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高端定制弹药的可靠性与传統密集火力的压制性优势,当前日益丰富的经济型精确打击手段为军队开辟了第三条发展路径。

战争理论中"规模与精度"的权衡长期主导相关讨论。军队或通过统计学效应实现毁伤(如特定当量火力以概率达成杀伤效果),或借助精确制导弹药提升特定目标打击成功率。冷战后期,美国"第二次抵消战略"将打击苏军第二梯队纳入新兴纵深打击能力体系;铁幕另一侧,苏军总参谋长尼古拉·奥加尔科夫元帅则预见到"情报、监视与侦察(ISR)与纵深打击能力融合驱动的军事技术革命"。这种演进要求第一梯队必须在更深远纵深展开决战。

但事实上,大规模战争的"精确打击时代"从未真正到来。常被遗忘的是,即便在1980年代,时任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伯纳德·罗杰斯上将评估其常规战力仅能支撑一周作战,之后需依赖战术核武器。同样,奥加尔科夫虽关注军事技术革命,其核心诉求仍是快速压制北约战区战术核力量——因为纵深打击的核心价值并非摧毁苏军第二梯队,而是通过暂时瘫痪其指挥控制(C2)系统实施战场固定,为战术核武器打击创造条件。由此可见,精确打击从未真正颠覆统计性武器系统的底层逻辑。

图为ZALA Lancet系列中的Izdeliye-52(Z-52)型无人机,后续补充了射程更远的Izdeliye-51(Z-51)与自主性更强的Izdeliye-53(Z-53)型号。[RecoMonkey]

当前,第三类武器系统正进入多国军队装备序列——兼具规模运用潜力与相对精确性的打击手段。这类系统在战术与战役层面的可靠性不及传统精确打击系统,且普遍存在系统性弱点,但其毁伤概率显著高于非制导火炮等传统统计性武器。各国军队面临的核心命题在于:如何将大规模精确打击能力融入兵力结构,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规避此类系统的固有缺陷。

“大规模精确打击”如何定义?

“大规模精确打击”概念需进一步厘清,因“神风无人机”等常用术语涵盖范围过广——从加装PG-7V弹头的200美元民用四旋翼无人机,到价格堪比巡航导弹的IAI Harop单向攻击无人机均属此类。广义而言,该概念涵盖三大类武器系统:商用现货(COTS)系统、现有能力的简化版本及老旧精确打击系统。

图为典型FPV无人机设计。此类系统虽结构简陋,但在有利作战环境下已展现高效毁伤能力。[俄罗斯国防部]

第一类商用现货(COTS)系统因乌克兰战场FPV无人机击毁俄军坦克的广泛传播视频最受关注。但此类案例存在选择偏差——仅有命中视频被记录。事实上,FPV无人机极易受干扰与欺骗,且受限于小型战斗部,仅约20%的此类无人机能命中目标。此外,损耗率极高——俄乌双方月均投入超万架无人机,其中大部分被毁。大规模集群使用还会导致控制频段饱和,而采用大型无人机作为中继节点又会形成单点故障。尽管如此,在反坦克导弹等专用战术导弹短缺时,此类系统在有利环境下仍展现致命效能,2023年俄军装甲目标毁伤多由FPV无人机完成。

第二类系统通过替换现役军事系统的部分组件或降低性能指标实现量产。典型代表包括伊朗"沙赫德"单向攻击无人机家族(本质为螺旋桨动力巡航导弹),其通过取消末端传感器与采用Serat-1转子发动机实现量产;俄罗斯"柳叶刀"巡飞弹(单价约3万美元)则通过采用汽车激光雷达等商用部件降低成本。

此类系统毁伤概率高于COTS系统,但仍远低于专用军事系统标准。开源数据显示,2023年俄制"柳叶刀"取得约193次有效毁伤,当年产量约900枚,单发毁伤概率(SSPk)约0.25。虽低于西方复杂武器系统通常要求的0.8 SSPk标准,但显著优于非制导武器(如传统火炮每百发约杀伤8人)。该类别还包括通过牺牲部分性能实现量产的专用军事平台,如土耳其"巴伊拉克塔尔"TB2无人机可执行类似有人机的近距空中支援任务,但功能单一且在高威胁空域生存性低。

图:苏联时代"圆点-U"战术弹道导弹(如图)等老旧精确打击系统因成本低廉、存量充足,可作为低成本精确打击手段使用。[俄罗斯国防部]

第三类为老旧精确打击系统的规模化运用。例如俄军使用的"圆点-U"战术弹道导弹与Kh-22空射巡航导弹,以及朝鲜"火星-11A"(KN-23)、"火星-11B"(KN-24)与KN-25短程弹道导弹(虽非老旧型号,但性能相当于俄旧式系统)。全球军贸市场数十年的发展使大量非顶尖系统仍在服役,如法国近二十年出口的2000枚"飞鱼"导弹旧型号即属此类。

大规模精确打击:效能整合路径

前述分析表明,目前三类系统均无法在短期内替代专用军事能力——其固有局限性决定了这点。但西方武库中缺乏冷战战术核武器这类能放大精确打击效果的统计性武器替代品。因此,有必要探索次级精确打击与专用系统协同运用,兼顾统计效应与规模能力提升。

次级打击能力的首要作用在于诱导敌方系统暴露。例如在乌克兰战场,俄军常以无人机作为巡航导弹前导,迫使乌军雷达开机定位。尽管未来被动传感器(尤其是对无人机探测效能提升的声学传感器)可能缓解此问题,但交战本身仍可为专用系统定位敌方传感器与打击单元(如防空系统)创造机会。典型案例是俄军采用三机编队"海鹰-10"无人机(通常含一架电子战型号)配合"伊斯坎德尔-M"系统9M723短程弹道导弹实施协同打击。

图为"海鹰-10"等低成本无人机作为"伊斯坎德尔-M"(如图)远程打击系统的关键赋能节点。[RecoMonkey]

次级精确打击的第二重效能在于机会窗口利用。两军一线部队交战后,双方均可能遭受重大损耗,此时次级系统的生存性劣势因威胁降低而缓解。例如当防空与电子战系统在一线对抗中损毁后,"巴伊拉克塔尔"TB2无人机可发挥显著效能。第二次纳卡战争中TB2对亚美尼亚老旧防空网的打击即为典型例证。这对西方军队尤为重要——演习数据表明其常以过高代价达成目标(如北约模拟显示旅级部队完成任务需承受80%战损)。历史经验显示,即便4%的架次损失率也将逐渐瘫痪空军,冷战模型证实压制敌方防空(SEAD)可行但需付出空中力量大幅减损代价。西方军队面临"第二梯队困境":虽能有效打击敌方一线梯队(含一体化防空系统),却难有效利用所创机会。此时由二线单位(如动员预备役)操作的次级打击系统价值凸显。以TB2为例(操作培训约四个月),预备役人员经短期训练即可形成有效战力。

图为"巴伊拉克塔尔"TB2等次级打击系统因低成本与短培训周期,成为提升二线部队战力的有效手段。[Baykar Technologies]

第三重效能在于饱和攻击。乌克兰战场显示防空拦截弹短缺问题突出,尤其当拦截成本高于目标价值时。现代战场传感器分层虽可通过特征识别(如声学特征区分无人机与巡航导弹)缓解压力,但诸多目标(如不同价位弹道导弹)仍难辨别。传感器层级与操作纪律并不可靠,这引出次级打击的第四重战略价值——竞争性消耗。防御此类能力需昂贵系统与高技术兵种,如俄军在连级单位部署"极地-21"电子战系统,既增加成本又形成对稀缺电子战操作员的依赖。即便M58烟幕发射器等低成本方案(含90分钟可视烟幕与30分钟红外遮蔽能力)也需持续补给。次级打击的普遍威胁迫使对手调整兵力结构,限制其理论兵力运用效能——尤其在对抗防护薄弱或训练不足的二线部队时,此类系统毁伤效能将显著提升。

平衡发展路径

评估大规模精确打击效用需避免技术狂热与过度保守两极。一方面,此类系统固有局限使其无法替代现役装备;另一方面,其与现有体系协同可弥补西方军力规模不足短板。关键在于构建有机整合的杀伤链体系,在成本、规模与效能间取得战略平衡。

参考来源:欧洲安防杂志

成为VIP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24

相关内容

人工智能在军事中可用于多项任务,例如目标识别、大数据处理、作战系统、网络安全、后勤运输、战争医疗、威胁和安全监测以及战斗模拟和训练。
未来战争:现代冲突中的自主技术
专知会员服务
27+阅读 · 2月18日
联合全域作战 (JADO): 面向未来冲突的机动概念
专知会员服务
31+阅读 · 2024年12月21日
自主武器系统:军事行动的未来
专知会员服务
35+阅读 · 2024年11月12日
小型无人机蜂群和战斗管理:不断演变的战争格局
专知会员服务
47+阅读 · 2024年10月4日
《远程火力:从精确度转向杀伤力》55页报告
专知会员服务
40+阅读 · 2024年9月30日
《大规模作战行动中的野战陆军》56页报告
专知会员服务
28+阅读 · 2024年6月19日
革新21世纪的作战:无人机和反无人机
专知会员服务
98+阅读 · 2024年4月27日
多域环境中的地面行动
专知会员服务
26+阅读 · 2024年3月28日
智慧战:21 世纪军事战术的范式转变
专知会员服务
84+阅读 · 2023年10月19日
装备作战试验标准体系研究
科技导报
15+阅读 · 2019年4月2日
美军电磁频谱战的发展及启示
科技导报
11+阅读 · 2019年3月25日
无人作战体系在登陆场景中的运用
无人机
39+阅读 · 2018年7月3日
进攻机动作战中的机器人集群
无人机
30+阅读 · 2017年12月4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6+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5+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7+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8+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2+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7+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0+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Arxiv
166+阅读 · 2023年4月20日
A Survey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
Arxiv
452+阅读 · 2023年3月31日
Arxiv
76+阅读 · 2023年3月26日
Arxiv
166+阅读 · 2023年3月24日
Arxiv
24+阅读 · 2023年3月17日
Arxiv
68+阅读 · 2022年9月7日
VIP会员
相关VIP内容
未来战争:现代冲突中的自主技术
专知会员服务
27+阅读 · 2月18日
联合全域作战 (JADO): 面向未来冲突的机动概念
专知会员服务
31+阅读 · 2024年12月21日
自主武器系统:军事行动的未来
专知会员服务
35+阅读 · 2024年11月12日
小型无人机蜂群和战斗管理:不断演变的战争格局
专知会员服务
47+阅读 · 2024年10月4日
《远程火力:从精确度转向杀伤力》55页报告
专知会员服务
40+阅读 · 2024年9月30日
《大规模作战行动中的野战陆军》56页报告
专知会员服务
28+阅读 · 2024年6月19日
革新21世纪的作战:无人机和反无人机
专知会员服务
98+阅读 · 2024年4月27日
多域环境中的地面行动
专知会员服务
26+阅读 · 2024年3月28日
智慧战:21 世纪军事战术的范式转变
专知会员服务
84+阅读 · 2023年10月19日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6+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5+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7+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8+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2+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7+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0+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相关论文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