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一下:未来我们会在抖音里聊天吗?

2022 年 3 月 6 日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关注并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设为星标

每天早 07 : 45 按时送达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微信等社交产品让我们逐渐习惯了线上社交,抖快等短视频产品更是极大地改变了用户的娱乐方式。而在这段移动应用飞速发展的阶段,抖音、微信各自都拿出了什么样的应对姿态?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全文共 8587 字,阅读需要 17 分钟

——————/ BEGIN /——————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前几天我请假,大上午躺在床上刷抖音。突然我接到一个微信语音电话,我切回到微信,发现微信里根本没有人给我打电话。

我又切回到抖音,发现原来这个语音电话是我同事从抖音里打过来的,这是我第一次接到抖音好友给我打的语音电话。

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在微信里给我打语音电话?

他说,看到我抖音在线,就顺手在抖音里给我拨了这个电话。

我很奇怪,为啥上班时间你知道我抖音在线?

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挂了电话以后,我打开抖音的通讯录,满屏的好友在线,心头顿时涌上两个疑问:

  1. 到底是哪家公司招了你们这群摸鱼怪?

  2. 既然大家都待在抖音里,会不会以后都通过抖音聊天呢?

第一个问题,欢迎大家私信我,我会把这些良心公司发给你;第二个问题,我给不出答案,我也不相信现在有谁可以预测未来。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解答下面3个问题,来帮助我们厘清抖音的整体发展脉络,它的核心竞争力和未来的业务边界。

  1. 崛起:字节和抖音抓住了什么风口?

  2. 进阶:从微视到视频号,腾讯是如何应对抖音的挑战?

  3. 未来:下一个微信还是淘宝,抖音未来的边界在哪?

这篇文章将近一万字,我尽量全面而又清晰地带大家重新认识一下抖音。

从电脑到手机最本质的变革是什么?

抖音虽然是2016年9月才上线,但是它的母公司字节跳动在2012年就已经成立了。

所以要讲抖音的故事,我们要先回到10年前的2012年.

没错,2012年都是10年前了……

2012年春节,百度的流量分析团队发现了一个很罕见的现象。

按照惯例,每年春节期间都是百度的一个流量低点,但是春节之后的两周内,流量会复苏到春节前的水平。

可是2012年,直到3月份,百度的流量还是很低迷,并没有像往年一样反弹。

百度的数据分析团队开始对下降的流量进行归因分析,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移动的替代性。

刚过去的2011年应该算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元年。这一年智能手机在中国的销售量突破1.1亿部,超过前几年的总和。年末,iPhone4S发布,消费者在街上排起了长龙,只为能买一部这样的手机。

中国的互联网从业者们都敏锐地意识到移动互联网的新浪潮正在袭来,用户连接互联网终端从电脑改成智能手机了,可是这到底会带来哪些改变呢?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来干什么——这是摆在当时互联网从业者面前的一道考题。

经历过PC互联网时代的人们,还是用上一代的思维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

比如,2011年3月,美团APP上线的时候,很多商户不理解。为啥要做APP?觉得“PC端的图片大,手机端的图片小,美团应该多在PC上投入资源”。

毛文超和翟芳最开始做小红书,其产品定位是出境购物策略网站。

产品形态非常简单,就是搭一个网站,上面挂10个PDF文档,分别介绍去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该买什么样的东西,吸引用户来下载。

这个产品形态被投资人否决,后面全力打造APP,他们推出的第一款APP叫做——香港购物指南。

从今天的视角,我们回过头看2011年前后那一批成功的APP,发现他们所做的都是同一件事——挖掘智能手机某个传感器的功能,基于该功能对应用进行创新,最后再对该领域进行模式变革。

唱吧利用了麦克风、KK唱响利用了摄像头、陌陌利用了LBS、“摇一摇”利用陀螺仪传感器的芯片……

硬件层面的每一次升级,都会驱动软件层面的无限可能。

这些APP都是典型的基于智能手机传感器升级而产生的新应用。

理论上说,智能手机的每一个传感器至少可以产生一类原生性创新。

但是这些APP的创新都比较狭隘,因为多是基于某一点,并没有抓住电脑-手机升级的本质。

——那么从电脑到手机,硬件层面最核心的升级是什么呢?

在张一鸣看来,“电脑-手机”的升级,会给用户带来三大本质改变:小屏幕、时间分散、信息过载。

设备屏幕变小,用户的时间也更加分散,用户对信息的消费也越来越零碎,信息获取的方式也日渐丰富,行为模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张一鸣

用户可以在地铁上,吃饭排队,开会间隙这些碎片化的场景中打开手机。

基于手机的信息生产与分享将会更加的碎片化,从信息供给关系上来说,之前是“用户多,信息少”,现在是“用户多,信息多”。

如果说PC互联网时代是“人找信息”,那么移动互联网时代应该是“信息找人”。

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

最典型的“人找信息”模式就是搜索引擎。

以YouTube为例,YouTube作为全球访问量最高的视频网站,在2011年之前,内容分发主要依赖于用户搜索。依赖于“人找信息”,YouTube很快面临了一个难题——用户粘性很低。很多用户把上传的视频嵌在其他页面中,YouTube仅仅作为视频的中转站,而不是终点站。

这点我非常理解,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我特别喜欢跳舞。我经常把自己跳舞的视频上传到土豆网上,然后把视频链接分享到QQ空间里。那么土豆网对于我来说,定位只是一个视频的“存储器”。如果QQ空间可以让我直接上传视频,我会立刻抛弃土豆网。

如果你是视频网站的产品经理,你会做何种产品层面的创新来留住用户,让用户在你这里停留更多的时间、观看更多的视频?

YouTube给出的答案是“订阅频道”。

底层逻辑也能解释得通,用户喜欢什么频道的内容就订阅什么频道呗。为了提升频道内容的专业性,YouTube花重金邀请奥尼尔、麦当娜入驻开设频道。

YouTube在2011年还对其网站首页做了改版,使订阅频道在整个页面占比达到53%。让用户在首页尽可能看到自己订阅的频道,内容都是自己感兴趣的,这样用户粘性应该很高了吧?

然而一年之后,用户在YouTube上平均使用时长与之前持平。

订阅频道的战略失败了,问题出在哪里呢?

因为不管是依赖订阅关系完成内容分发,还是之前的搜索完成内容分发,其前提是用户很清楚自己想要看什么样的视频。

什么样的用户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内容呢——信息需求程度高的用户,比如学者、专家和记者,他们会倾向于搜索或者订阅。这样他们可以精准地控制接收到他们想要的内容。

可是大部分的用户对信息需求程度并不高,他们打开APP时,对自己想要看什么样的内容并没有预期。他们就是想快速找点“奶头乐”来娱乐自己。

因此当用户不知道自己想要看什么视频时,视频网站也应该满足他的需求,给他匹配他感兴趣的内容。

从2011年开始,YouTube开始采用Siby的算法系统进行视频推荐,效果显著。2014年到2017年三年间,用户在YouTube上花费的时间增长了20倍,通过“视频推荐”观看视频的时长占到总时长的70%。“视频推荐”在页面中占比从2011年的24%提升到2019年的79%。

相同的故事也发生在2012年的字节跳动。张一鸣洞悉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找人」模式对机器算法的需求。

这是信息传播介质的变革,手机很有可能取代纸媒成为信息传播的最主要载体,又因为人和手机的对应关系,手机随身携带,个性化推荐的需求一定会增加。

——张一鸣

2012年中,张一鸣在给字节跳动的技术团队的一封邮件中写道“想做好信息平台,就必须做好个性化推荐引擎。你们准备好了吗?”。

在当时,信息平台被看成是红海市场。因为国内已经有了以四大门户为代表的综合新闻平台,他们有着更强的新闻底蕴,布局移动端也更早,搜狐和网易更是都宣称自己的移动应用有两亿用户。

那么问题来了:用户有了搜狐/网易新闻的APP,为啥还要下载今日头条呢?

因为当时的新闻应用,只是简单复制了PC端人员编辑驱动的信息传播模式,并没有针对手机端做模式上的创新。通过手机,内容生产的成本大大降低,内容量指数级别激增。如果还是采用人工编辑分发,必然导致人力成本激增。并且编辑有自己的偏好,编辑喜欢的内容,用户不一定喜欢。如果要做千人千面,那得每个用户配备一个编辑,这明显不现实。

所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平台不是说搭个APP就行了。它必然要从人员编辑驱动,转换到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驱动。

四大门户都没有做到这点,而这正是今日头条要做的事情。

算法可以根据用户的行为偏好,即时找到匹配的内容推送给用户。基于算法加持,今日头条推出了一个当时其他家都没有的功能——随刷随有,极大的提升了用户的内容消费效率。

今日头条没有编辑,也不生产内容。这样一个看起来很另类的信息平台,在上线三个月内,用户量突破1000万。

押宝算法,今日头条成功突围。可是当整个市场都意识到了推荐算法的重要性,所有信息平台都开始研发自己的推荐算法系统。市场的饱和,今日头条的增长速度不可避免的放缓。张一鸣开始于2015年考虑进入其他领域,以寻找新的增长点。

这个新的领域就是短视频,写了这么多,主角抖音终于来了。不,此时她的名字还叫——A.me。

抖音是如何破局的?

2015年,字节决定加入短视频赛道时,其实已经很晚了。当时市面上已经有了美拍、快手、小咖秀等几十个短视频应用。

腾讯更是早就2013年9月就通过模仿Vine的微视进入短视频领域。当时微视起步很不错,到了14年春节期间,微视的日活就达到了4500万。

抖音的日活达到4500万是什么时候呢?

是4年后的2018年春节期间。

但是当时短视频还处于探索的阶段,短视频并没有像长视频一样有付费观看和播放前广告这样成熟的盈利模式,市场并没有完全认识到短视频的价值。腾讯内部对微视产品定位也不明确,这导致微视长期只有基础的功能,没有明确方向。

微视在短视频领域也逐渐掉队。

到了2016年,快手的用户量突破4亿,日活达到4000万,成为了中国用户量最大的短视频社交平台。2017年3月,腾讯投资快手3.5亿美金;4月,腾讯索性就关闭了微视——这表明在短视频这个赛道上,腾讯选择不直接下场竞争,而是采用投资持股的策略。

进入红海市场,字节不是第一次了。

红海,意味着面临激烈的竞争。但是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有现成的成功竞品可以“借鉴”。

当时字节推(chao)出(xi)了三款产品——火山短视频对标快手;头条视频(后改名西瓜视频)对标YouTube;A.me对标国外的Musical.ly。

肩负着狙击快手任务的火山短视频被字节寄予厚望。

字节也投入了很多资源,2017年5月,字节宣布投入10亿元来补贴短视频内容创作者。

可是烧钱过后,火山小视频距离快手依然有很大的差距。

你想挑战行业的领导者,而你的策略却只是复制它的模式,提供的是相同的服务,这样是很难成功的。正如腾讯当年推出腾讯微博来狙击新浪微博,但真正让腾讯赢得竞争优势的反而是微信。

同质化的竞争就是内卷。一样肯定死,不一样才能活。那么成功的抖音,究竟做了哪些跟快手不一样的事情呢?

——答案是“音乐+全屏+算法”。

1)音乐

字节团队认识到音乐对于短视频的加持作用:在视频中添加音乐就像给图片添加滤镜一样。音乐被提到一个非常高的地位,这也是后续改名成“抖音”的原因,抖音也被定位为面向时尚年轻城市精英的流行应用。

围绕音乐的定位极大地吸引了早期年轻的用户群体。抖音也通过赞助《中国有嘻哈》加深抖音在用户心中“酷潮”的印象,以区别快手的“土味”。

年轻音乐社区,这是抖音进入短视频市场的切入点。后面随之用户量的持续增长,火出圈的抖音才转变成一个更加通用和主流的定位。抖音的slogan也从张扬个性的“让崇拜从这里开始”变成了更简单中性的“记录美好生活”。

2)全屏

快手提供视频瀑布流,用户点击选择播放。而抖音提供的是全屏播放模式,用户通过下拉就可以切换视频。

用户观看8-10秒的短视频可以获得即时满足,只要下拉就可以切换到下一个视频,获取下一个满足。

从这点上来说,刷抖音停不下来,跟嗑瓜子停不下来是一个意思。都是“即时满足+低交互成本”促使用户不断的重复操作的套路。

抖音的下拉切换视频和今日头条的随刷随有,都是基于抖音强大的算法能力迭代出的现象级功能。算法要足够的强大,推荐给用户的都是用户喜欢看的,这样用户才会一直刷下去。

这时大家或许有疑问:我刷抖音停不下来是因为算法给我推荐的都是我喜欢的视频,可是这些视频都是谁来生产的呢?

算法可以提升内容的消费效率,这是作用于内容消费端。

算法在内容消费端引发的变革,传导到上游的供给端,使内容供给更加的繁荣,出现了很多细分领域的小众冷门内容。

在传统的线下零售经济学中,消费者面临的是有限的商品,并且多数是经过商家精挑细选过的热门商品。

为什么线下商家偏爱热门商品呢?因为区域限制。

一家电影院需要在两周内吸引至少1500名观众进场,票房分成才能支持放映厅的租金;音像店的一个货架位一年必须卖出4张CD才能收回半英寸货架空间的租金。这些线下的零售商的目标用户是自己区域内的本地居民。一部冷门的文艺电影或许在全球范围内有100万个潜在观众,可是在电影院可辐射的区域内只有10位观众。那么影院引进这部电影就意味着亏本。

在地理位置的限制下,目标用户太分散,等于没有目标用户。

因此为了化解区域限制,零售商开始聚焦于大热门。热度排名越靠前的商品,销售量越高。你开了一家商店,在货架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你当然会选择聚焦于那些热门单品。

电影院没有足够的放映厅来放映所有的电影,音像店没有足够的货架摆下所有的CD。传统的以热门商品为中心的零售经济学只能根据统计数据,把用户定义成同质化的大众,所以只能满足的大众诉求,满足不了小众需求。

当互联网袭来,商品比特化,数字化,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无限趋近于零。一个B站up有无限的放映厅,一个淘宝卖家有着无限的货架。

我19年写过一本书,这本书特别冷门,冷门到我前段时间收到一笔钱,才想起来这是我的稿费。

20年前,你要是想要看这本书,你估计要去上海,南京这些大城市的书店才能看到。但是现在你距离它,只有一键之遥。你去微信读书上就能看到。

互联网使用户可以面对那些之前被大众冷落的非热门产品,而推荐算法的出现可以帮助这些冷门商品找到它的目标用户。亚马逊的推荐算法会让一部1988年的小说《触及巅峰》重新爆火,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一连停留14个星期。

算法瓦解了基于订阅关系为主的内容分发模式,避免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你的内容有多少流量,不取决于你有多少粉丝。只要内容质量够高,完全可以一夜爆火。

推荐算法也解放了内容生产者,你们不需要花心思去运营粉丝。你们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赛道,成为那个赛道的专家,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生产内容上。算法会帮助你的内容找到目标用户的。

算法的加持下,用户从被动的消费者,变成了主动的生产者,这使得抖音的内容供给空前的繁荣。

我有时在想,在抖音、B站、小红书或许已经实现某种意义上的“共产主义”——UP主都是完全自由意志的个体劳动力,他们在没有报酬的情况下,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产。

这里也没有关于所有权的概念,视频生产出来,每个用户都能消费。

腾讯的短视频之路

面对抖音的强势崛起,腾讯又是怎么应对的呢?

从18年到现在,腾讯推出了多款短视频产品。

比如,18年4月,微视4.0上线,正式复活;19年初,微信推出视频动态;20年初,微信推出视频号。

截止到目前为止,抖音还活的好好的,微视的月活不到3000万。

为什么被称为“互联网终结者”的腾讯,这次没有成功围剿抖音呢?

腾讯相较于其他竞争对手,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在社交领域的主导地位。

腾讯的产品可以导入用户在QQ/微信上的关系链,用户可以很轻松地与同样使用该应用的朋友和家人联系。

比如,微信读书排行榜,你可以知道自己的微信好友读了多长时间的书,甚至连读了什么书都知道。虽然读书本不应该是一个被炫耀的事情,但这个功能的确很上头。

可是社交关系对于短视频为主的内容型社区,优势不明显。因为大家不一定想让家人、朋友看到自己发的内容。我们会在微信朋友圈里当一个乖乖仔,转头在微信、小红书里放飞自我。整合“社交图谱”反而会让用户有一种失去自由的感觉。

在2020年之前,微信都没有重视通过算法来分发内容。

张小龙在2019年的微信公开课里,大量的篇幅都体现了他骨子里“反算法”的一面。

这里我摘抄一些:

1)我不希望机器推荐是用户想看什么就给他什么。如果这样,用户迷信保健品,我们就推保健品的文章。

2)我一直很相信通过社交推荐来获取信息是最符合人性的。因为在现实里面,我们其实接纳新的信息,并不是我们主动到图书馆或者到网上去找的信息。大部分情况都是听到周边的人的推荐而获得的。

3)因为朋友的兴趣可能跟你完全不一样。有些东西如果不是你的朋友来推荐,你可能永远不会去接触它。因为朋友推荐了,也许你会看一下,也许会引起你的兴趣。你的朋友越多越复杂,这个面是越广泛。其实是打破信息茧房的一个方式。

——张小龙 2019年微信公开课

相较于机器分发,张小龙更加偏爱社交分发,因为它更符合人性,可以打破信息茧房。

在张小龙眼里微信到底是什么呢?他说做微信有两个原动力:坚持做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让创造者体现价值。

什么是工具—— 自行车、算盘、手机……

人类跟工具之间的关系可以总结为:人类通过驾驭工具来扩展自身的某一项能力,进而提升效率。

而算法是工具吗?算法的确可以提升效率,然而到底算法驾驭人还是人驾驭算法呢?基于这一点,张小龙本能的抗拒算法。

可能你会觉得“人工智能是否会控制人类”这类讨论,不应该是库布里克、詹姆斯卡梅隆、沃卓斯基这些艺术家进行电影创作时才会考虑的问题吗?

张小龙你是做产品还是拍电影啊?

其实张小龙本人身上有着极其强烈的艺术家气质。

他会把迈克尔杰克逊的歌词放在QQ邮箱的登录页;将崔健的《一无所有》放在微信的版本更新页;半夜他会在饭否里写一些碎碎念。

但是我觉得做产品经理就是需要有那么一点艺术家气质,你需要有态度,需要专注于表达,需要坚持,而不是把自己更合群,让自己更加的温良恭俭让。

因为对算法的抵触,所以在2018年底,微信推出的视频动态,完全没有考虑算法分发,把重点放在“24小时后消失”——用户发朋友圈要想半天,担心后面被打脸挖坟;视频动态24小时内就会消失,减少了用户的心理成本。但是视频动态这个功能,从我的微信好友来看,使用的人并不多。

于是到了2020年,当微信推出视频号时,张小龙的观点却发生了180度的变化,开始认可机器算法在内容分发中的价值。

我们现在视频号里面有三个关注点,朋友点赞和机器推荐,我说这里面内容消费比例应该是1:2:10的关系,平均一个人看10个关注的视频,20个朋友赞的视频和100个机器推荐的视频。

——张小龙 2021年微信公开课

2020年微信视频号最开始冷启动的时候,只有单一的推荐视频信息流。可是效果并不理想,因为算法之所以成立,更多是来源于用户的数据和行为反馈。

微信当时很缺乏用户短视频相关的数据,而且冷启动初期视频内容也很少,所以视频效率不高。

后面6月份,视频号发布了一个基于微信好友点赞的分发内容的版本,整体数据才得到明显的提升。

字节的核心能力是算法,腾讯的护城河是社交。这两点在短视频赛道体现的淋漓尽致。

总结

那么,抖音在未来会取代微信吗?

如果说抖音取代微信是指抖音直接成为一个IM应用,我觉得大概率不可能。将来替代微信的也不一定是另一个IM应用,但是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应用却在分流微信的流量,侵占微信的使用时长。

在这个什么都在贬值的时代,时间是最硬的通货,因为每个人一天只有24小时。

在抖音快速崛起的2017-18年,中国用户花在字节系APP的时间上涨了6.2%,而同期腾讯系APP下降了6.6%。

6%左右的上涨和6%左右的下跌,可能只是数字上的巧合,但仍透露出头条系产品的崛起给腾讯带来的极大威胁。

在流量为王的互联网世界中,满足用户交流需要的微信,满足用户娱乐需要的抖音,占据大量的流量。

他俩的定位也很相似,都是作为流量池,为母公司的其他服务提供分布渠道,进行引流。

最后说一句,我觉得抖音是一款非常牛逼的产品。因为在我看来,一款产品在年轻人中流行并不稀奇。真正难得的一款产品可以在中老年用户群体中传播开来。

我经常打开抖音都会刷到我妈的视频,我是很震惊的——我以为我妈不会发这些视频,后来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欲望,之前表达欲望被压抑,可能是因为内容生产成本高,缺乏分享的对象。

算法也使我更加的淡定,我以前很焦虑。焦虑自己公众号有多少粉丝,B站有多少粉丝。但是其实依赖于粉丝关系完成内容分发其实是一个非常落后的信息传播模式。难道我必须关注他,我才能接受他的内容推送吗?只要内容跟用户匹配,就应该推送给用户。用户需要跟内容产生联系,不应该跟内容生产者产生联系。

顾客只关心菜好不好吃,哪个厨师烧的他根本不关心……

如果表达自我是一生所爱,又何必拘泥于一时某个平台的粉丝量?

—————— / END / ——————

—————— / 好课推荐 / ——————

存量时代,就是用户争夺大战。

可谓是得用户者得天下!

那拥有2000万+付费会员的京东,做对了什么?背后的运营策略是什么呢?

周三晚8点为你揭秘京东PLUS付费会员体系搭建模型,带你打开用户增长的大门!

扫码/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报名链接

▼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课程详情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由腾讯公司推出的基于开放关系链的8秒短视频分享社区
视频隐私保护技术综述
专知会员服务
34+阅读 · 2022年1月19日
元宇宙专题深度,63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217+阅读 · 2021年11月22日
专知会员服务
10+阅读 · 2021年10月14日
专知会员服务
62+阅读 · 2021年9月20日
个性化广告推荐系统及其应用研究
专知会员服务
94+阅读 · 2021年2月27日
专知会员服务
39+阅读 · 2020年12月20日
Python数据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52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99+阅读 · 2020年3月9日
可解释推荐:综述与新视角
专知会员服务
110+阅读 · 2019年10月13日
为什么明星不爱发抖音了
创业邦杂志
0+阅读 · 2022年4月9日
微信视频号,最后的风口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0+阅读 · 2022年3月28日
到底能不能打?——视频号的铠甲与软肋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0+阅读 · 2022年3月21日
视频号到底能不能做好?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0+阅读 · 2022年2月15日
2022 还有新商业机会吗?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0+阅读 · 2022年1月2日
你在直播间里买过什么东西吗?
ZEALER订阅号
0+阅读 · 2021年12月20日
抖音呼叫@张同学 联合破圈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0+阅读 · 2021年12月19日
你用过最久的数码产品是什么?
ZEALER订阅号
0+阅读 · 2021年12月5日
你买过什么被人嫌弃的数码产品?
ZEALER订阅号
0+阅读 · 2021年11月28日
一派讨论·10 年前你的在用什么手机?
少数派
0+阅读 · 2021年11月23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阅读 · 2017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Arxiv
0+阅读 · 2022年4月20日
Arxiv
0+阅读 · 2022年4月19日
Arxiv
15+阅读 · 2021年12月22日
Arxiv
12+阅读 · 2021年5月3日
Arxiv
19+阅读 · 2021年1月14日
A Survey on Edge Intelligence
Arxiv
50+阅读 · 2020年3月26日
Self-Driving Cars: A Survey
Arxiv
41+阅读 · 2019年1月14日
Arxiv
12+阅读 · 2018年9月5日
VIP会员
相关VIP内容
视频隐私保护技术综述
专知会员服务
34+阅读 · 2022年1月19日
元宇宙专题深度,63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217+阅读 · 2021年11月22日
专知会员服务
10+阅读 · 2021年10月14日
专知会员服务
62+阅读 · 2021年9月20日
个性化广告推荐系统及其应用研究
专知会员服务
94+阅读 · 2021年2月27日
专知会员服务
39+阅读 · 2020年12月20日
Python数据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52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99+阅读 · 2020年3月9日
可解释推荐:综述与新视角
专知会员服务
110+阅读 · 2019年10月13日
相关资讯
为什么明星不爱发抖音了
创业邦杂志
0+阅读 · 2022年4月9日
微信视频号,最后的风口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0+阅读 · 2022年3月28日
到底能不能打?——视频号的铠甲与软肋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0+阅读 · 2022年3月21日
视频号到底能不能做好?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0+阅读 · 2022年2月15日
2022 还有新商业机会吗?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0+阅读 · 2022年1月2日
你在直播间里买过什么东西吗?
ZEALER订阅号
0+阅读 · 2021年12月20日
抖音呼叫@张同学 联合破圈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0+阅读 · 2021年12月19日
你用过最久的数码产品是什么?
ZEALER订阅号
0+阅读 · 2021年12月5日
你买过什么被人嫌弃的数码产品?
ZEALER订阅号
0+阅读 · 2021年11月28日
一派讨论·10 年前你的在用什么手机?
少数派
0+阅读 · 2021年11月23日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阅读 · 2017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相关论文
Arxiv
0+阅读 · 2022年4月20日
Arxiv
0+阅读 · 2022年4月19日
Arxiv
15+阅读 · 2021年12月22日
Arxiv
12+阅读 · 2021年5月3日
Arxiv
19+阅读 · 2021年1月14日
A Survey on Edge Intelligence
Arxiv
50+阅读 · 2020年3月26日
Self-Driving Cars: A Survey
Arxiv
41+阅读 · 2019年1月14日
Arxiv
12+阅读 · 2018年9月5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