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李飞飞:如何让AI更好地关怀人类

2018 年 3 月 30 日 未来论坛


3月7日,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著名AI科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李飞飞在《纽约时报》网站发表了题为“How to Make A.I. That's Good for people ”(如何让AI更加以人为本?)的文章。文章中,她表达了对AI发展的兴奋与担忧,并提出“AI以人为本,造福人类”发展道路。


同时,这篇文章也对“技术研究者是否应该对其产生的社会后果负责任”的巨大争议产生了有趣的呼应和回答:无论我们的技术自动化到什么程度,它对世界的影响,无论好坏,始终是我们的责任。


十年前人工智能还仅仅限于学术圈,如今已经疯狂增长。从硅谷到北京的科技公司都押注人工智能,风投为研发投入数十亿资金,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如果我们的时代是下一次工业革命,那么正如很多人所说,AI绝对是其动力之一。而且,随着大数据的发展,神经网络算法和计算机硬件的快速进步,划时代的时刻来到了:AI已经从学术研究化身为引领制造业、医疗保健、运输、零售业等众多行业的弄潮儿。


然而,李飞飞也分享了自己的担心,她认为这股热潮让我们忽视了AI对社会的消极影响。除了它的名字,这个技术没有任何“人工”的成分——它是由人类制造的,旨在表现得像人类,旨在影响人类。所以如果我们希望AI在未来的世界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它必须以“关怀人类”为指导。我将这种方法称为“以人为本的AI”。它包含三个目标,旨在帮助负责任地开发机器智能。


李飞飞倡导“AI民主化”


首先,AI需要更多地反映我们智能的深度。以人类视觉的丰富感知为例,它是如此复杂、深层次,并且能在明确地觉知前景和灵敏地捕获背景中取得自然平衡。相比之下,机器感知仍然非常狭窄。


李飞飞认为,有时候这种差异微不足道,在她的实验室里,图像字幕算法可以识别出“骑马的人”,而完全没有注意到两个都是铜像。同样的算法用来识别彩虹之下草原之上的斑马时差异更明显。虽然识别和描述实现了技术上的正确性,但完全没有审美意识,没有任何人类可以自然感受到的活力或深度。


这听起来有点吹毛求疵,但是这也指出了我们人类感知超越机器算法的一个主要方面。如果我们不能洞察人类体验中这些“模糊”的维度,又如何期待机器能预测我们的需求,何谈为人类的福祉做贡献?


要让AI对人类思维的全方位更敏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计算机科学之外其它领域的专业知识,这意味着程序员必须与其他领域的专家合作。


这种合作代表着回归,而非背离我们这个领域的起源,年轻AI学生们可能会惊讶于今天深度学习算法原理,起源于 David Hubbard和Torsten Wiesel发现的猫视觉皮层中神经元的层次结构对刺激的反应机制。



同样,包含数百万张训练图片的ImageNet,帮助发展了计算机视觉。这个项目,是基于认知科学家和语言学家George Miller在1995年创建的WordNet数据集。WordNet旨在组织英语的语义概念。


重新连接AI与认知科学、心理学甚至社会学,将给人工智能一个更加强大的发展基础。而且我们可以期待这样发展出来的技术,会让合作和交流更加自然,从而实现以人为本的第二个目标:强化人类,而不是取代人类。


想象一下AI在手术中的作用。它的目标不是把整个过程完全自动化,相反,智能软件和专用硬件的结合可以帮助外科医生专注于自己的优势——如灵活性和适应性——而让机器从事更加常规性的工作, 以避免人类容易发生的失误、疲劳和被干扰。



或者考虑老人护理的情景。机器人可能并不是老人看护的最佳人选,但智能感应器在帮助人类护理员方面前景很好。通过自动监测药物剂量和自动核对安全检查清单,人类护理员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建设与被护理者之间的关系上。


这些都是自动化取代那些重复的、容易出错的甚至是危险工作的例子。而剩下的创造性的,需要智力和情感的工作,由人类来完成仍然是最适合的。


然而,没有任何聪明才智会完全消除工作流失的威胁。解决这个问题是以人为本的AI的第三个目标:确保这项技术的每一步发展都关注其对人类的影响。


今天对工作流失的焦虑只是一个开始。其他问题还包括弱势群体中机器学习从业人数的偏倚,AI对数据的高需求与保护个人隐私之间的关系,以及全球智能竞赛的地缘政治影响。


充分面对这些挑战要求各大机构的共同付出。大学的独特定位是通过跨学科项目、课程和研讨会来促进计算机科学与传统上不相关的学科,如社会科学甚至人文科学之间的联系。


各国政府可以作出更大的努力,鼓励计算机科学教育,特别是在AI中代表性不足的年轻女孩、少数种族和其他群体。公司应该将积极投资智能算法与伦理道德结合,兼顾抱负与责任。


李飞飞创建AI4ALL女高中生夏令营,得到梅琳达·盖茨投资👆


没有哪项技术比AI更能反映它的创造者。实际上,虽然有人认为机器没有价值观,但事实是:机器的价值观是其创造者的价值观。AI以人为本的方法意味着这些机器不是人类的竞争对手,而是保证我们福祉的伙伴。


无论我们的技术自动化到什么程度,它对世界的影响——无论好坏——始终是我们的责任。


李飞飞

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终身教授、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谷歌云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首席科学家,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

原文链接:

https://www.nytimes.com/2018/03/07/opinion/artificial-intelligence-human.html

 转自:大数据文摘| BigDataDigest   编译:姜范波


   



登录查看更多
1

相关内容

李飞飞,女,1976年出生于北京,长在四川,16岁随父母移居美国新泽西州。 2015年12月1日,入选2015年“全球百大思想者”。2018年3月,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现为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与视觉实验室负责人、谷歌云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首席科学家,斯坦福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同院长。
专知会员服务
125+阅读 · 2020年3月26日
2019中国硬科技发展白皮书 193页
专知会员服务
83+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专访俞栋:多模态是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方向
AI科技评论
24+阅读 · 2019年9月9日
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研究报告
艾瑞咨询
3+阅读 · 2018年4月2日
AI大牛Jerry Kaplan:AGI?没有技术和工程基础
量子位
3+阅读 · 2018年1月11日
【人工智能】重磅:中国人工智能40年发展简史
产业智能官
7+阅读 · 2017年11月12日
Arxiv
6+阅读 · 2018年8月27日
Arxiv
3+阅读 · 2018年4月3日
VIP会员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