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宁
网址|www.xtecher.com
微信公众号ID|Xtecher
日前,成立3个月的觅跑科技宣布正式完成了第三轮7500万的A轮融资。随后,互联网健身老将乐刻运动也宣布完成了3亿元C轮融资。
觅跑科技的共享健身仓使用方式是提前预约,扫码开门,无需办卡,按次计费。这个共享健身仓的创业项目自今年6月成立以来,融资额已经超过一亿元。而乐刻运动则是目前互联网O2O模式最大的一家,据了解,目前其自建健身房数超过200家,覆盖全国8个城市。
显然,资本对共享经济的青睐已经不再是新鲜事儿。在经历了共享出行、共享充电宝等一切共享创业的融资热潮之后,我们已经为共享健身仓这类创业项目的出现以及融资的迅速做好了心理准备。
而共享健身仓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只基于共享经济的火热,健身行业也是一个增量市场。共享健身的生死存亡,背后则取决于消费者对个性化健身需求的拉动。
在消费升级以及政策扶植下,消费者的健康意识日渐提升,相比于去医院,他们宁愿把钱花在预防疾病上,健身休闲产业也因此持续火热。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796元,同比名义增长7.7%,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6.2%。人均居住、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支出增长较快,分别增长8.9%、12.3%、13.5%和15.8%。但其中,健身活动支出增长为30.8%。这一比例远高于其他消费支出。显然,健身消费的风口已至。
但身处服务行业、又要落地实体经济,健身行业一路走来颇为坎坷。
2008年以后,中国市场健身房的数量一直保持着较高的上涨趋势,数据显示,2011年~2012年,由于房价迅速上涨等多种因素,行业多年来积累的弊病爆发,健身行业迎来 “关店潮”,其中不乏老板卷钱跑路的事件。
2009~2014年国内健身行业年产值情况
较早立足健身行业的中体倍力和青鸟健身,其在北京的分店均在2011年出现关店风波,多家店面同时暂停营业。
据了解,2001年青鸟健身第一家兆龙店开业,投入资金额度为3200万元,当时的会员年卡费用在1万元左右,但随着健身市场越来越饱和,物价迅速上涨的同时,健身行业间却要打价格战,会员的健身费用并没有随之迅速上涨,健身房的经营资金更难回流。在2011年关店事件爆发的前两年,青鸟健身在2009年亏损1700万,2010年亏损900万。
有趣的是,如今已经易主的青鸟健身,前董事长王峰现在是互联网健身企业光猪圈的创始人。
这一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健身行业的经营模式伴随淘汰出局者而继续优化。
2014年底,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将全民健身成为国家战略,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在政策的支持下体育健身业迅速得到资本青睐。自2015年,阿里、苏宁、万达、乐视等企业均开始重金抢夺体育资源,中超联赛媒体的版权5年高达80亿元,中国田协注册的马拉松赛事从2010年的22场增到300场以上……
同时,遍地开花的互联网健身创业公司迅速崛起。Keep、河狸家、开练、全城热炼、燃、薄荷、练练、火辣健身、小熊快跑、FitTime、跟谁学、运动+、快约、初炼、叫炼……这些创业项目多数是以依托互联网平台推出的免费线上课程,来迅速凝聚大量粉丝。
互联网健身平台项目形式主要是集中于线上APP,并分为两种服务,一种是线上线下的O2O预约健身场馆、私教等服务;另外一种是纯线上型,提供健身的线上教学视频、数据记录、和一些饮食规划等。
这些在探索期继续深耕的企业都是勇者,已经迈出拥抱互联网的第一步。
觅跑科技此次的融资成功,投资者亦是看好了未来全民健身的增量市场。
服务落地线下,健身O2O开始凋敝
互联网从业者的加入,推动健身行业“革命性”的升级。做好“服务”,已成为创业者做好企业的命门。
最初的尝试,是健身APP的出现,Keep、火辣健身、Fittime等,这些APP有的定位于小白教学,有的定位于健身社交平台,而他们的共性在于,免费,并且因此迅速凝聚了大量粉丝。
共享经济与健身行业早有渊源,早在2016年底宣布获得一亿元融资的“乐刻”,就一直打着“共享健身”的标签。
作为一家24小时开放,收费为99~199元包月的健身场馆运营企业,乐刻在当时提出的核心理念是:“教练脱媒”和“场地共享”。也就是教练和场地都不是自己的,教练可以兼职,场地可以租用借用。
事实上,这种模式在2014年后,国内互联网健身概念刚刚崛起的一两年里非常火爆。曾经的全城热练、小熊快跑都是基于此而诞生,超级猩猩在创业初期主推的健身仓也提出了共享的理念。
但全城热练和小熊快跑等效仿Class Pass的企业,主要的商业模式就是99/199包月的线上健身房预约平台,侧重打都市人群的碎片化时间去健身房锻炼。用户在平台上可以看到离自己最近的健身场馆,并且在非高峰期低价预约健身。
但中国的健身市场并没有如此高的健身需求,而国内健身房多数追求的是长期会员进而盈利,这些平台的价格优势也无法有效提升健身房的盈利和具备一定粘性的长期会员用户,基本已经市场被淘汰。
健身行业身处服务业,本质是体验消费,用户的健身需求能否得到满足,是决定他们是否原因买单的核心。简单的说,就是用户是不是能在你的平台上达到自己健身、塑形、健身、伤痛康复等一系列需求,每个用户的需求和体制都不相同,而大部分有需求的用户都没有非常专业的肌体知识。因此,线下场馆能够提供的仪器、教练的指导和交流就显得极为重要。
而从盈利的角度出发,超级猩猩的产品转变很明显。同样的健身仓起家的超级猩猩如今的主要产品已经是团体课工作室,创始人跳跳表示,“超级猩猩如今就是一家做团课工作室的企业。“
团课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提升课程的社交属性、课程预约可以避免场馆内用户过多和排队等待的现象,提升用户体验感的同时,也避免了大型器械的费用支出,提升场馆单位面积的坪效。如今,超级猩猩的健身仓更多是在降低地租和地租成本的同时起到品牌推广的效果。
我们可以看到,乐刻、超级猩猩、光猪圈等在大浪淘沙中继续前行的互联网健身企业,他们的共性在于有自己的场馆和服务,而非仅仅是链接平台。
虽然互联网健身已经经过一番洗牌,但健身行业与互联网结合的脚步并没有减缓。
服务于健身行业的互联网平台崛起
健身行业的难点,在于这门涵盖地租、人力等高成本的健身生意,只能用加法来算。健身消费的核心是体验感,能否让用户满意,直接影响了他的消费行为和再次消费的可能性。传统健身行业的人员管理成本及费用支出,已经日渐成为企业经营的重担。特别是大型连锁健身企业,其场馆和产品覆盖全国各地,核心团队很难同时监督每个直营店的运营情况,而加盟店企业能拿到的利润很低。
健身企业的线下场馆能否盈利,决定于企业每月的到店用户能否覆盖其地租和人员支出。而这也是近年来诸多大型传统健身房很难盈利的原因,一方面他们需要支付高昂地租和教练导师等服务人员的薪资,另外一方面由于地域的局限性,场馆自身可以覆盖的用户半径有限,这就要求场馆运营者都在尽可能的提升服务质量和用户的体验感,同时降低成本获取利润。
当健身房与互联网平台有效结合,最直接的就是能够提高管理运营效率。据透露,一家健身房通过智能服务系统管理用户资料,就可以直接减少2-3名运营人员。
因此除了必须支撑健身房活下去的“获客”之外,健身房在自身的管理和运营上也需要突破整改。企业必须不断尝试场馆的智能化。
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不只是新型健身房的崛起和课程的研发改革,在健身场馆的服务上,“物联网”、“智能化”被提及的愈发频繁,带动了一批健身房的改造热潮。
如今,“预消费”的年卡模式已经不再盛行。自主约课、人体的热量消耗分析正在被广泛应用,一些健身房已经推出了一卡通,包含场馆内所有的服务设施,如衣柜、淋浴等智能解锁。一些动感健身课程,比如单车等,在课程体验上也增加了AI、VI等元素。这些功能保证了,用户可以直接自主上课、体验,避免销售人员的叨扰,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还能为企业节省人员成本。
这从长期发展上看,这些互联网系统的应用也便于企业用于用户的数据积累,在为用户画像的搜集、企业产品的优化、乃至在资本上的估值,都有很大的利好作用。
但术业有专攻,对于健身房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来说,企业自主研发一套用户管理系统的成本和所需的精力要远高于系统能为健身房带来的价值。
在此背景下,如青橙科技、三体云动、鬼工科技、菲特以及潘帕斯科技等为健身房提供SAAS服务的互联网平台顺势而起。
这些互联网企业除了健身房SaaS服务系统之外,还会针对不同的健身企业推出健身房管理系统、求职招聘、学习培训、大众赛事训练营和行业资讯等多个围绕健身房的业务板块。服务于健身行业的整个产业链,是这些平台的目标。
而除了这些系统服务之外,一些科技公司也会尝试智能运动装备的开发。
探索中前行,拥抱互联网是必然趋势
近日,屡创互联网健身领域融资记录的乐刻运动,宣布完成了3亿元C轮融资。作为投资方之一的IDG资本副总裁楼军说过,“健身最终还是要回归线下”。但这并不意味着健身行业不能拥抱互联网,反之,健身行业与互联网和科技的结合势在必行。
在健身、路跑行业爆发之后,智能硬件、可穿戴运动装备也随之出现,这其中有可穿戴设备,也不乏大型的健身器材,如VR跑步机、体感互动游戏等。NIKE、UA以及国内的小米、咕咚等企业,都迅速打出运动手环、智能跑鞋等产品。
目前这些市面上的可穿戴运动装备大多数是帮助用户测量跑步距离、时长、步速、以及等数据并提供一定的分析建议,一些智能运动耳机可以监测用户的心率、卡路里的消耗和步幅等信息,也会帮助用户选择合适节奏的音乐。
而智能跑步机等健身器材,主打的是提升用户运动健身时的场景体验,并提供用户健身数据的采集、实现竞赛排名等。智能设备在物联网健身器材上的应用,更多的是网络连接在一起,为用户提供更立体的健身服务系统,提高体验感的便捷性。
不过资本的风口转向何方,不变的是商业的本质。无论是做流量平台还是健身生意,能够找准自己的用户,并且吸引用户、留住用户、让用户愿意在此场景下消费,是企业成长的根本。
今年6月刚刚成立的觅跑,在8月拿到1500万的天使轮融资时颇受质疑,当时的核心问题是,落地的健身仓内狭小且闷热,用户体验感很差。时隔两个月,新的觅跑健身仓增加了电视、Wi-Fi,并且配备了影音游戏娱乐设备和负离子智氧新风净化系统,这的确很大程度上的确提升了用户健身的体验感。
但共享健身仓设立在社区所要面临的问题远不止这些,因为健身仓自身面积狭小,社区用户的素质信誉、下班后预约用户可能过多等问题仍然存在,毕竟无论是互联网的智能系统、还是智能场馆,都是健身服务的补充项。
自有的线下服务,是O2O健身模式的基础环节,才能在平才聚集用户的同时,尽可能以最高的转化率切入更多线下场景。O2O健身的价值在于让用户、教练和健身房三者高效率的匹配,这就要求教练和用户在乐刻的健身房内完成“健身服务”的同时兼顾用户体验、教练收益、和健身房坪效。
毕竟,随着健身消费人群增长的同时,健身房能否解决用户的首要需求、提供于之价格相匹配的服务,是经营者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
封面来源:网络 排版:Forest 校对:Forest
━━━━━
如果您有国内外科技行业新鲜资讯或独到见解,欢迎与Xtecher联系
微信:littlefish_forever
邮箱:xiru.duan@xtecher.com
Xtecher官网平台现开通认证作者,
有发稿意向的个人或媒体,可联系微信:springfreedom
(添加好友请注明公司、职位、事由)
点击 | 关键词 | 查看对应内容
Xtecher 精品封面
人工智能
达闼科技 黄晓庆(上\下) | Rokid 黄伽卫
码隆科技 黄鼎隆 | 知觉科技 邹琪琳
钢铁侠科技 张锐 | 速感科技 陈震
梅卡曼德 邵天兰 | 艾米机器人 李友芳Novumind CEO吴韧 | 爱因互动 王守崑
阿里云的“硬骨头”
吴恩达终于离开,没人感到意外
腾讯优图,AI隐形战队
国产阿尔法狗战胜日本高手
BAT齐谈人工智能
阿里云,打响智能医疗第一枪
冷扑大师,从博弈算法到人类未来
28岁的《攻壳特工队》描述的未来
专访CMU计算机学院院长Andrew Moore
阿里云,用AI让中国“制造”变“智造”
CMU走出的智慧建筑新模式
AI时代,色情江湖攻防战
IVLab用工业VR降低行业风险
AR/VR还会继续受投资人待见吗
Ximmerse 贺杰 | Pico 周宏伟
焰火工坊 娄池 | HTCVR 汪丛青
七鑫易维 彭凡 | 影创科技 孙立
大数据
GrowingIO 张溪梦 | ThinkingData 吕承通
神策数据 桑文锋 | 海云数据 冯一村
航空航天
大健康
哈佛医学院 George Church
推想科技 陈宽
智能出行
Fintech
智能投顾:理性更多,还是赌性更多?硅谷投资人:真正的AI还得再等等
安防专家总论勒索病毒
点融网 郭宇航
其他科技创业者
科幻作家 郝景芳 | Vinci 宋斯纯
集智俱乐部 张江 | NVIDIA 黄仁勋
NewGen Capital 张璐 | 纵目科技 唐锐Insta360刘靖康 | MORE Health甘伟杰
创业群像
Uber无人车发生严重事故被叫停
神测数据,帮企业“打好数据底子”
布本智能,做有价值的云头条
个推,第三方推送里的“丐帮”
李志飞:并非上岸,只是出海
个性化时代的阅读之殇
个性化定制,空气从此不再共享
鳍源科技水下无人机:探索海底新纪元
FaceThink推出AI测评系统
30+汽车大佬:究竟需要哪种自动驾驶
如果你拥有高精尖科技创业项目,Xtecher将为你提供:
1.专业的科技人物特稿和视频拍摄
2.在Xtecher官网、APP、微信的全方位展示
3.最专业的科技圈投资人、政府资源、产业资源
4.创业企业品牌管家与PR服务
即刻扫码,联系我们。
关注未来的人
都关注了Xte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