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核心要点前瞻
• 在即将发布的美国《国家防务战略》(NDS)中,唐纳德·特朗普第二届政府很可能重申:保卫美国本土——尤其是防范核威胁、网络威胁、天基威胁及其他战略威胁——是国防部(DoD)的首要职责,也是构建海外可信威慑力的基石。该战略可能将中国列为美国首要竞争对手,并认为需遏制中国不仅在印太地区、更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态势。
• 美军必须推进部队结构、作战理念及联合作战条令的根本性变革,以期在人工智能与人机协同时代有效执行一体化多域联合兵种作战行动。
• 太空应被确立为独立的作战域,同时作为美国本土防御与力量投射的关键赋能领域,这要求加大对进攻性与防御性太空能力的投入。
谁是美国最大的威胁——军方应如何应对?美国应在全球何处部署兵力?美军如何适应人工智能(AI)时代与太空武器化趋势?这些仅是下一版《国家防务战略》(NDS)应该解答的部分关键问题。作为新政府阐述防务愿景的纲领性文件,由国防部(DoD)发布的NDS确立指导美军力量建设、能力发展、全球态势、作战规划及资源分配的基本原则。特朗普第二届政府即将制定的NDS非同寻常:在战略竞争加剧、技术颠覆加速、全球威胁演变的背景下,它将定义未来四年国防部的防务态势、美军力量结构与现代化优先事项。2025年3月,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发布关于国家防务的机密级临时战略指导,昭示本届政府的初步防务重点。尽管该指导全文仍属机密,公开信息已为评估其方向并预判完整NDS核心主题提供坚实基础。本简报阐述国防部应在即将出台的NDS中解决的五大关键优先事项,提出实施考量要点,并指明为满足此决定性战略时代需求必须调整的领域。这些优先事项既承接临时战略指导,又由持久性战略现实所塑造。
##1. 美国本土
首先,《国家防务战略》(NDS)必须超越简单声明"本土防御是国防部(DoD)首要任务"的层面,并纠正以往战略的缺陷。这些缺陷包括未能明确区分防御与力量投射的优先级,以及过度聚焦核导弹与恐怖主义威胁。虽然历届政府NDS都将本土防御列为首要原则,但文件通常缺乏国防部如何协调该任务与其他优先事项的具体方案。即将出台的NDS将为厘清这一问题提供关键契机。
美国本土并非庇护所
过去二十年间,本土威胁态势已发生根本转变。9·11事件后威胁主要体现为本土恐怖袭击;如今,针对美国本土的潜在与现实威胁则是对手实施的强制性军事与非军事行动。同级别国家竞争者、跨国犯罪集团及恐怖组织可通过动能与非动能攻击向量威胁本土目标。俄罗斯等国或试图削弱美国作战制胜能力,甚至阻止美国介入国际事务——尤其是其协防盟国的能力。
本土防御:从前沿投射转向近域防护
传统上,历届政府采用分层防御理念:要求美军全球前沿投射力量,在威胁抵近本土前予以消灭。特朗普第二届政府的本土防御理念正转向聚焦管理本土面临的直接、邻近及内部威胁。当前政府更紧迫地关注本土与近岸威胁具备合理性——美国存在大量本土及近岸脆弱点,且对手正伺机利用。强有力的NDS需将这些问题置于核心位置:必须优先处理最严峻的脆弱性,并明确国防部与国土安全部(时而领导、时而支持州政府/民事机构/私营部门)的适当角色。
职责界定:本土防御与本土安全的区别
鉴于本土威胁丛生,需重新审视联邦机构的交叉但有别的职责。国防部在"本土防御"中的使命是"保护国家主权、领土、国内人口及关键防务基础设施免受外部威胁与侵略,或总统指明的其他威胁"。国土安全部(DHS)则领导全国力量:通过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协调反恐与应急响应;借助网络安全和基础设施安全局(CISA)降低网络/实体基础设施风险;管理边境人员与货物流通。国防部需协同DHS、司法部等民事与执法机构实施双向支援。
最紧迫的威胁
复杂外部威胁要求国防部采取更广泛、更主动的态势。国防部应在三大关键领域发挥主导或支持作用:
"导弹防御"(应对传统导弹威胁及高超声速/巡航导弹扩散);
"网络防御"(依托美国网络司令部(CYBERCOM)增强能力);
"关键基础设施防护"(抵御外国干涉与网络攻击等多元威胁)。
这些领域代表本土防御的真实前线,国防部应发挥独特能力支撑其他主管机构工作。
美国防部在边境安全中的角色
本届政府强调边境安全重要性,但必须警惕军民界限。NDS应直接考量"如何通过向民事当局提供防务支持(DSCA)机制适当介入",避免侵蚀公众对军队的信任。持续大规模部署南部边境将耗费高昂、冲击战备状态。国防部应考虑指定部分兵力(首选国民警卫队)专职此项任务,使专项部队训练DSCA能力,同时保障主力部队聚焦大国竞争中的杀伤力建设。
防空反导
除支援职能外,国防部必须主导本土防御核心任务,包括:发展防空反导体系以应对传统导弹威胁,并适应高超声速/巡航导弹扩散态势。强化北美航空航天防御司令部(NORAD)职能,投资新一代传感器与拦截器至关重要。
关键基础设施
国防部应深化跨机构协作,提升"防务关键基础设施"(DCIP)保护力、韧性及研发安全性。DCIP将其定义为"对美国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物理/虚拟系统和资产——其失效将严重削弱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公共卫生或上述领域组合的防护能力"。根据《总统政策指令21号》(PPD-21),CISA负责维护16个关键部门的韧性。NDS框架下,国防部应重点防护对全球力量投射至关重要的自身及非国防部网络化资产(含军事设施、后勤供应链、通信系统、卫星基础设施、地面站等),同时关注金融系统、国防工业基地(DIB)生产设施等非常规资产。
网络防御
特朗普第一届政府提出的"前沿防御"(defend forward)理念以"威胁阻截于境外网络"为核心,但伴随国防部本土防御焦点转向"近域资产防护",CYBERCOM或需扩大其在防护本土关键防务基础设施的作用。CISA虽主导提升基础设施网络韧性,CYBERCOM应强化其管辖范围的关键防御基建保护职能。无论任务如何界定,都应增加CYBERCOM预算以支持"前沿狩猎(hunt forward)、前沿防御(defend forward)、持续介入"等任务,协同CISA保障国家关键基建安全。
太空基础设施
作为本土防御组成部分,五角大楼应优先强化本土太空地面站防护。控制卫星与接收遥测的地面站安保薄弱,易受干扰攻击。美军高度依赖卫星实施指挥控制、情报监视侦察(ISR)、全球力量投射及本土动能防御。太空军与太空司令部(SPACECOM)需协同联邦机构与商业伙伴,通过定向投资、威胁基准制定及联合演习,系统性提升地面站防护能力。
破坏与恶意干涉
国防部可通过情报支援等途径,协助开展反间谍行动的机构、预防基础设施破坏的执法部门、阻断恶意外国投资的监管部门。对民事部门及私营企业的支持对降低脆弱性(尤其是防务动员与政府持续运转系统)至关重要,需加强能源系统、港口、物流枢纽及国防工业基地的保护。
研究安全
承接国防科研的学术机构或实验室的安全漏洞构成重大威胁。开放研究环境与国际合作是科技进步基石,但保障联邦资助研究数据与知识产权免受外国窃取、干扰或破坏是关键。现行研究安全标准存在执行不一问题,国防部应协同能源部等机构推动高校伙伴:建立外国合作方/资助者审查机制;确保研究透明度与合规性;保护知识产权。这些措施需平衡开放创新与风险防控——避免对科研活动施加过度监控或限制。
美国新版《国家防务战略》(NDS)或将更明确地将中国定位为美国首要竞争对手。这一优先排序标志着对特朗普首届政府与拜登政府战略的转变——尽管两届政府均强调大国竞争并将中国视为"步调威胁",但欧洲与中东持续危机稀释了对华优先关注,战略注意力分散。据赫格塞斯临时战略指导文件披露,新版NDS不仅将中国列为优先事项,更将定位为"美国首要竞争对手"。该战略可能推动根本性调整:将中国挑战置于与本土防御同等优先层级。除非这两大优先事项获得充分资源保障,其他领域必须接受次要地位。这代表从"平衡全球威胁"转向"解决最危险威胁"的思维转变,要求战略定力与资源管控。战略优先本属应有之义,但若国防部在缺乏匹配资源情况下被要求应对全域威胁,将导致风险承担未被清晰阐明。NDS可借机激活聚焦性对华战略:需重新校准美军力量结构与印太态势,并采取全球性(而非区域性)对华竞争路径。
对华竞争的全球视野
对华竞争讨论常局限于印太战区。尽管该区域仍是最可能军事冲突点,但中国与美国正展开全球竞争:从非洲港口基建到拉美稀土开采,再到加勒比地区军民两用航天设施投资,中国影响力网络已远超西太平洋。若仅聚焦印太,中国将在美方存在薄弱的区域实现战略侧翼包抄。
因此真正聚焦中国的NDS必须具备全球视野。这意味着所有作战司令部——不仅印太司令部(INDOPACOM)——可能将对华竞争纳入核心任务。南方司令部(SOUTHCOM)与非洲司令部(AFRICOM)在阻遏中国渗透西半球与非洲方面作用关键,这些区域的制度与关键基建正日益受中国影响。此类区域虽无需大规模常规驻军,但需持续存在、情报行动与伙伴关系建设——美国特种作战部队(SOF)、网络部队及跨机构协作在此类任务中可能会承担重要角色。特种作战司令部(SOCOM)与网络司令部(CYBERCOM)等功能性司令部可能会充分融入全球行动。这些力量能在"武装冲突门槛以下"展开竞争:实施灰色地带行动,在美军常规存在有限区域塑造战略环境。从训练伙伴、情报收集到反制信息战,特种部队为全球竞争提供高性价比工具。
力量结构与态势调整
对华聚焦防务战略可能会重塑美军结构与部署。力量结构方面,五角大楼应优先发展增强印太威慑与作战能力:远程火力、生存型打击平台、分布式后勤及基础设施防护。投资重点倾向具备广域强对抗环境作战能力的系统,如B-21轰炸机、弗吉尼亚级潜艇、无人系统及天基ISR。关键的是,这些能力具备跨战区通用性:远程资产机动性使其可快速投送他区,赋予美军全球响应能力。力量态势需同步调整:美国应强化印太前沿部署力量——特别在第一、第二岛链——通过确保菲律宾、日本、澳大利亚及马里亚纳群岛关键区域基地权与设施扩建。此举不仅关乎威慑,更为冲突时危机响应与快速增援奠定基础。但态势调整需全球统筹:从欧中东撤出资产需配套可信风险缓释方案(如责任分担、盟国轮驻、伙伴能力建设)。
全球风险管理
成功实施对华优先战略需辅以现实风险评估:明确哪些能力、任务与区域可降级而不损美国利益。例如,为传统冲突优化的重型装甲集群与短程战术机队,若对印太作战或全球力量投射无实质贡献则应重新评估。国防部或许会阐明在次要战区的行动边界,使盟友能相应规划并承担更多责任。美国不会完全退出欧中东,可能从提供作战规模转向提供赋能盟友主导的"利基能力":欧洲盟友应分担区域威慑责任,海湾伙伴需投资自主应对地区威胁能力。美国在这些战区的战略再优先应体现为"保持影响力与安全存在而不承担全作战负荷"。最后,对华聚焦战略可能考量中国与俄伊朝等势力日益强化的战略协作——其联动正巩固其战略地位。美国防部或将此纳入优先框架:评估与这些行为体竞争如何与对华目标交织,并相应协调盟友、伙伴及跨机构行动。
即将发布的《国家防务战略》(NDS)必须采纳革新的诸兵种合成作战方案——既要利用人工智能(AI)与自主系统优势,又不预设其在所有作战场景普遍适用或完全替代传统方式。为有效执行联合全域作战(JADO),国防部需打造能在对抗环境中实施火力打击与机动的一体化联合部队。这要求精心设计高低端能力组合(含AI与自主技术),确保部队在各战区与场景保持适应性——人类决策、传统系统或简易平台仍可能提供决定性优势。
自2022年发布上版NDS以来,AI与自主系统取得重大进展:2022年末ChatGPT的推出迅速提升生成式AI的公众认知度;俄乌战场上双方发展自主遥控系统获取优势(部分高危任务实现人机协同或替代人员操作);以色列运用AI强化情报处理、战场通信与对哈马斯监控。这些进展深刻影响从后勤监视到直接交战的各作战域,迫使美国及其对手重新考量未来战争形态。新版NDS必须明确三大方向:国防部对未来战争的构想、新技术相对传统平台的投入优先级、AI时代诸兵种合成作战的组织与实施。传统合成作战依赖步兵/装甲/炮兵/航空兵等兵种协同打击敌方弱点;新兴作战环境下,全域无人系统与机器速度决策工具将日益融入作战体系。
空中领域实证
自主性与AI将渗透陆海空天水下各域。以空域为例:乌克兰战场无人机系统(UAS)已颠覆前线作战模式,打破传统力量结构假设——俄乌双方使用UAS实施情报监视侦察(ISR)、目标锁定与精确打击,其作战半径常超越传统直瞄武器。这种纵深打击能力已改变战术战役规划框架。UAS还显著降低制空权门槛:低成本商用无人机的普及使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能以微小投入争夺"空域近海"控制权,迫使军队重新整合高端有人平台(如F-35战斗机)与无人机体系。同时各域防御系统均需适应探测、追踪与反制敌方UAS的新挑战。
资产分类体系革新
廉价无人系统的出现重塑美军资产耗损性与生存性概念。传统军事规划将资产分为两类:弹药(可耗损)与高价值平台(需保全)。UAS的普及催生四级分类体系:
能力建设与采购战略
国防部必须据此明确未来作战所需能力、合理高低端组合及系统采购淘汰策略。印太冲突迥异于乌克兰战场:广域拒止环境下的力量投射与持续保障挑战倍增,空海域作战地位凸显。NDS应规划融合低成本自主系统(如"郊狼"拦截弹)与高端平台(如B-21轰炸机)的互补优势方案。当前美军既缺优化力量编成,亦乏运用该能力组合击败大国的作战概念。国防部需:
高低端能力组合本质是非对称平衡:少量高端有人平台(如弗吉尼亚级潜艇)指挥大规模低成本自主/可耗损系统集群(如"海上猎人"无人艇)实施火力机动。军种发展新一代平台武器时,该理念应贯穿平台设计、武器研发与整体力量建设。
诸兵种合成变革路径
国防部核心挑战不仅是获取技术,更需将其融入一体化作战概念与力量结构:
战略关键点在于:确保自主系统增强而非取代现有体系(如AI辅助飞行员决策),规避形成脆弱依赖链(如避免卫星导航单点失效)。
即将发布的《国家防务战略》(NDS)很可能大幅提升太空的战略优先级——以体现其作为美国本土防御及全球军事行动的战略赋能作用。二十世纪制空权决定战场优势;二十一世纪则将由制天权主导冲突制胜。因此美国必须:
• 剥夺大国对手战时利用太空实施恶意行动或谋取军事优势的能力
• 确保美国及盟友在太空域内、穿越太空域及依赖太空保障的军事行动自由
太空不仅是支援域,更是支撑现代战争与威慑所有要素的作战域。然而其核心地位尚未匹配资源投入——最新佐证是《2026财年总统预算申请案》未能满足维持美国太空霸权或应对新兴威胁的需求。
为此应该大幅增加美国太空军(USSF)与太空司令部(SPACECOM)预算。这些机构:保障太空域安全;确保美军有效实施全域(空中/陆地/海洋/网络)作战。若丧失可靠的太空能力,美军全球力量投射效能将遭重创——尤其在印太地区。
太空威胁态势升级
威胁环境印证该优先级的必要性:中俄正加速发展军用及军民两用太空能力,重点部署旨在威慑美国军事介入、或在危机冲突中拒止/削弱美军太空能力的反太空系统,包括电子战系统、干扰器、网络攻击、直接上升与共轨反卫星武器。中俄的核心目标是利用美军对太空系统的深度依赖——包括情报监视侦察(ISR)、远程精确打击协调、全球通信、定位导航授时(PNT)、导弹预警及核指挥控制通信(NC3)。这种依赖性更延伸至美国经济、基础设施与民生领域。
印太战略的太空支点
对华聚焦战略要求特别关注太空对抗域特性。印太战区的广域特性要求美军协调多国联合行动,太空系统可提供持续态势感知、早期导弹预警、弹性安全通信及精确目标锁定。美军规划者应预判:任何对华冲突初期,中国都将试图摧毁美国卫星星座以"致盲"美军——破坏关键ISR与通信系统迟滞美军快速反应。此类攻击将扩大中国在此战区的行动自由(时间/精度/覆盖范围具决定性)。
与此同时,中国自身对太空的依赖(导弹预警、中段反导及兵力协调)正形成可被利用的弱点。太空已成为中国军事力量及其"威慑-胁迫-国力"战略的三大支柱。在此背景下,太空军与太空司令部必须优先发展攻防能力:保障美国太空行动自由、保护关键资产、剥夺中国太空军事优势。这要求确保天基ISR/通信/目标锁定能力,同时保留在冲突中破坏中国太空依赖行动的手段。
NDS框架下的太空优先策略
新版NDS需确认太空不仅是支援域——更是支撑联合作战各维度的对抗性作战环境。从通信导航到导弹预警情报搜集,天基系统构成威慑力、战斗力与日常战备的基石。为真正提升太空优先级,国防部必须:
显著增加快速发射与卫星补网能力投资(确保受袭后的体系弹性);
深化与商业航天部门合作(吸纳私营领域创新力与敏捷性);
构建军民混合太空架构(整合私营航天能力);
发展反卫星威胁应对手段(含天基反导系统与先进电子战能力)。
忽视太空优先级将危及NDS两大核心目标——本土防御与对华威慑。若无法保障美国太空行动自由,中俄将塑造有利于其的太空秩序——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经济稳定及威慑可信度——使国家在高强度冲突中的制胜能力面临重大风险。太空或成未来战争的首发战场,NDS必须以匹配的战略、资源与作战聚焦回应这一现实。
为实现新版《国家防务战略》(NDS)的核心目标(保卫本土与威慑中国扩张),美国必须重新聚焦应对本土遭战略攻击的风险。威慑此类攻击具有双重必要性:若威慑失败,则需以最低损失恢复威慑态势(符合可接受的政治军事结果)。首先,战略攻击风险使对手可能胁迫美国放弃支持盟友伙伴,或通过军事打击削弱美国持续支援能力——直接破坏对华威慑目标。其次,对手能通过战略攻击使美国代价远超其全球防务外交政策潜在收益,进而威胁本土安全本身。因此NDS应优先制定威慑与降低本土战略攻击风险的计划,聚焦五大相互支撑的支柱。
威慑针对本土的大规模核攻击
首要任务是可信威慑针对本土的大规模核攻击(国家行为体构成的唯一生存性威胁)。这要求:具备生存型核二次打击能力、现代化核指挥控制通信(NC3)体系、强健的政府延续机制。现有威慑态势关键要素仍不可或缺——确保无单一投送系统成为单点失效源;避免依赖需在遭袭时发射以免摧毁的能力。完成现役核三位一体及NC3现代化项目至关重要。
防止区域冲突中的核升级
其次须防止区域常规冲突核升级。一旦核武器投入使用(即使有限规模),即存失控升级的高风险。降低此风险要求美军战略确保对手无法通过核使用获取明确优势路径。这需要:前沿部署可信的战区核选项;牢固且有约束力的联盟承诺;具备核降级环境作战能力的常规部队;挫败对手有限核选项的能力;可限制对手核胁迫信心的战略毁伤限制系统。此外美军作战计划与概念应尽可能避免威胁可能引发对手"政权颠覆"或"生存性失败"恐惧的目标类型,从而降低其首先使用核武的动机。
延伸威慑
上述措施共同支撑延伸威慑目标——将核与非核战略攻击威慑扩展至盟友伙伴,并确保其信任美国威慑力。这种延伸威慑符合临时防务指导的另一目标:增加盟友责任分担。若盟友伙伴遭受核胁迫却无力抵抗,更可能妥协对手并拒绝支持美联军行动。赋能盟友抵抗核胁迫可使其作为关键伙伴持续参与作战。反之,若未能向面临生存威胁的盟友提供延伸威慑,或促使这些国家发展核武器——既违背美国外交政策核心原则,更将加剧全球核风险。
避免过度依赖常规威慑
第三,美国与盟友须部署足以威慑大国常规战争的常规力量,同时不损害支撑升级控制的核威慑。常规威慑历来存缺陷:大国曾在常规劣势下发动战争。若对手恐惧政权崩溃,美军常规胜利或反促其升级至核使用。缺乏充分核威慑支撑的过度常规化力量,将诱使对手将核升级视为合理应对。灵活可信的核选项仍不可或缺:既威慑升级,又在特定场景(如同时应对多区域冲突)抵消美军常规劣势。
威慑非核高后果战略攻击
第四,美国需保持灵活宣示政策并部署适应型战略力量,以威慑针对本土的非核高后果战略攻击,包括:
• 生物攻击(如释放基因工程病原体)
• 瘫痪美国经济系统的网络打击
• 针对核力量或NC3基础设施的大规模精确常规打击
美国姿态应保留核报复阈值的模糊性,同时保持对此类攻击的快速可靠溯源能力——此为可信威慑必要条件。
构建抗战略攻击的本土韧性
第五,美国必须增强承受战略攻击并恢复的能力。作战能力韧性、政府延续性、社会功能存续及国家意志维系,对限制毁伤效果、粉碎对手"攻击可瓦解美国战略"的幻想至关重要。
NDS中本土威慑优先性的要义
威慑针对本土的大规模核攻击仍是国家安全基石——此类攻击足以摧毁美国社会运行基础。但现代威慑要求更趋复杂:不仅需要安全核力量与指挥体系,更需战区核选项、可信毁伤限制防御、升级管控工具及本土韧性措施。若新版NDS未能充分优先此任务,将留下中俄等对手可乘之险——最终使本土防御与海外威慑能力同陷不可承受之风险。
美国防部即将发布新版《国家防务战略》(NDS)。未来挑战——包括对华战略竞争加剧、技术变革加速及新兴冲突域涌现——要求制定清晰、聚焦且前瞻性的战略。本简报阐明应纳入NDS的五大核心优先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