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舒天 / 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881篇原创首发文章
香港作家马家辉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相信一个人的情人(偏重于性)、知己(偏重于精神)和配偶(偏重于生活)通常情况下是分开的,鉴于以上三种功能彼此相较甚远,谁若是期待法律意义上的伴侣一个人完美扮演好这三种身份,必须要具备超乎常人的运气。
聪明绝顶的钱钟书就具备这种运气,所以他形容杨绛时称道:“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轮到了理查德·林克莱特的那部于2013年公映的《爱在午夜降临前》(Before Midnight),电影同样给予了男女主人公“知识分子”属性的设定以及前述那份好运气,这使得“爱在”三部曲的收尾篇在讨论以上话题的时候不至于沦为有始无终的爆米花材料。
真爱进行时
从“黎明”到“黄昏”再到“午夜”,属于杰西与赛琳娜的又一个九年后,他们都活到了惯常观念之于“油腻中年”的年纪。这时的杰西,已经完成了记述他与赛琳娜关于“维也纳邂逅”与“巴黎重逢”的著作,与前两本用“普鲁斯特现象”足以解释清楚的自传体小说不同,杰西正在创作的这本名为《长年上演的小众话剧中的临时演员们》把概念指向了对于更为永恒命题的体悟。
在大多数人的情感体验中,最永恒的主题无疑就是庸常生活对爱情的侵蚀。比起一见钟情或者私定终身,人们更愿意接纳“时间将激情磨平,衰老使吸引不再”的传统叙事,这就是当电影中的杰西与赛琳娜刚一争吵,豆瓣与知乎上立刻响起无数的“这才是回归真实”之类的附和。然而在笔者看来,《爱在午夜降临前》里的杰西与赛琳娜只是在演绎自然,而不是跌落到了世俗感官所期待的某种真实之中。
王小波曾在随笔中写过这样一段文字:“总共五平米见方的地面,还非弄得横平竖直不可。种了一园子玫瑰花,路过的人总禁不住站下来看。过往的行人,看到就知道,屋主人虽然老了,但也不是苟活在世上。”这也差不多是杰西与赛琳娜的爱情,他们的确风华不再,但并没有从根本上丢掉对于彼此的即视感。所以当赛琳娜向杰西确认假使时光流转,他是否还会倾心于己时,后者能将金句脱口而出:“我确实在火车上跟你搭讪了,那是我做过的最正确的事。”
被放大的碎屑
杰西之所以如此确信他与赛琳娜当初那次波及绵长的邂逅的意义,正因后者兼顾了情人、知己、配偶的三位一体,这种罕见的际遇理应成为人们理解《爱在午夜降临前》乃至整个三部曲的大前提,缺失对此关键一环的关照,便会成全观者完全不同的观影结论。
仔细推敲便不难发现,电影中两人在希腊伯罗奔尼撒南部小岛度假时所涉及的所有争吵,都能找到某种现实逻辑的合理代入,比如“前妻所生的小男孩的抚养权问题”、“搬到美国还是留在欧洲”以及“你是否和别的异性关系断干净了”。一言蔽之,这些“形而下”的碎屑并不从根本上否定两人精神层面的联系,只要它们能在现实中得到合理解决,两个人永远能回到最初相遇的状态。
但在世俗爱情的剧本中,杰西与赛琳娜可以回到的那种“最初状态”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正如电影中杰西所言的“他们并非迷失在时间里,而是感知出了问题”。世俗的感知往往是从一开始就出了问题,比如从未认识自己,也从未认清对方。当他们无力解释为什么婚契与钻戒见证过的誓言屡遭速朽,这些受权力与金钱驱使、在真爱面前止步不前的人们只得将责任推给时间,而不是检讨自身。虽然杰西与赛琳娜的爱情也遇到了“中年危机”,但他们与世俗并未笃信同一种宗教,他们信奉的教义告诉他们——如果一个人对你很重要,你就不应当与其擦肩而过。
很多人一定会混淆这一点,但杰西与赛琳娜这样的知识分子却不会。作家梅雪风认为,“所谓知识分子是能辨认自己思路的人”,这也正解释了《爱在午夜降临前》中“形而上”话题的此起彼伏——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需要有足够多的哲学的部分帮助观众认识到主人公身份的特殊性,故事理论也正得益于主人公的这种特殊性,主人公亦基于身份的特殊性收获了与大多数人截然相反的结局。当世俗普遍认定“再好的爱情到最后都是柴米油盐”的时候,他们仍旧相信“总有人能将柴米油盐演绎成诗词歌赋”。
逆旅行舟
心理学大师荣格曾言道:“每件促使我们注意到他人的事,都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
所有人都知道青春易逝,却不知道该如何把握易逝的时光。即便大多数人握有“爱在”三部曲里这对经典至极的借鉴标准,其所作所为仍是在执迷不悟的自我安慰中打转,仿佛一味放大银幕眷侣之间的争论有助于缓冲观者现实生活中无处安放的鸡毛蒜皮。
如果你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合适的对象,就不用担心“不断发现、寻找”以及“保持如饥似渴的状态”对彼此的生活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怕就怕很多人毫无理由并不假思索地将终生幸福纳入到了随波逐流的范畴,只是在事后大吐苦水,接着长期寻觅后悔药。
爱尔兰人一定洞悉了世俗的恶趣味,所以他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用法律途径严格限制国民离婚,这就是要你想清楚了:婚姻不是儿戏,但也绝非经济合同。既然离婚太麻烦,干脆不结婚了,人们依然在一起,不是为了逃避责任,而是因为仪式已经不是获取安全感的来源。电影中的杰西与赛琳娜就沿袭了这种“未婚育儿”相处模式,他们爱的不再是具体的人,而是在一起后使得两人都变得更好的生活。
《爱在午夜降临前》只是截取了这“更好的生活中”不足为外人道的某个切面,继而催生出了人们关于真爱的一次动摇,就像赛琳娜在争吵时埋怨杰西的那句“我依稀记得有个人,甜蜜而浪漫,让我觉得自己不再是孤身一人,尊重我本来的样子”。事实上,杰西的确向赛琳娜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他不需要她做任何改变,因为他们已经足够珠联璧合。所以,电影结尾杰西对赛琳娜的那番话实际上是向世俗说的,它的逻辑大致如下: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完美的灵魂伴侣,也没人有资格永远沉睡在童话之中,但这并不代表人们从此有了从一个极端跳向另一个极端的理由,即——不再相信爱情和人性,于是沦为虚荣与私欲的奴仆。如果你要的仍旧是真爱,这世上当然是存在着真爱的,它存在于不完美却真实的生活之中,存在于包容和理解之中,存在于责任与回应之中,如果谁看不到,那一定是故意看不到,不是眼睛的毛病,而是心灵的问题。
韶华总易逝,午夜不迟来,爱如逆旅行舟,却别把锅都甩给时间。那些感慨“真爱难寻”的人,往往从一开始就划反了方向。
作者:92年生,金牛座,爱文艺、喜昏睡。秦朔朋友圈专栏作者。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 图片 | 视觉中国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qspyq2015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qspyqswhz
投稿、内容合作、招聘简历:friends@chinamoment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