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小型无人机能力而言,重点应是将决策重心向作战部队靠拢。这并非要绕过陆军的采办体系。相反,采办体系将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他们参与,此过程无法成功。陆军应启动一个试点项目:由一位采办经理在宽泛表述的需求授权下,使某个特定单位能够与工业界伙伴就小型无人机的工程重新设计进行快速迭代。
美陆军在小型无人机作战能力方面正取得一些进展,在过去的二、三年内已实施了多项举措。“接触中转型”计划正将各型无人机直接配属至旅级战斗队。陆军的“人机集成编队”计划正在探索运用无人机及其他人工智能赋能机器人的新组织与作战方式。陆军正在寻求列装近程、中程和远程侦察无人机、“单兵携带式”(soldier-borne)无人机、系留无人机、第一人称视角(FPV)无人机和巡飞弹。其中许多已配发选定单位进行试验。
然而,乌克兰和俄罗斯目前在将小型无人机融入地面作战行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美国落后于此,且差距正在拉大。乌克兰军队通过其作战单位驱动的创新流程,实现了惊人的敏捷性。与此同时,俄罗斯则能熟练复制这些创新,并能比乌克兰更好地实现规模化量产。
凭借工业界和陆军自身现代化事业的优势,美军认为陆军应在小型无人机作战能力发展方面引领。之所以未能如此,是因为陆军的流程虽然旨在吸纳作战单位的意见,但仍与他们距离过远。如果陆军希望获得最快的速度和最高的敏捷性,那么作战单位就不能仅仅是为流程提供信息——他们必须主导流程。首先,有必要理解为何速度与敏捷性说来容易做来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