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摘要

俄乌战争已成为现代军事史上的分水岭事件,深刻重塑对当代战争形态的认知。本白皮书剖析定义此次冲突的五大变革性领域:自主系统、信息战、电子战、受控后勤与动态防空战略。通过分析实战应用与经验教训,为军事规划者、国防政策制定者与安全专家提供适应未来战争挑战的部队结构、作战条令与能力建设的实用洞见。此冲突兼具警示与蓝图双重意义——彰显技术创新、组织适应力与战略韧性如何成为21世纪军事效能的核心特征。

引言

2022年俄罗斯乌克兰战争标志着现代军事史上的关键转折点,为研究不断演变的战争本质开辟了新途径。俄罗斯领导层最初预期的速决战已演变为持久冲突,将战场转化为验证新军事技术、作战条令与适应性战法的现实实验室。

乌克兰冲突中最显著的进展是自主系统的变革性作用,尤其是无人机(UAV)。这些新兴技术正重塑战场动态,扩展作战范围的同时降低人员风险,并对传统兵力结构构成挑战。与此同时,信息战、电子战、受控后勤与创新防空战略的重要性凸显,塑造未来冲突的军事图景。

本白皮书通过乌克兰冲突中突出的五大相互关联特征,对现代战争进行全面分析:

  • 自主系统的崛起及其对兵力架构的影响
  • 信息域作为关键战场
  • 电子战与频谱优势
  • 受控环境下维持后勤的挑战
  • 防空战略的演进

通过剖析这些维度,本文旨在深入解读军事行动如何适应当代挑战,以及这些适应措施对未来武装冲突的预示。乌克兰冲突的经验教训为寻求应对现代战争快速变革的军事组织提供了关键路标。

本文分析基于作者2025年3月对四位资深防务专家的访谈洞见:美国海军前情报官、蓝水自主公司联合创始人奥斯汀·格雷;美国太空军情报副作战部长格雷戈里·加尼翁少将;北约军事委员会前副主席兰斯·兰德勒姆中将(退役);北约盟军空军司令部副司令约翰尼·斯特林格空军中将。

自主系统的崛起及其对兵力架构的影响

延伸射程与降低风险

无人系统通过扩展作战半径与降低人员风险,正显著改变战场形态。此类系统使军队能在更远距离与对手交战,同时减少士兵暴露于危险环境。军事领导者普遍认为,无人机凭借其远距打击与低风险特性,在现代冲突中具备显著优势。

乌克兰冲突中,双方广泛运用无人机执行侦察、目标捕获与精确打击任务(常超出传统直射武器有效射程)。这种跨维度与作战平面的力量投送能力(同时使人员远离即时危险),已从根本上改变了战术与作战规划考量。

空中力量的扩散化

自主系统最具战略意义的变革性影响或许在于实现"空中力量的扩散化"。历史上,制空权是拥有昂贵战机与专业飞行员训练的富裕国家专属领域。小型廉价无人机的扩散大幅降低了准入门槛。正如斯特林格空军中将在前述CSIS访谈系列所述:"仅需一架无人机、一台笔记本电脑与些许创意,即可执行绝大多数(若非全部)空中力量职能。"

这种扩散化对军事战略与兵力规划提出深刻拷问。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现已具备争夺空域与投射力量的能力(此前被视为遥不可及)。在乌克兰,尽管俄罗斯拥有传统空中资产的名义优势,现实却呈现复杂对抗的空战环境。军用与改装民用无人机的军民两用特性进一步复杂化作战图景,模糊了军事与商业技术的传统界限。

供应链与技术可及性

无人机技术的可及性显著推动了其在战场的扩散。无人机开发所需的核心硬件组件(电池、轻型计算系统与机身材料)均可通过商业供应链获取,许多部件甚至可通过标准电商平台采购。3D打印技术能力亦加速了无人机原型快速开发与规模化生产。

无人机操作的软件开发同样加速迭代,体现在固件、操作系统与半自主功能的进步。虽然完全自主仍处发展阶段,但具备有限自主功能的简易遥控系统已被证明在实战条件下高效有效。这种技术可及性使乌克兰在本国国防工业能力有限的背景下,仍能快速部署大量自主系统。

资产类别的演进

乌克兰冲突揭示了军事力量架构的演变。传统军事规划将资产划分为两大类别:消耗性(弹药)与可存活(高价值平台)。无人机革命将此分类扩展为四类:

  • 消耗性资产:一次性部署系统(如常规弹药)
  • 可损耗资产:低成本系统(损失无战略影响)
  • 风险容忍资产:中端无人系统(指挥官倾向于保全但必要时可承受损失)
  • 可存活资产:需重点保护的高价值平台与人员

这种革新架构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作战灵活性。指挥官曾面临"冒险使用高价值资产"或"完全放弃行动"的二元抉择,现可根据不同威胁环境选择梯度化风险策略。该框架对围绕高价值平台构建的传统部队尤其具有价值。

现代战争经济学

乌克兰冲突颠覆了军事行动中传统的成本效益计算范式。围绕昂贵平台(坦克、战舰与先进战机)构建的火力密集型部队传统优势,正受到低成本可损耗资产(尤其是无人机)效能的挑战。北约数据显示,乌军无人机摧毁了超65%的俄军坦克,被众多分析人士视为战争经济学的根本性颠覆。此动态超越乌克兰战场,其他冲突区域亦现类似成本不对称案例(非国家行为体使用廉价无人机攻击高价值海军资产)。这些发展验证了"低成本-高价值"与"目标可打击性"矩阵的新视角——大规模部署低成本但具备精确打击能力的系统可产生超比例作战效果。

自主系统的战术多样性

本冲突展现了无人系统在多任务场景中的卓越战术灵活性,主要功能包括:

  • 全域监视之眼:难以探测的小型无人机提供空前态势感知,使部队无需冒险抵近即可识别敌方位置、活动与弱点
  • 目标锁定与毁伤评估:无人机在间接火力系统目标指示与打击效果评估中发挥关键作用
  • 打击行动:从改装商用机型到专用军用平台的武装无人机,被高精度用于攻击人员、车辆与基础设施
  • 电子战与通信中继:无人机作为电子战平台、通信中继站与信号情报收集载体
  • 后勤支援:无人地面战车可在火力压制下为孤立单位实施补给,降低后勤人员风险

这些应用彰显自主系统在维持与增强跨域传统军事能力方面的灵活性。

脆弱性与缓解措施

尽管优势显著,自主系统仍存在重大脆弱性。无人机操作员已成为高价值目标,因其往往比所控平台更易定位与消灭。这加速了提升自主性以降低操作员风险的研发进程。

乌克兰与俄罗斯均开发出追踪无人机控制信号源的技术,从而实施反炮兵火力或对操作员的直接打击。此威胁迫使控制站频繁转移,并推动更具韧性的指挥控制架构发展(包括中继系统与分布式控制网络)。

电子战与网络攻击暴露出更多漏洞。乌克兰冲突表明,可通过技术手段与作战方法缓解此类威胁,例如:

  • 网状网络(即使单节点受损仍维持功能);
  • 多重通信路径(含卫星通信、空中中继与地面系统);
  • 本地自主能力(在通信降级时仍可运行)。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方法使自主系统在复杂电子战环境中仍能有效运作,表明电子战虽重要,但可能未达某些分析师的预期决定性作用。

信息域作为关键战场

信息的战略重要性

乌克兰冲突的根本性教训凸显信息域的极端重要性。正如美国太空军情报副作战部长格雷戈里·加尼翁少将在CSIS访谈系列中所言:"该冲突中信息空间变得至关重要"——不仅关乎军事指挥控制,更影响塑造国际支持与国内认知的战略叙事。

俄罗斯的做法体现其既定的"信息对抗"学说,包含双重要素:"信息技术"(控制信息手段)与"信息政治"(塑造信息内容)。此为苏联时期战术的延续,经改造适应现代数字战场。

网络攻击与天基资产

俄罗斯特别行动前夕实施的Viasat网络攻击正是该学说"信息技术"要素的例证。尽管针对乌克兰军事指挥控制基础设施,此次行动产生连锁效应:导致约5,800台德国风力涡轮机停运与数千欧洲用户断网。此事件证明针对太空能力的网络攻击可能引发广泛(常为意外)后果。

该案例凸显在地面战役初期夺取网络与太空优势的重要性——此原则可能成为21世纪冲突的基础要素。成功的军事行动愈发依赖从初始阶段即建立这些领域的控制权。

太空优势与现代战争

乌克兰冲突凸显了天基资产在现代战争中的关键作用(尤情报、监视与侦察(ISR)领域)。商业卫星运营商有效抵消了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潜在太空优势——冲突期间支持乌克兰的天基资产从约200颗增至300颗。

加尼翁少将指出,这种太空能力扩散化对传统部队影响深远:"由于商业遥感能力扩散,大规模常规部队未来将难以实施突袭"。俄罗斯行动前在乌边境的兵力集结期间,商业成像公司发布的卫星图像使智库与分析师能精准评估俄军部署。正如加尼翁所言:"外空商业遥感市场正迅速成为永不闭合的监视之眼",使传统兵力机动愈发难以隐蔽。

商业卫星系统在陆基网络中断或受干扰时,还为自主系统提供关键通信链路。例如"星链"(Starlink)服务使乌军能在俄方破坏通信基础设施情况下维持无人机控制。

组织结构与信息整合

将信息与天基资产有效整合至作战行动,其依赖程度更少取决于技术能力,而更多在于能将此类能力融入整体军事行动的组织架构。俄罗斯的部门化军事组织架构与部队间信任缺失,导致其难以充分发挥信息战潜力。

组织结构同样影响军事职业教育与非委任军官(NCO)职能。加尼翁少将强调:俄军因征募制(11%人员为一年期义务兵)与专业非委任军官团(NCO Corps)缺失而处于劣势。联合兵种作战中天、空、陆、海力量的有效协同,需依赖基层组织的通信与授权能力——此能力高度依托经验丰富的非委任军官。正如加尼翁指出:"美军战斗力全球领先的核心要素之一正是我们的非委任军官团。"

电子战与电磁频谱优势

重返对抗性电磁环境

乌克兰冲突表明,在西方主导该领域数十年后,对抗性电磁环境重现。兰德勒姆中将在CSIS访谈系列中指出:"最显著差异在于,当我们参与伊拉克与阿富汗的联盟作战时……我们实际上未在电磁频谱遭遇对抗"。冷战结束后的三十年间,西方军队任由其电磁作战能力退化,形成显著能力缺口。

与此同时,俄罗斯等潜在对手持续发展电子战能力与部队建设。这一发展使乌克兰战场形成双方均无法确立明显优势的电磁环境——与西方近年冲突经验形成鲜明对比。

对制空权与地面行动的影响

电磁对抗最直接后果是俄乌双方均未能获得制空权——此因素助推冲突呈现阵地战与消耗战特征。对抗性电磁环境严重限制双方实施快速机动、防护地面部队与掩护机动单元规避敌方火力的能力。

此现实与海湾战争后演进的西方空战理论形成强烈反差(该理论以全程保持制空权为基础)。乌克兰冲突表明,在对抗性电磁环境中,传统空权运用可能面临重大局限。

特定电子战应用

乌克兰冲突中,以下电子战应用尤为显著:

  • GPS干扰:破坏GPS信号阻碍自主系统与精确制导弹药的导航能力,迫使依赖替代制导方式
  • 通信干扰:双方系统性干扰通信网络,削弱指挥控制能力
  • 信号情报:电子战行动包含对战场决策至关重要的信号情报收集
  • 自主系统战术干扰:局部干扰行动针对无人机,削弱侦察与打击能力
  • 频率捷变:面对乌军对小型无人机干扰,俄军展现跳频能力,创造短暂作战窗口

无人机作战与电子战的动态互动

自主系统对电子战的脆弱性成为乌克兰冲突的显著特征。GPS干扰尤为有效(因多数自主系统依赖GPS导航)。俄军大规模干扰迫使乌军操作员开发替代导航方法(包括惯性导航与视距通信)。然而这些替代方案自身存在脆弱性——视距通信仍易受电子截获与二次干扰。

乌军迅速开发防御与反制措施以维持作战效能,包括卫星通信、中继站与网状网络(在保障可靠指挥控制的同时弥补漏洞)。

电子战的未来影响

乌克兰冲突预示电磁战战略将呈现新特征:

  • 现代化敏捷系统:未来电子战系统将更具适应性、软件定义化,并能快速响应动态电磁环境
  • 集成化架构:有效电子战架构需整合军事、政府与商业领域
  • 公私合作伙伴关系:频谱共享管理需产业界、政府与军方利益相关方协作
  • 人工智能整合:AI与机器学习将成为未来电子战核心,赋能具备感知、分析与自主响应能力的认知型电子战平台(决策速度超越人类)

随着战争节奏加速,这些技术对实现机器速度决策(同时保留关键领域人类判断)至关重要。

受控环境下维持后勤的挑战

传统后勤模式的脆弱性

乌克兰冲突暴露出传统后勤方式的根本性脆弱性。兰德勒姆中将强调,此冲突"揭示了供应链、后勤中心及兵力投送流程的脆弱性"。

战争表明大型基础设施节点(供应中心、分发设施与包含铁路、公路、桥梁和港口的运输网络)具有极端脆弱性。对手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非动能攻击与电磁干扰放大了此类脆弱性。

后冷战时代的效率陷阱

冲突分析的核心洞见在于:过去30-40年间,西方军队系统性削减建制后勤能力,转而依赖商业外包。尽管"即时制"供应体系与冗余消除提升了效率,但也制造了战略脆弱性。正如兰德勒姆中将所述:"几十年来……(美军)变得异常高效。我们将军队后勤能力外包与剥离,依赖商业能力获取所需服务——因为享有提前规划作战的奢侈条件。"

此模式在伊拉克与阿富汗等非对抗环境中(行动可提前数月或数年规划)有效运转,但在需快速响应的对抗性环境中(商业供应商不愿进入高威胁区域)则显露出危险缺陷。

后勤基础设施面临的混合威胁

乌克兰冲突凸显出针对后勤基础设施的新兴混合威胁,包括针对供应节点的定向攻击、网络行动、水下基础设施破坏与难以归因的非对称行动。这些新型威胁与传统挑战(如基础设施限制(道路承重限制、桥梁载荷)、轨距差异、港口吞吐瓶颈及海关边境管制)相互叠加。

受控环境后勤模式重构

冲突催生出基于"分散求存,必要时重组"原则(兰德勒姆中将所述)的受控环境后勤新范式。该方法依赖以下关键特征:

  • 分散式后勤网络:供应节点与能力分布化提升应对精确打击的生存力
  • 分散资产的指挥控制:开发能管理广域分布后勤要素的指挥控制系统,对提升复杂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与协同至关重要
  • 快速重组能力:根据作战需求快速集中后勤资源的能力,是动态环境中确保及时支援与任务成功的核心
  • 库存储备重新重视:接受关键弹药与物资储备增加带来的成本上升,体现从"即时制"转向战备与韧性优先的战略转变

此转型标志着后勤模式从效率驱动,转向受控环境下韧性生存优先的根本性转变。

技术驱动的后勤创新

乌克兰冲突揭示出后勤技术创新的多重机遇:

  • 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降低对脆弱供应链的特定部件依赖
  • 互操作系统:从专有系统转向开放架构,实现跨平台跨国整合
  • 分布式指挥控制:开发强健通信网络以有效管理分散后勤资产

这些创新对构建适应受控环境(同时保持现代军事行动所需灵活性)的后勤体系不可或缺。

防空战略的演进

历史背景与战略重置

斯特林格空军中将指出,两大历史因素塑造了北约当前防空态势:

  • 冷战后的投资缩减:冷战结束后的三十年,北约防空能力大幅削减,暴露出俄罗斯2022年对乌克兰行动所利用的脆弱性
  • 反叛乱行动:在伊拉克、阿富汗及针对"伊斯兰国"的反恐与反叛乱行动,使资源与注意力偏离应对常规或近似对手威胁的能力建设

这些因素构建了针对特定作战类型优化的军事架构,却使北约对乌克兰战场应用的混合战法准备不足。

扩展的威胁谱系

乌克兰冲突凸显现代防空系统面临威胁范畴的急剧扩展:

  • 低成本威胁:可批量生产的单向攻击无人机与配备简易弹头的第一视角(FPV)无人机
  • 高端威胁:具备超高速与超射程的先进系统(如空射高超音速弹道导弹)
  • 非对称手段:利用社交媒体、法律机制与虚假信息为军事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这一不断演变的威胁格局要求对一体化防空与导弹防御(IAMD)方法进行根本性重新考量,聚焦斯特林格空军中将所述的"回归基本原则"。

增强的感知能力

乌克兰展示了防空探测的创新方法,包括:部署由廉价声学传感器组成的广域网络以生成综合空情图;超越传统雷达系统的多样化态势感知手段;整合多模态传感技术构建弹性探测网络。

指挥控制转型

面对不断演变的威胁,指挥控制系统现代化至关重要。斯特林格空军中将指出,需通过以下方式实现:重拾冷战后被忽视的标准化协议(STANAGs);确保北约架构内各国空战指挥控制系统的互操作性;从整体式软件开发转向模块化敏捷模式。

此转型无需"通过单一大型项目包揽所有",而应采纳智能手机式模型(具备直观界面与专用应用程序),并遵循开发安全运维一体化(DevSecOps)原则构建"智能创新型"供应商生态系统。DevSecOps将安全贯穿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促进协作的同时提供快速开发安全软件的机制。

部队态势创新

乌克兰冲突促使军事战略家重新考量兵力部署与运用方式,包括:重构防御姿态与警戒状态以提升响应速度;借鉴冷战时期整合模型并适配当代威胁;平衡攻防行动——如斯特林格所言,应对大规模无人机威胁时"必要进攻即为防守"。

无人机作战影响

乌克兰广泛部署无人机既带来挑战也孕育机遇,具体如下:

  • 扩散化效应:资源受限的对手现可执行传统空中力量职能(包括制空权、打击、ISR与运输)
  • 数量与质量权衡:无人机支持"高低混合"战略(在保持能力的同时提升有效兵力规模)
  • 代际概念重构:军事领导者可超越平台中心定义(如第五代战机),转向强调综合能力、信息主导与多域作战的第六代战争范式

现代冲突中的制空权

俄乌双方均因未能确保制空权而陷入持久消耗战,印证战争形态虽快速演变,但制空权等核心原则仍不可或缺。

然而,制空权概念本身正向电磁频谱控制、动能与非动能效应整合及自主系统运用演进。未来空战需基于此扩展版制空权理念应对日益复杂的联合作战变量。

威慑战略再校准

乌克兰危机强化有效威慑的核心要素:

  • 技术能力:确保部队配备必要装备与技术
  • 规模:维持足够平台与武器数量
  • 可信度:整合能力、规模与战备构建可信威慑态势

专家强调需避免常规与核选项间的"悬崖效应",转而提供分级威慑选项(为政治领导人保留事态升级应对弹性)。最优平衡的兵力结构应涵盖从低强度行动到高端作战的全冲突谱系能力。

结论:持续适应成为军事新要务

乌克兰冲突凸显的核心主题是军事能力、条令与组织需持续演进。如斯特林格空军中将所言:"完善永无止境"——领导者应摒弃追求军事能力终极形态的理念,转而通过持续测试、实验与验证维持军事效能。

此思维标志着对传统军事采购与条令发展模式的重大突破(传统模式寻求军事问题的确定性解决方案)。在乌克兰揭示的快速演变环境中,静态方法面对技战术创新将迅速过时。

乌克兰的教训强调将真实条件纳入军事训练的重要性,包括:电磁对抗环境、后勤挑战与中断、多域混合威胁、通信与指挥控制系统降级条件下的作战。

正如兰德勒姆中将强调:"我们必须在和平时期演练、训练与演习"这些能力以确保其在危机或冲突中的有效性。此方法要求直面作战难题而非在训练环境中"幻想……(其)消失"。

乌克兰冲突证明军事、政府与商业实体跨域协作的极端重要性,包括:管理共享电磁频谱使用、将商业太空能力整合至军事行动、构建公私后勤合作新模式、利用商业技术发展服务军事应用。

这些合作需创新方法以平衡商业效率与军事韧性需求,构建适用于和平时期与冲突的高效体系。

本文剖析的五大维度——自主系统、信息战、电子战、韧性后勤与适应性防空——构成现代战争相互关联且彼此强化的要素。未来成功取决于掌握这些领域的同时,发展促进持续适应新兴挑战的组织架构与条令。乌克兰冲突表明,军事力量必须拥抱持续演进而非寻求动态问题的静态解。

随着全球武装力量调整其规划、采办与战略流程,那些深刻汲取这些经验(拥抱技术创新、组织适应力与作战韧性)的军事组织,将在21世纪复杂安全环境中占据制胜先机。

成为VIP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1

相关内容

人工智能在军事中可用于多项任务,例如目标识别、大数据处理、作战系统、网络安全、后勤运输、战争医疗、威胁和安全监测以及战斗模拟和训练。
【新书】人工智能与法律:安全使用人工智能的实用指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Arxiv
169+阅读 · 2023年4月20日
A Survey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
Arxiv
459+阅读 · 2023年3月31日
Arxiv
76+阅读 · 2023年3月26日
Arxiv
168+阅读 · 2023年3月24日
Arxiv
24+阅读 · 2023年3月17日
VIP会员
相关VIP内容
【新书】人工智能与法律:安全使用人工智能的实用指南
相关资讯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