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大规模使用无人武器平台反映了现代战争的快速演变,由于反制措施的出现,战术优势往往转瞬即逝。随着乌克兰增加远程无人机的生产,这一激增凸显了乌克兰在防御中对无人系统的日益依赖。战争经验表明,无人系统现已成为军事战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成功依赖于适应性与创新。
2024年底,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宣布计划在2025年生产近30,000架远程无人机。2024年10月,乌克兰国防部报告称,十个月内已签订160万架各型无人机采购合同,总价值超1,140亿格里夫纳(约合25.5亿欧元)。该数字涵盖侦察无人机、远程打击无人机、第一人称视角(FPV)无人机等类型,但并未完全体现全年采购总量——安全局、国民警卫队、内务部等机构另有独立采购合同,且部队与志愿组织直接通过公开市场购买后移交军方。据国防部第一副部长伊万·哈夫里柳克透露,自2025年初以来,乌军每月接收约20万架无人机(含FPV),较2024年一季度月均2万架的接收量实现惊人十倍增长。
尽管数据亮眼且较2024年显著进步,但大规模作战环境下对各类无人机的巨量需求将持续存在。因此,即使当前采购规模可观,乌军仍可能继续扩大无人机采办。俄罗斯在攻击远离前线的乌克兰城市(对平民施加心理压力)时,也更多采用单向攻击(OWA)无人机而非导弹。俄方同样在提升无人机产量(包括"天竺葵"与诱饵无人机),因其战略航空力量寿命有限,且弹道导弹成本远高于无人机,极少用于精确打击。
图:乌克兰无人系统的发展
俄罗斯的单向攻击无人机持续升级,战术运用也不断革新。俄制造商测试反电子战(EW)系统手段以增强抗干扰能力,同时提升速度与机动性参数,并试验大当量炸药、多类型弹头与其他装备的载荷配置。然而,国际社会仍能制约俄罗斯本土无人机生产升级,因其零部件高度依赖进口。乌克兰的情况则不同,因其需实施500公里甚至超过1000公里的打击——特定类型无人机专为此设计,因乌军目前缺乏其他可覆盖此射程的武器。
2024年的关键趋势是双方战线各类无人系统数量显著增加。当前阶段,无人机已能几乎每日攻击俄罗斯边境及纵深1500公里内的炼油厂、国防企业与军事设施。乌克兰2024年实现质变突破:2022年未实施此类打击,2023年远程攻击鲜有无人机参与。2024年11月6日夜,乌军袭击距乌1500公里的里海舰队卡斯皮斯克基地,击中多艘导弹舰——此前最远打击记录为1200公里(包括鞑靼斯坦共和国国防工业目标)。乌军总司令亚历山大·瑟尔斯基宣称打击范围已达1700公里。整个2024年,乌军摧毁俄境内377个目标,多数为无人机直接攻击所致。此类打击在2025年仍将对俄构成重大挑战,因其无法在广袤领土全面部署有效防空。数据印证无人机突袭成效:至2024年底,俄炼油产能因无人机攻击跌至12年来最低点。
当前乌克兰约有500余家企业从事无人机生产,其中240余个项目已获国防部认证。获准向乌军供机的企业数量持续增长。自2022年2月全面战争爆发以来,乌方已研发多类新型无人机,包括大型攻击多旋翼机、中国"御"系列无人机仿制型号、海上无人系统("海军无人机")及用于补给撤离的无人地面载具(UGV)。乌克兰系统的独特优势在于可即时投入实战检验,发现问题后迅速升级改进,这使得其产品在国际市场具备潜在竞争力——以抗电子战能力与实战验证的升级能力见长。
图:Shark-M无人机
明星机型解析
乌克兰无人机型号体系令人瞩目,若干明星机型尤为突出。全面入侵前,乌克兰已生产"莱莱卡-100"等侦察/攻击无人机。该型机由Deviro公司2017年设计,可在强电磁干扰与GPS拒止环境下持续飞行4小时,覆盖100公里范围。2024年,乌克兰特种系统公司(Ukrspecsystems)推出的"鲨鱼"侦察无人机投入实战,抗干扰性能突出,侦察半径达80公里。其改进型"Shark-M"航程扩展至420公里,留空时间增至7小时。该公司PD-2无人机兼具侦察与打击能力,可携带3公斤爆炸载荷。乌克兰航空系统公司研制的"瓦尔基里"战术侦察无人机凭借隐身特性广受好评。
实战驱动创新
战场现实迫使制造商聚焦开发战前未有的单向攻击(OWA)无人机。此类机型现可实现1000公里以上高精度打击,典型代表包括:
• 安东诺夫An-196"柳特伊"无人机:精准投送爆炸载荷至1000公里外目标
• "鲁巴卡"小型OWA无人机:与"柳特伊"协同实施集群突防,单次攻击可动用超百架次混淆俄防空系统
图:Shark-D无人机
高光作战案例
UKRJET公司研制的"海狸"远程游荡弹药因袭击俄炼油厂与莫斯科等行动声名鹊起。公开视频显示,乌军还将A-22"狐蝠"轻型运动飞机改装为无人打击平台,可携带200公斤载荷实施1200公里精确打击。此类改装机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可重复使用化改造,使其具备投掷250公斤FAB-250航弹后返航能力。若成功实施,此类打击将进一步削弱俄战略航空战力与能源产能。
乌克兰研发的无人系统具备显著的现代化升级潜力。2024年,乌克兰国防部简化无人机认证测试流程,周期从六个月压缩至一个月以内。通过在战斗区域直接测试无人机,技术开发与升级周期得以大幅缩短。
无人系统发展的下一步可能涉及:增加无人地面载具(UGV)数量、引入人工智能功能、提升无人机技术特性、开发反无人机拦截器。
例如,FPV无人机作战半径持续扩展。早期商用无人机航程仅5公里,现借助中继器增至约20公里。由于前线电子战(EW)密度激增,2024年光纤制导无人机使用量上升(俄军增幅显著),2025年乌军或扩大列装规模。此类无人机主要任务包括攻击敌方干扰器,为无线电控无人机开辟作战空域。
乌军还首创无人机拦截战术,用于对抗俄军攻击与侦察无人机。拦截型无人机飞行时速可达280公里,携带0.5公斤爆炸载荷;甚至采用低成本拦截方式——如用木棍撞击目标螺旋桨。此类方法成本远低于传统防空导弹。乌方正寻求国际合作,例如"Brave 1"创新项目测试德国"泰坦"拦截无人机(时速300公里)。制造商计划为其加装机器视觉自动瞄准系统,并愿与乌克兰开发者持续合作。
图:授权在乌克兰武装部队使用的Gulliver UGV
继黑海无人艇(如"马古拉V5")成功作战后,2025年无人化趋势将向陆域扩展。乌军UGV将更多用于补给、布雷/扫雷、医疗后送,以及搭载机枪、反坦克导弹或爆炸载荷实施火力支援。2024年11月,乌克兰国防部与"Brave1"平台测试100台UGV,预计近期列装部队。
结论
乌军无人平台的发展与应用揭示现代全面战争下战场的快速演变。由于反制措施加速涌现,生产与认证周期被极致压缩,技术优势转瞬即逝。对抗双方持续寻求新方案,导致技术竞赛随冲突延长不断加速。
战争经验表明,无人平台已成为现代战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关技术将深度融入军事条令与战略。制胜关键在于快速适应与创新,未来将更依赖人工智能整合、增强自主性与高质通信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