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超人测评受芬兰外交部邀请,前往赫尔辛基进行了一次关于智慧城市与可循环经济的访问,据说很刷三观。到底发生了什么,就让氪君的好朋友超妹给你好好讲讲。
视觉 | 火山酱、小黄油
一个月前,超人测评的陈建国受芬兰外交部邀请,人模狗样地前往芬兰进行了一次友好访问。
为什么?不知道,但的确感觉有点飘。
*笑到变形*
提到芬兰,你能想到什么?圣诞老人的家乡?传说中的全民社交恐惧?还是总撺掇你往冰水里跳的芬兰航空广告?
落地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之前,建国也和你一样不知道该期待什么,直到第一天傍晚,真的被芬兰人从蒸笼般的桑拿房揪出来,跳进了零度以下的冰海里,建国才猛然意识到,这个遥远的北欧国家,远比想象中奇怪。
*冻到失去理智*
不仅如此,芬兰还拥有着全世界最成熟的可循环经济,以及令人「感到无语」的垃圾分类再利用技术。
虽然目前国内已经开始推行垃圾分类,明年5月起,北京也将实行更严格的垃圾分类政策,并且和建国同行的都是来自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的记者朋友,也算见多识广,但在访问过程中,大家却屡屡表达出了「羞愧」的情感。
为什么?下面就由建国为大家带来这篇——
10月底的北京还是薄外套的世界,而抵达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时,竟然下雪了,见不到雪的北方人激动坏了。
*鹅毛大雪*
和想象中的北欧也很像,空气虽然凛冽,却格外的清新。虽然还不到下午5点,赫尔辛基的天却早已阴阴沉沉。
*很有致郁电影的氛围*
更不要提到了晚上,真的冷极了,体感温度零下六、七度,彻底断绝了夜生活的念想,只想老老实实躺在被窝里。
此行是由芬兰外交部安排的「智慧城市和可持续经济」主题媒体团,所以一周的行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第二天一早,我们就要去见芬兰环境部的官员,出门时,依然天色阴沉。
来自四季如春的新加坡的记者忍不住说,本来出发前做好了充足的采访准备,现在到了赫尔辛基,满脑子只有一个念想,活下去。然而芬兰外交部的Hanna女士只是淡淡一笑,披上她薄薄的夹克告诉我们,这只是秋天,我的朋友们。
*环境部就在商业街上,一不留神就溜达进去了*
芬兰环境部的官员在介绍芬兰发展的新能源时,非常有自知之明地提到,对于他们来说,大力发展太阳能不太现实,「毕竟,你们也看到外面的天气状况了」。
但幸运的是,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我们却恰恰赶上了阳光灿烂的好天气,而也正因如此,才能开始理解为什么芬兰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
*比如在公园里爱的魔力转圈圈的天鹅*
*比如完美符合北欧印象的彩色小房子*
*早早就被白雪覆盖的小镇*
*美到像湿地公园一样的大学校园*
在我差点相信芬兰的魅力就在于这样的岁月静好时,带队的Hanna女士又用谜之操作告诉我,想错了。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芬兰人腼腆,感情内敛,差不多人人都有社交恐惧,但奇怪的是,传说中他们却又特别喜欢大家脱光了混在一起蒸桑拿。
不仅如此,或许是芬兰的冬天实在太冷太长,很多人甚至会在家里自备一个小型桑拿室,朋友聚会或是家人度假,「坦诚相见」共蒸桑拿都是最受欢迎的环节。
*公共桑拿Loyly,图片来自Instagram: Loyly*
在芬兰的第二天,我们也被直接拉到了公共桑拿房,男女混蒸,不过是要穿泳衣的。
桑拿室分两种,一种是普通桑拿——
*普通桑拿*
一种是烟熏桑拿,整体温度要比普通桑拿高很多,我在里面坐了会儿,有种脸在融化的错觉——
*烟熏桑拿,图片来自Instagram: Loyly*
芬兰人蒸桑拿真的很硬核,我们觉得温度差不多的时候,总有人不满足,两三勺水地往桑拿石上浇。坐在一轮又一轮蒸腾的水蒸气里,感觉自己像一笼包子。
但这还不算什么,最硬核的是,芬兰人的桑拿不只是蒸这么简单——蒸好了要往冰水里跳,不跳白蒸。深谙中医理论的这一团记者忍不住想问问为什么,Hanna解释说,芬兰人相信这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记忆力(?)。
我们去的这个Loyly桑拿房外面就是大海,天渐渐黑下来,气温也慢慢降到零度。秉持着「来都来了」的精神,我决定拼了。
*意志力崩溃*
在温度超高的烟熏桑拿蒸了15分钟后,我进行了第一次尝试,还没跑到海边就冷下来了,海水刚没过膝盖就冻得放弃了。毕竟零度的天气,几乎光着膀子在外面跑,还要扎进冰海里,是不是疯了。
又试了一两回之后,身体好像慢慢适应了这种高温低温之间的来回切换,也有可能是冻过劲儿了,总之终于成功下水「冬泳」。
*做个芬兰人太难了*
现在想想,桑拿、重金属乐这些看上去「极端」的娱乐内容,似乎完美消化了害羞的芬兰人释放情绪的诉求。而这种喜欢追求极点的习惯,也不仅仅体现在这些方面。
蒸完桑拿那天晚上,我们和赫尔辛基市政府的官员一起吃了晚餐。一边大嚼驯鹿肉,一边听说了一件新奇的事。
*一年又一年帮圣诞老人拉车的鲁道夫的肉,真好吃*
她说,之前政府做过调查,发现赫尔辛基市民最关注的两大问题,一个是假新闻,一个就是环保。
在同属首都大区的埃斯波市(ESPOO),市政府的官员有着相似的调查结果——市民最关心的问题是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而这,其实也是这一周时间中,最困扰我们这些记者的问题。在国内刚刚开始政策推行垃圾分类这种最基础的环保举措时,很难想象在地球另一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不是温饱,不是就业,也不是经济形势、行业风向,而是环境保护。
并且在芬兰,环保也的确不仅仅是说说那么简单,比如埃斯波市,2016、2017连续两年被评为欧洲最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比如小城拉赫蒂(Lahti),已经实现了垃圾95%的回收利用,相当于本地区生产的几乎全部垃圾,都能找到再利用的方式;比如芬兰承诺要在2035年实现碳中和,指的就是整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要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
而我,听了这么多年的可持续发展,但说实话,完全不明白什么才算可持续。
在阿尔托大学的学生公寓里,我看到了芬兰人是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的,竟然出奇简单。
所有公寓的厨房里都会配有一个推拉门,专门用来垃圾分类。
*这个分类方式好理解多了*
另外还会按回收要求进行纸制品,以及易拉罐和饮料瓶的分类。
而收集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将这些垃圾送到公寓附近的垃圾回收站进行回收。
*一个长得像马厩一样的垃圾站*
而这样的垃圾回收站,不仅学生公寓里有,根据芬兰政府的规定,所有公寓楼在建筑之初,都要将垃圾处理站的设计包括在内。
而独栋房屋的住户,自行决定购置哪些类别的垃圾桶(大多数人会选择生物垃圾或是能源垃圾的垃圾桶),其余类别的垃圾则在分类后,自行带到附近超市的垃圾处理点处理。
*带了一年份的酒瓶来回收*
而为了鼓励垃圾分类回收的行为,每回收一个饮料瓶,都会从机器上得到相应的返现,可以拿到超市收银台进行兑换。
*不同的瓶子兑换的现金金额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饮料瓶回收设备的公司,两个大股东分别是芬兰的两大饮料公司,平时是竞争关系,但在环境保护上,却能相互合作,令人感概。
上面都是常规操作。又关心环境又爱发明又不差钱的芬兰人在垃圾回收上还有一些令人啧啧称奇的骚操作。比如下面这个大家伙👇
这其实也是一个分类垃圾回收中转站,不同的是,这里完全实现了自动化,不需要人工操作。
怎么实现的呢?只需要在附近的社区设立这样的回收点👇
一处回收点对应几户居民,居民只要用钥匙扫开回收桶的嘴,把分好类的垃圾放进不同的桶就完事儿了。
在几公里之外的垃圾回收点,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实时监控屏了解各个回收点的垃圾回收量。
*红色是急需清理的回收点*
*并且能够远程监控各个回收点不同垃圾桶的垃圾量*
回收时非常简单,完全不用人力运送,垃圾会通过铺设在地下的管道直接被抽送进垃圾回收中转站。
垃圾在这里将通过全自动的重力筛检,去除掉内部可能存在的金属制品,然后被输送进不同类别的压缩罐中。
压缩罐一旦即将装满,机器和中控室都会发出警报,到时候将由卡车将这些压缩后的垃圾送往下一站。
*罐身上的实时监控画面*
*各个压缩罐的实时监测画面*
玩儿游戏似的就完成了垃圾的回收中转,而且身处垃圾堆,却闻不到一丝臭味,不得不佩服芬兰人的创造力。但这一套设备加上管线铺设,至少3000万欧元。成本高不说,还必须以严格的垃圾分类为基础,也只能看着眼馋了。
在芬兰,政府推动垃圾分类始于上世纪90年代,但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垃圾分类已经变成了理所应当的事情,不仅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潜移默化,还开始强势影响他们的上一辈。比如Hanna的儿子,就会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挑她的分类错误。
*自己用不到的大件,可以放在社区的专门位置供他人二次利用*
但即便到现在,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在芬兰,如果不分类会怎么样?「也不会怎么样,但是不分类的混合垃圾处理费会比分类垃圾的高一些。」Hanna解释。而如果总有人将不分类垃圾扔到公寓的垃圾回收站的话,则会导致整个公寓的垃圾处理费增加,平摊到个人头上的费用也会相应增加。
「那你们会怎么办?」Hanna饶有兴趣地问。
「我们直接罚款呀。」
垃圾分类不新鲜,但回收后的垃圾都去了哪里呢?
我们听说过太多分类回收、集中处理的故事,芬兰之行如果到此结束,恐怕也怪遗憾的。
但好在,芬兰外交部打定了主意让我们围着垃圾堆转。
*垃圾堆,我来啦*
之前提到一个叫拉赫蒂的城市可以回收利用该地区95%的垃圾,为了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芬兰外交部大方地把我们拉到了拉赫蒂的垃圾处理工业区。
这个垃圾处理中心由一家名叫PHJ的公司负责,整块区域由各种各样不同的垃圾处理厂,及包括沥青厂、能源公司在内的6家公司组成。
垃圾分类别进行处理,比如对生物垃圾进行堆肥,收集生物气体,对能源垃圾进行筛检、粉碎和压缩,之后将它们作为可再利用资源送往附近的这些公司。
垃圾处理厂附近有一家沥青厂,这是因为处理后的屋顶废料是沥青厂需要的原料,可以保证沥青厂的高效运转。
在这些垃圾的回收利用中,让拉赫蒂地区收益最大的,无疑要数能源垃圾的回收。
芬兰承诺要在2035年实现碳中和,简单说就是超大幅地减少碳排放,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使用清洁能源。在这之中,回收利用能源垃圾可以说是个一箭双雕的好主意。
能源垃圾被送进垃圾处理厂后,粉碎,利用重力分离其中可能含有的金属制品,然后压缩,送往5公里外的能源公司,用当地人生产的垃圾,燃烧后为当地20万人口提供提供电力和供暖。
*排排坐的燃料*
垃圾去哪儿我去哪儿,所以又跟着这些处理好的燃料来到了拉赫蒂能源公司。
*下基层了*
燃料首先要在接受处在进行一轮重力筛检,除去其中的金属,然后通过这个巨大的传送带转移到电厂。
电厂将燃料高温汽化,然后稍稍冷却,除去燃料中可能还含有的有害物质。净化后的气体,质量堪比天然气。
然后将可燃气体排出,将产生的高温蒸汽用于发电,涡轮机生产电力过程中产生的区域供热也可能传送给当地供热网。
像拉赫蒂这样「吃干抹净」型利用可回收资源的产业,在芬兰并不少见。政策的鼓励,碳税的约束,以及高昂的成本,反而让企业更倾向于走上节能减排的道路。
不止一个芬兰的官员告诉我们,其实在芬兰,越不环保越浪费钱,企业都算得清这笔帐。
在芬兰的这一周,我和同行的记者朋友经常恍惚,因为身处环境的不同,我们和芬兰人在环境保护意识上的差异竟然这么大,拉赫蒂甚至开发了一款app,供居民们记录自己日常的碳排放。
有时候也忍不住调侃,只有北欧这种高福利高收入高教育水平的社会,才会有闲心关心地球和全人类的命运。
但说归说,笑归笑,无论起步早与晚,只要开始就不迟,再高能的技术,也依然需要每个人意识和习惯的变化才能派得上用场。并且改变已经发生在身边,有了这次芬兰的「垃圾行」,再看无论是引发大规模讨论的上海垃圾分类,还是明年即将实行的北京垃圾分类政策,似乎都有了更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