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雪球菌给您离真相更近的剖析
如何对一个企业进行有效估值,是个非常技术、专业有时候又很主观的话题,常见的估值方法往往包括DCF现金流、PE市盈率、PB市净率、PS市销率等等,但每个方法各有优劣,都需要有对人、社会、行业和企业的理解和对安全边际的把握,因此在实际过程中,如何有效选择估值方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DCF折现(未来现金流折现)
这是投资界的真理方法,因为投资一家企业就是看未来带来的现金流。但同时这也是一个很难使用的方法,虽然你可以直接计算,但是依赖大量的未来假设,而未来永远是未知的。用未知的东西来量化,本身就是个笑话。但是现金流折现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一种具体方法。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研究报告,通过某些假设,以某折现率、某增长率等算出一个未来现金流折现,有时还取不同情况做敏感性分析。虽然这是一种看似很专业的工作方式,我们不能直接地说这个结果不对,但至少可能会有很强的心理暗示:用的是最权威的未来现金流折现方法+确切的结果+考虑了不同情况下的折现值;算出来的值是可靠的可以直接与公司价格比较进而得出低估/高估的结论,但实际上可能偏差千里。
个人觉得如果要用现金流折现,若大量依靠预测的现金流、依靠预测的增长率以及依靠预测的折现率进而得出高估或低估的结论,那就是还处于模糊地带,假设参数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往往容易得出一个精确但往往错误的结论。毕竟模糊的正确比精确的错误好的多。
市盈率(PE)
市盈率是广大投资者民最喜闻乐见的估值方式,但是很难用好。首先是这个E, earning, 盈利,怎么理解?是去年的盈利,还是过去3年5年的平均盈利,还是今年的预期盈利,抑或是未来3年5年的预期平均盈利?似乎都有道理。
顺着这一思路来看第二个问题:PE怎样算高,怎样算低?因为PE 是更简单,更粗略的近似解,所以只能在PE明显过小或过大时才会有意义,其它值并不能支持决策。第三个问题,无论决定采用哪个E来计算PE,这个E常常是失真的:实际税率变化、政府补助、折旧率(尤其是高固定资产比率的公司)、存货减值/跌价准备(如股价低迷的行业)、大的费用性投资(如医药公司扩大销售规模)、杠杆率、行业政策变化……所以并不是从利润表中找到上市公司股东应占利润就能算PE了,应该仔细分析这个已知E是怎么来的?即这个公司的业务过程是怎样的?客户为什么要买这个东西?东西具体怎么卖出去?钱怎么收?有哪些成本?哪些费用?行业竞争态势、上下游关系……说到底,还是得依靠对行业与公司的理解,来还原一个更为客观的、能够作为参考的已知E。周期性行业尽量别用PE,比如现在的钢铁、煤炭,看似PE个位数,一旦行业变差,PE立马变负数。
市净率(PB)
表面看来,市净率与清算价值联系更直接,而与未来现金流折现的联系要远一些。但投资并不是为了清算,那么市净率是否无法用于估值?并非如此,因为资产净值相较当期利润而言往往失真度要小一些,如果运用得当,市净率也可以成为较好的估值方法。具体而言,市净率PB与净资产收益率ROE相结合(PB/ROE= PE),可以较好的为公司的估值:具有这样盈利能力(ROE)的资产,值多少钱(PB)?个人而言我觉得这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思维方式,但问题又来了:如何判断和看待资产净值的失真?怎么知道某具体ROE的资产应该值多少钱?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还得回到对行业与企业的理解。
如何看待资产净值的失真?比如账面价值1亿的生产线,也许清算价格其实只值1千万,有的“轻资产”公司如互联网企业,账面资产只是一些办公桌与服务器,抑或有的公司刚刚上市,账上一大堆现金,ROE低得很……这就需要对行业与企业进行深入分析,认清公司的盈利能力来自于哪些资产(无论是在账面上还是没有在账面上),而这些资产是否在现有价格中有充分的体现。净资产可能失真,但是不用太执着于资产数值本身,而应该更多着眼于资产的盈利能力,包括过去的盈利能力和未来盈利能力的可能变化。
怎么知道某具体ROE的资产应该值多少钱?如果对于过去与未来盈利能力的认识很充分且接近准确,那么应该值多少钱的问题就较为容易:你觉得大概该值多少钱?比如大约3 PB~4PB?到这种程度就差不多了,再精确下去没有太大意义。
还有不少的估值方法,就不一一列举了,本文列举上述方法的目的并不在于说明孰胜孰优,估值只是方法,认清各种方法的本质与局限,了解如何运用才有意义的,而且要综合多个角度衡量,追求模糊的准确而不是精确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