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并标星36氪
每天3次,打卡阅读
更快更深刻洞察互联网商业
━━━━━━
2018 年,是特别的一年。
是全球金融危机十周年,是全球经济走出危机的转折点,同时也是第二次信息革命浪潮的来临。借助最近大热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以及微信生态圈,让出行、消费、金融等相对传统的领域,都进化出了全新的商业生态和产业格局。
如果你不想错过这个创新变革期,下面是 36 氪帮你提前看到的 3 个新未来。
「新出行」打破边界
随着全球科技创新进入新的阶段,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车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应用,汽车已经不仅仅是交通工具,而是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出行服务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匹配其出行需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汽车行业与科技公司的利益正迅速融合,将来人们花钱买的不是汽车,而是一张车票或者是一段里程。
新出行开启下半场:从人到车再到场景
当汽车的硬件层面趋于一致,驾驶体验的形容词也只剩稳定、可靠,围绕基于云服务的账号体系提供的整体拥车体验,让软件生态的用户体验越来越重要。参照手机行业功能机时代,五花八门的造型设计及系统体验。以及,智能机时代无一例外的大屏配合 Android+iOS 生态一统天下。汽车出行的软硬件分工会更加明确,硬件工具和软件应用将汽车出行变成一种服务,车内空间承载了人们社交、娱乐、工作的需求。
未来城市出行格局
36 氪曾经采访车和家创始人兼 CEO 李想,他表示 2030 年新进入智能汽车品牌在整体销量上可以占据一半市场,科技公司在整个出行行业中将占据 80%-90% 的市场。最先受到无人驾驶影响的人群是物流汽车和卡车司机。Uber 和 Lyft 预言,在长线运输路线上,驾驶员的工作会被重新定义,送货司机可能主要负责将大件包裹搬进客户家中,卡车司机可能会成为高速路上的管理员和监控者。
智能汽车其实体现的是一种科技和自由。有了汽车,理论上来说,我们可以到达世界上的任何地方。这就是为什么汽车成了一种自我表现的方式:如何去往某地是一种选择,汽车的款式、颜色传递出的是一种风格。未来我们最重要的两个空间一个是车,一个是家。当车变成了真正的无人驾驶以后,其实它就是一个空间,未来出行的愿景就是打造这样一个空间。
36氪认为在智能出行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汽车出行消费模式正在发生变化,消费者由购买汽车转为购买出行服务,产业本身面临着价值链的扩张与重构。而且人工智能在出行场景下的商业化落地日益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各大集团争相布局新出行领域,面对出行市场上创业公司的艰难生长与巨头跨界入局分割市场,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新出行正在给拥有百年历史的汽车产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可以预见,未来十几年中,出行服务、自动驾驶、数字化与电动化这四大趋势,将在出行行业引发颠覆性变革。
推荐阅读:
《未来十年,造车速度将比iPhone更新还快 | 36氪新风向》
《为什么说汽车出行是中国未来 10 年的下一条大鱼?我们采访了 5 位顶级投资人》
「新金融」变革
普华永道近日发布《中国金融科技调查报告》指出,我国金融服务业在科技助力下,从 1.0 时代的“信息科技+金融”、 2.0 时代的“互联网+金融”逐步向 3.0 的“智能金融”转型,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不断提升。迈入 2018 年,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方兴未艾,新技术加速落地,金融行业拥抱变化,为金融科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背靠巨头的综合服务商场景优势和技术实力双重加持,野心勃勃。
科技金融将是新金融结出的另一颗硕果
伴随着监管政策趋严,消费金融不再有往日的风采,服务持牌机构的金融科技将是下一颗硕果。BATJ作为龙头首先做出表率,分别与“农建中工”四大行达成战略合作,城商行、保险公司、券商为了加强零售金融业务,也相继加入金融科技大潮。2018年,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百度金融先后爆出巨额融资计划,IPO时间表渐行渐近。至此,新金融的核心关键词已逐渐转换到金融科技。
金融行业整体信息化程度高,科技能力是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用分布式技术构建下一代数字化基础设施是未来的趋势。以证券行业为例,其在底层的研发投入较少,整个行业非常依赖外部的技术供应商,在近年来的金融科技创新浪潮中,留给技术供应商的空间较大,科技创新也将带给金融机构进一步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机会。
大数据、AI等技术是金融变革的关键
因此在P2P、现金贷等互联网金融面对重重困难的时刻,新金融概念的提出为未来金融行业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大数据将是联通金融行业各个环节的桥梁。作为数据服务的延伸,金融行业通过大数据,更精确定位于服务用户和企业,提供更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将大数据和 AI 应用到一些金融服务场景中,做出增量,会是未来两年的重点,比如个性化的保险产品、信贷产品等。
在 AI、VR、人脸识别等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后互联网时代,将会与新金融产生深度融合。例如 AI 信用风险模型上,信贷业务中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反欺诈及授信是绝对主流,在催收环节中,技术能够根据数据和模型计算给出更优的催收方案,但实施环节仍然需要大量人工参与,机器替代人工的进程值得期待。
36 氪认为金融业发展到今天,思路已经逐渐从客户找我转变成主动寻找客户。移动端已经成为重要的渠道以及客户管理途径,结合视频、AR等技术可以发展内容粘性,个性化的客户需求制定作为主要竞争力把人工智能推到近核心位置,实现量化投资并维护安全性,与此同时,庞大的数字经济和跨境交易监管又极大推崇区块链技术。以上种种,使得金融科技朝着全景化、精准化发展,以适应多变的经济环境和需求市场。
推荐阅读:
《新金融:趣店式故事没了,但有技术、出海和区块链 | 2018展望》
「新消费」时代的来临
新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中国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新中产阶层”在焦虑中迅速崛起,推动消费升级的浪潮;女性、00 后等新消费力量正在登上舞台,新消费朝着多元化、个性化进发;马云的“新零售”概念被热捧,零售业也迎来颠覆式的新玩法……显然,高品质、个性化、多样性等渐成趋势,以传统消费提质升级、新兴消费蓬勃兴起为主要内容的新消费时代已悄然来临。
寻求个性化产品消费体验
在“线上+线下”的商业基础建设已经十分完善的今天,零售的竞争已经不局限于商品本身,“货品+服务”将会在很长的一个阶段中被绑定在一起,而后者的比重会被不断放大。未来零售变革会将风向瞄准类似像 Stitch Fix 这样的“订阅电商”,针对个体的服务,借助“小数据”实现“货找人”,即真正围绕个人的喜好产生数据,同时涉及到定性和定量数据,以及二者之间的打通。
未来的品牌一定是个性化、从大众到小众的,相对应的,用户群也会更加分散。对于单个品牌来说,综合电商平台的流量漏斗正在变得越来越窄,流量入口有多大、有多宽并不重要,流量的精准程度和有效性才是根本,当订阅用户的数量足够大时,电商平台又能够成为测试新产品场景的方式。
打造品牌 IP ,谋取微信社交红利
微信 9.8 亿月活,以及小程序的日趋成熟让大家感觉到,今年社交电商将彻底被引爆。从拼多多做到 3 亿用户、千亿元年 GMV 只用了两年,到一夜之间 SEE 小电铺、有好东西、爱库存、思埠、无敌掌柜等社交电商公司纷纷宣布新融资。微信强大的流量势能,以及从业者对这波红利的把握,将把腾讯一直没做成的电商生态做起来,直接威胁到淘宝。
本质上来讲还是流量红利,就像当年淘宝的流量红利带起了淘品牌,微信的流量红利必然也会造就新的电商品牌。类似“喜茶”、“脏脏包”等现象级“网红”的火爆,除品类创新的因素外,通过“小程序+朋友圈+公众号+微信群”的裂变迅速起量,并乘势打造品牌IP。除此之外,像老字号品牌泸州老窖,也借力社交网络推出香水迎来“第二春”。
36 氪认为的未来消费者不再仅限于满足基本物质需要,还需要个性化、场景化以及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产品,所以企业要完成从 B2C 到 C2B 的消费形态重构。另外,企业也要抓住微信生态的流量红利,因为微信还具备淘宝不具备的社交关系链,以及备私域流量、人群分层等特点,很适合从垂直品类切入并进行差异化、精细化的选品运营,在社交电商红利中很可能诞生下一个拼多多、网易严选、唯品会。
推荐阅读:
9月19日,上海,让一部分人先看到2019年。
峰会设置「未来出行、未来金融、未来消费」3大会场,聚焦「出行、金融、消费」等产业,邀请了近二十位「行业风口企业家、知名投资人」到场演讲。
本次峰会,36氪希望连接未来,开启互联网生态的新蓝海,共同见证互联网格局下未来行业的大跃迁。
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