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024年11月18日,德国巴伐利亚格拉芬沃训练场,意大利陆军"骑兵"野战炮兵团士兵在"动态前线25"实弹演习中堆砌155毫米炮弹。该演习通过远程火力提升北约杀伤力,演练复杂多国联合作战能力,利用东道国资源扩展美国驻欧陆军作战半径。参演兵力包括1800名美军及来自28个盟国与伙伴国的3700名多国军人。图片来源:美国陆军/列兵Sar Paw
截至2025年3月,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武器出口国,占全球武器出口的43%。然而,尽管全球紧张局势加剧,对美国制造的国防装备的需求激增,但新的贸易政策正在给美国火炮市场带来重大影响。
美总统特朗普近期对钢铁、铁矿石、铝及铜等关键工业材料加征关税,旨在推动产业链关键环节回流并降低对外依存。尽管政策初衷是强化本土制造能力,却意外冲击了火炮等材料密集型防务领域生产。
关税如何冲击美国火炮生产
关税政策对美国火炮市场的影响迅速显现。原本依赖本土零部件的防务项目,如今需与被迫"购买国货"的私营买家争夺资源。需求激增推高国内材料价格,导致全行业成本攀升——即便原本就采购本土材料的企业亦受波及。
防务领域多属成本补偿型武器系统合约,意味着生产成本上涨直接转嫁美国政府。因此,关税引发的材料涨价转化为火炮系统、弹药及保障设施的预算膨胀。
关键部件,如钢外壳、黄铜部件、铅芯和制造炮弹所需的机械都受到影响。弹药价格上涨了25%之多,全球主要供应商要么提高了价格,要么完全停止出口,以回应美国的贸易政策。此前,中国一直是美国武器生产中使用的重装材料、精密部件和制造设备的重要来源。
贸易战特性进一步扰乱全球供应链,迫使美国防务企业以更高成本、更长周期寻找替代材料源。
紧绷的工业基础
关税政策出台时机雪上加霜。火炮已成现代冲突核心装备,乌克兰与加沙战事消耗量巨大。全球最大火炮进口国乌克兰在成本攀升与生产延误中愈发难以从美获取充足弹药。
自2022年以来,美国向乌提供1820亿美元军援,包括炮弹与"爱国者"导弹等先进系统。此举将美国防务工业推至极限,促使陆军将155毫米炮弹产能从2022年1.4万发/月提升至2025年底的10万发/月目标值。即便如此,仍远不能满足乌战场需求及美军库存补充。
乌克兰战争暴露出美国防务供应链严重漏洞,特别是关键材料的对外依存度过高。贸易战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本土生产,但重建产能绝非易事。新建生产设施、培训技工队伍、构建本土供应链伙伴关系需耗时数年。火炮市场与多数防务领域同属长周期产业,变革进程缓慢。
进退维谷
关税给本已超负荷的美国防务工业注入新复杂度。这在火炮市场体现得尤为明显——成本攀升、供应链断裂与全球需求激增在关键时点形成叠加效应。
参考来源:Defense & Security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