,最终将决定这首大豆船是将昂首进入中国,或是以其他的方式离开。在飞马峰号之外,不妨看看现在的中美贸易大战都到了怎样的阶段,最终又将如何演化。
图 | 摄图网
贸易大战以来,中国方面已经承受了较大的压力,原先预计的“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现在看来可能要自损两千,甚至更多。A股市场和人民币汇率持续大跌,政府对于中国经济的定调甚至都出现变化,从“稳中向好”转向了“稳中有变”,推进了2年多的供给侧改革出现调整,宏观调控重回宽松的老路。
从中国反击美国贸易战的力度来看,也开始明显减弱。今年4月3日,美方首次公布拟加征关税的中国商品清单之后,中方很快做出回应,对5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做出了同等规模和同等力度的对等反击。7月10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2000亿美元商品征收关税,中方的回应清单只有600亿美元。和第一轮反击相比,力度已经轻了很多。
对于中方而言,如果想要对美国商品列出2000亿美元的同等规模清单,自身也会受到极大冲击。因为中国对很多美国商品都存在较强的依赖性,尤其是一些没有第三国替代的商品,如果对其征收关税,相当提高自身的进口成本,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虽然中国在这场贸易战中颇显被动,但对特朗普和美国政府而言,处境也并不轻松。尤其是美国大豆遭遇打击之后,特朗普政府也承受了不少压力,特朗普一方面试图增加大豆的欧洲出口,同时给予美国农民一定的补贴。但是,欧洲市场对于大豆的需求能力远远不及中国,而美国农民对于补贴计划也并不买账,喊出了“不要补贴要买家”的口号。而特朗普如果对更多的中国商品征收关税,最终也会导致美国国内物价全面上升,到时候站出来反对就不仅只是美国农民。
美国在“二战”确立全球霸主地位后,数十年的时间里,只有三个国家对美国的经济地位形成过一定的威胁,分别是苏联、日本和中国,其中苏联因为和美国的军备竞赛被拖垮,日本则被美国强迫签订《广场协议》,最终被泡沫经济所击溃。而中国的最终命运如何,很大程度上可以参照当年的日本。
图 | 摄图网
上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强势崛起,而美国经济则陷入滞涨之中,日本经济模式被捧上神坛,1979年,哈佛大学的教授傅高义出版《日本第一》,对日本模式大加赞赏,成为当年著名的畅销书,也将日本神话推向了高潮。日本企业在80年代更是接连买入美国众多地标性建筑,包括洛克菲勒中心等,很多日本人信心爆棚,宣称要买下美国。这一幕和当前的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崛起,也有著名学者宣传中国已经全面赶超美国,也有中国企业在美国买下华尔道夫酒店等著名地标。
当年快速崛起的日本经济最终引发美国的警惕,以缩减美国贸易逆差为由,美国和日本等国在1985年签订了著名的《广场协议》,日元升值引发日本的泡沫经济,而90年代泡沫破灭,日本经济开始进入失去的十年,就此失去了追赶美国的能力。和80年代的日本一样,快速崛起而且自信满满的中国经济同样也引发了美国的警惕,挥舞过来的也同样是贸易大棒。
30年前,美国逼迫日本签订《广场协议》,从日本经济史上来看,堪称日本国运转折点,今天中美贸易大战持续升级,是否也会成为中国经济的一大转折点呢?中国是否会重复日本当年的命运,压力虽然来自美国,但是能否走出泥沼,主动权其实掌握在自己手中。
当年日本之所以进入失去的十年,广场协议只是一个引子,更大的内因在于日本政府应对失误,将日本引入了泡沫经济,而当年和美国签订《广场协议》的并非只有日本,德国等国经济就没有因此受到太大影响。今天的中国经济是否能够摆脱贸易战的冲击,如何应对显然事关国运,应对不当,就有可能重蹈日本覆辙,反之,如果应对得当,还有可能化危为机,为中国经济迎来新的增长动力。
贸易大战之后,无论中国选择是战是和,外需引擎熄火已经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而14亿人的内部需求如果完全挖掘释放出来,也足以对冲外需的下滑。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释放内需,如果将大量资源投放到已近饱和的基建投资,相当于重回老路,除了积累更大的债务危机,并不会有太大的出路,反之,如果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借助贸易大战的外部力量来冲破内部利益集团的阻力,推动更大力度的改革,比如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等等,从而释放出更多的消费潜力,这可能才是这场贸易大战的危中之机。
毕竟,经济增长的终极目的是增进民众福祉,否则,如果只是为增长而增长,这样的增长并没有大大的价值。以此来看,中国经济如果能在这场危机中挖掘出更多的内需潜力,寻找到新的增长动力,飞马峰号最终以怎样的姿态进入或者离开中国,都已经无关痛痒。
大家都在看这些👇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中国人需要什么样的抗癌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