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君临团队
中国房地产市场真是永不缺新闻!
刚刚网红分析师任泽平跳槽恒大,在离任之前发布了一份报告,建议投资者们17、18年炒股票,19、20年买房,刷屏朋友圈;
没曾想,刚来恒大上任,他就180度大转弯,高喊2018年下半年房地产上涨的机会就将重新来临。
如此反复,让任志强又忍不住放大炮了,直言任泽平不懂房地产!
诸位专家你来我往,唇枪舌剑,让吃瓜群众们越听越糊涂……
那么,2018年,究竟该不该买房呢?
这真是个艰难的问题,中国房地产多空分歧之巨大,世所罕见,每天都有无数的专家跳出来发表意见,但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不过,房地产市场虽迷雾重重,有一个行业,却站在房地产的肩膀上,号称房地产行业的卖铲人,不管房价涨与跌,他的受益都是确定无疑的。
这便是建筑信息化软件行业。
1
数字化渗透的投资机会,各行各业都有,但其中最大的,莫过于建筑业。
首先是下游市场大。
根据住建部统计,2016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为19.35万亿元,全国新开工项目60万个,总投资50万亿。
这个数字一甩出来,基本上就是独孤求败了。
另外,数字化渗透率低啊。
建筑业虽然源远流长,很成熟了,却是数字化水平最差的行业之一。
以美国为例子,建筑业的数字化程度仅好于农业和屠宰业,倒数第二,欧洲干脆就垫底,发达国家尚且如此,中国就更加不用说了。
2016年,建筑业总产值约占我国GDP的26.1%,但能耗却占到了全社会总能耗近50%。
高能耗、低效率的背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信息化。
总之行业问题很多,痛点明显,如果能够在信息化上得到大幅度提升,那么背后的赚钱机会或许将让你笑足一辈子。
问题来了,既然这里面有机会,那么该如何切入呢?
难道过去的企业都不知道吗,既然知道,为什么一直没有做得很成功呢?
其中的门槛和难点,主要在哪里?
2
相比起过去,其实建筑公司如今的很多部门都已经实现了信息化。
比如财务、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门户网站,几乎家家户户都已经是必备了。
又比如三维建筑设计,也已经是在建筑行业很普遍的应用了。
这些都不难,只是其他行业延伸过来的应用而已;
真正难的,是建筑行业特有的工程项目管理系统,通过一种叫做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技术,将项目不同周期的工作全部管理起来。
一个工程项目,可以大致分成五个阶段:可行性研究、设计、采购、施工、运维。
每一个阶段,都有千头万绪的事情要处理,一个地方出错了,后果就是成本的居高不下。
BIM的价值,就是把这些流程涉及的信息,用一个三维建筑模型,统一管理起来。
比如说,这个项目的建筑结构是怎么样的,里面水电怎么走,盖的时候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材料要准备多少,采购价格预算如何……
每个流程的信息,都分门别类的准备、计算好,一目了然。
有了这个流程管理,无论是预算、施工,还是后期运维,全部打通,出差错的概率压缩到极致,自然就能大幅的改进建筑施工的效率。
据Autodesk统计,利用BIM技术可以减少50%-70%的信息请求,缩短5%-10%的施工周期,减少20%-25%的各专业协调时间,实现明显的降本+增效。
是的,东西是个好东西,市场需求也很猛烈,据美国MarketResearchFuture报告,全球BIM市场预计到2022年将从2016年的40亿美元增长到11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6%。
但问题是,这套系统技术门槛高啊,研发能力要求不亚于搞一套操作系统出来。
目前全世界拥有BIM技术的,寥寥无几。
海外市场上,基本被Autodesk、Bentley 等4家企业垄断,国内拥有相关技术能力的,一家叫PKPM,另一家叫广联达。
3
广联达开始是做工程造价系统的。
所谓工程造价,包括计价和算量,主要就是帮助建筑施工各方做资金、用料预算的,可以说,这是工程管理五个阶段里,最早、也是最容易数字化的一个环节。
广联达1998年就进入这个行业了,经过近20年的拼杀,工程造价软件基本已经垄断了国内市场,市占率超过50%。
2016年,广联达的工程造价业务收入13.27亿,营收占比65.37%。
尤其是新世纪的头十年,中国建筑业处于黄金年代,工地遍布神州每个角落,沙土飞扬,卖造价软件的广联达也就站在了风口上。
2006年,广联达营收1.22亿,到2016年营收已经做到了20.39亿,16倍的涨幅啊。
净利润也从1818万飙升到4.23亿,毛利率一直在90%以上。
这或许可以算是中国经济奇迹的一个小小样本吧。
但是卖软件的广联达也有自己的烦恼,其中一个烦恼就是卖软件的商业模式缺陷问题。
软件通常是一次性销售的,卖出去之后客户会用很久,那么,你就得面临着需要不断去开拓新客户的问题,销售成本非常高。
比如广联达,你别看他的2016年毛利率高达93.8%,但销售费用就要6.7亿,总营收占比达到了32.84%。
总之每天太阳升起来,都得为寻找新客户而烦恼。
另一方面,耐用品的特征会让行业周期性放大,下游年景好的时候到处开工,需求旺盛,一旦下游年景不好,需求立刻冰封,让你养着一支销售团队也是干瞪眼。
比如建筑行业形势不好的2015年,广联达的净利润就大跌了59.41%,相当寒碜。
咦,前面不是说好了,“房地产行业的卖铲人,不管房价涨与跌,他的受益都是确定无疑的”吗?
骗子。
别着急,这世上没有天生的好生意,好生意都是转型转出来的。
4
广联达当然清楚软件模式的天然缺陷,解决办法就是往云服务转型。
以前,软件一次付费,终生使用,一个套装价格7000-8000元,销售收入主要依赖于开拓新客户;
现在,按年收取服务费,一年2000-3000元,以租代售,老客户可以沉淀下来持续贡献业绩,新客户又能带来增长;
还有,换成云服务方式,不断更新换代,连盗版问题都解决了,既平滑了行业周期,又降低了客户的初次购买成本,让市场变得更大……
简直就是完美的商业模式!
当然,从长期来看,云服务的转型是一本万利的好事,但从短期来看,过渡期却存在着阵痛。
怎么说呢?
因为以前,你从一个客户身上收到的,是终身的预付款;
而现在,你能收到的,仅仅只是一年的服务费,毫无疑问,短期营收将会有一个大的下降。
从2015年四季度开始,广联达逐渐推广云计价产品,开始的时候小心翼翼,先从个别省份进行试验,然后一点点迈开步伐。
2016年的时候影响还不算大,但是到2017年的时候,随着转换的客户越来越多,业绩冲击终于出现了。
2017年前三季度,营收增速逐季下跌,一季报增速31.21%,半年报增速15.65%,前三季报增速12.53%……
阵痛是难免的。
但是,我们也观察到,以预收款为代表的年费模式先验指标却从年初的2650.5万飙升到三季度1.08亿。
三个季度增加了8150万,第三季度一个季度就增加了4252万,超过上半年新增金额,说明广联达的云计价转型正在加速。
5
这是一场筹谋已久的转型,更是一次刮骨疗伤式的涅槃。
转型以后,广联达不仅能够更平滑行业的周期性,销售费用率下降,还能跟用户紧密捆绑起来,积累起用户庞大的工程信息、人员信息、建筑物信息等数据。
进军大数据产业,顺理成章。
搞大数据有什么生意机会吗?多了去了。
从小的来说,可以获得更多的增值服务费用,比如2016年,广联达的工程信息业务收入已经达到了2.22亿。
为了发展这块业务,广联达甚至在硅谷设立了大数据研究中心,研发数据收集、存储计算、机器学习和文本挖掘以及查询服务等方面的关键技术。
从大的来说,可以向上升级BIM技术。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BIM囊括了工程项目施工的全过程,是一个更复杂、技术门槛更高的操作系统。
工程造价软件对应的招投标阶段,全国预算员有100万人;
而从预算到施工、运维,各个阶段加起来的技术员岗位有1200万人,这是一个超过10倍的商业价值空间啊!
广联达想做BIM,很早就在筹划了。
2013年,广联达携手清华大学(土水学院)成立了BIM联合研究中心,一起攻克BIM技术的难点课题;
2014年3月,广联达1800万欧元收购了芬兰Progman Oy公司,这家公司的MagiCAD软件内嵌欧洲最大的产品建模数据库。
收购关键技术,联合研发,总之为了拿下BIM系统,广联达是拼命了。
这些年来,广联达也是不惜一切机会推广自己的BIM技术,比如积极推动国家标准的出台,参与相关BIM政策的编制、BIM标准的编写,通过高层由上而下的影响这个行业的发展。
2017年5月4日,住建部批准《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标准》为国家标准,2018 年1 月1日起实行。
这是我国第一部建筑工程施工领域的BIM 应用标准,广联达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不用明说的,既然花了那么大的心血,那么广联达又能从中切走多大的一块蛋糕呢?
风险提醒与估值分析
该功能为优先赢付费订阅用户独享。
想了解风险提醒,避免踩雷,以及获得更多机会分析,请加入优先赢VIP付费订阅计划。
深度跟踪
全新功能,对君临已覆盖优质个股进行深度跟踪研究。
包括:
1,成长股业绩万一出现拐点,我们将及时的给出风险提示。
2,个别成长股被市场错杀,低估机会出现,我们将及时的给出提示。
3,重大公告发布,增发或重组等,背后玄机和投资机会在哪里,我们将及时给出分析。
4,季报、半年报、年报发布,如有重大业绩变化,我们将及时的给出分析。
5,行业发展出现变化,公司与竞争对手的新形势该如何判断,我们将及时的给出分析。
6,2018年这些成长股又将出现哪些新动向和投资机会点呢,我们将为您一一分析解读。
该功能为优先赢VIP付费订阅用户独享,幸福版可阅读精选内容,精英版可阅读完整内容。欢迎加入!
3个月会员赠送,最后9天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