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2017 年 9 月 29 日 科学网 文双春

欢迎点击「科学网」↑关注我们!


与诺贝尔奖(简称诺奖)擦肩而过,这样的说法我们耳熟能详。何谓与诺奖擦肩而过?获得过诺奖提名但最终未能获得诺奖者,可谓与诺奖擦肩而过。这相当于参加过奥运会并进入了最后决赛,虽最终没夺取金牌,但已足以证明自己是世界名将。注意与诺奖擦肩而过跟近年来我们身边不断涌现的“诺奖级”成果不是一回事,后者虽然与诺奖同级,但其实可能压根就没入诺贝尓委员会法眼,更谈不上与诺奖擦过肩。

众所周知,拿个诺奖不容易。所以对绝大多数科研人员来说,能与诺奖擦肩而过,也足以自豪和欣慰。如何才能与诺奖擦肩而过呢?美国《今日物理》杂志总结了诺贝尔委员会已公开的1901-1966年间与诺贝尔物理学奖擦肩而过者,从中可归纳出与诺奖擦肩而过的种种途径。

一是强强合作。


诺奖不反对强强合作,但诺奖只钟情独立工作。所以,强强合作虽然有利于做出诺奖成果,但非常不利于皆大欢喜拿诺奖。你若与一个被大伙认为比你强(不一定强很多)的人合作,那么如果合作成果得诺奖,你便十有八九与诺奖擦肩而过。


Walter Gerlach


例如盖拉赫(Walter Gerlach),他与斯特恩(Otto Stern)共同做了个后来以他们两人名字命名的著名实验——斯特恩-盖拉赫实验,首次证实了原子角动量的量子化。斯特恩因此获得过82次提名,并最终获得194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而盖拉赫获得的提名比斯特恩少52次,且最终与诺奖无缘。诺奖本来可同时奖3人,而这项成果的完成者只有2人,所以当年的物理学奖完全可以让2人皆大欢喜,但诺贝尓委员会没有这么做;另外,从盖拉赫与斯特恩被提名次数的巨大差距看,提名者也大多不倾向奖两人,足见诺奖多么的不青睐合作。


Seth Neddermeyer


类似的例子还有尼特迈耶尔(Seth Neddermeyer),他帮助发现了正电子,获得过20次提名,但眼睁睁看到诺奖颁给了合作伙伴安德森(Carl Anderson)。


Lester Germer


最不幸的典型是盖末(Lester Germer),他作为电子衍射的共同发现者之一,从1920年代后期至1930年代,共获得26次提名,每次都与合作者戴维森(Clint Davisson)一起被提名。但随着戴维森与竞争对手汤姆森(GeorgeThomson)——他们几乎同时发现了这个现象——分享193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盖末得诺奖的机会彻底泡汤了。

诺贝尔委员会排除盖末的决定值得玩味。汤姆森得诺奖的那一年只获得了4次提名,而且每一次提名都包括盖末和戴维森。更重要的是,所有4次提名都明确列出盖末和戴维森作为他们的第一选择,而第二选择是把奖金在这3人之中平分。此外,盖末和戴维森还获得额外的4次提名,其中汤姆森被完全排除在外。由此看,盖末的杯具还是缘于强强合作。

二是不顾“政治正确”。


有一类科学家,他们的成果不是不够诺奖份量,他们“做别人没做过的工作”(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大隅良典语)也没有错,问题在于忘了“政治正确”——他们的科学追求被认为偏离了当时的主流,不具正统性。


Jules H. Poincare


庞加莱(Jules H. Poincare)、海耳(George Hale)和里吉(Augusto Righi)就属于这类擦肩而过者。其中最可怜的要数庞加莱,他在1910年获得过59%的物理学奖提名票,他也是1966年前的诺奖候选人中最被看好的一位。但是,正如弗里德曼在其《卓越政治学》(The Politics of Excellence)一书中解释的,庞加莱成了诺贝尔委员会的政治牺牲品。以1907年的物理学奖颁给迈克耳逊(Albert Michelson)的“光学精密仪器”为标志,诺贝尔委员会强烈支持推动实验和测量的物理学家。在这些早期岁月里,理论家,如1902年诺奖得主洛伦兹(Hendrik Lorentz),不得不靠无可辩驳地解释以前的测量来获得机会。庞加莱的工作是纯理论的,更致命的是,它很大程度上还被认为是数学。


Jan Oort


但这类的典型当属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Jan Oort),他通过建立银河系旋转学说并发现银晕,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认识。最近,他因为与他同名的云(即奥尔特云)而正在名声大噪。奥尔特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共被提名24次,只有一次与一个诺奖得主一起被提名。诺贝尔委员会不奖奥尔特,主要原因是他们当时没有把天文学看作是一个值得授诺奖的领域。海耳和哈勃(Edwin Hubble)据称是因为同样原因而与诺奖擦肩而过。须知,诺贝尔委员会直到1974年才第一次给天文学家授诺奖——英国射电天文学家赖尔(Martin Ryle)和休伊什(Antony Hewish)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从那以后,才陆续有天文学家得诺奖。

三是有高原没高峰。


Arnold Sommerfeld


史上最倒霉的与诺贝尔物理学奖擦肩而过者,当属索末菲(Arnold Sommerfeld),他共获得创纪录的84次提名,与薛定谔(Erwin Schrodinger)、波耳(Niels Bohr)和居里(Irene Joliot-Curie)等这样的大牛分享过选票。他也是26次提名中的唯一候选人,还与其他科学家(包括后来的诺奖得主)联合获得25次提名。

如此有人气或被如此多科学家看好的索末菲为什么总是入不了诺贝尓委员会的法眼呢?据说,诺贝尓委员会认可索末菲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在科学上的贡献很多(例如,他首先提出角量子数和自旋量子数,提出精细结构常数且开创了X射线波动理论),堆在一起比那些与他同时代的诺奖得主的成果一点都不逊色,但要单挑一件工作来看,离诺奖还稍显不足——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说就是有高原没高峰。

如果说诺奖是对一个科学家科学成就的最高认可,那么索末菲一次又一次与诺奖擦肩而过的确是种遗憾。但索末菲有4个学生和至少两个学生的学生后来成为诺奖得主,这又足以弥补他的遗憾了,毕竟,学生得诺奖比自己得诺奖是一件更幸福的事情。


张伯伦(Neville Chamberlain)


与诺奖擦肩而过的其它途径还有不少。最后,给那些不爱科学但爱诺奖的人们(尤其是官员们)树个榜样。最出人意料的与诺贝尓物理学奖擦肩而过者当属张伯伦(Neville Chamberlain),他1937-40年间任英国首相,没有任何物理背景。他的提名来自法国物理学家梅莱曼(René de Mallemann)。梅莱曼被邀请提名1939年物理学奖候选人,他在写给诺贝尔委员会的信中写道:“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在整个1938年,我看不到一项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值得如此高的荣誉。”“因此,我冒昧地给你们一个有点特殊的建议。”他的一个选择是张伯伦,“他的个人行为避免了一场世界大战,从而使所有的科学家能够追求他们的研究。”因为缺乏发现或发明,张伯伦终究与诺贝尓物理学奖擦肩而过,但他还获得过10次诺贝尓和平奖提名。

参考:

[1]Physics Nobel nominees,1901–66

[2]How Nobel favorites havefared

[3]How to almost win the physicsNobe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文双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2323-1078284.html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物理学(Physics)是一门形式科学,主要研究的是时空中的物质及其运动的模型,包括能量和作用力等所有相关概念。更广义地说,物理学探索分析大自然所发生的现象,目的是要了解其规则。 话题图片由 张明明 知友制作。
专知会员服务
147+阅读 · 2020年6月15日
还在修改博士论文?这份《博士论文写作技巧》为你指南
专知会员服务
32+阅读 · 2020年4月24日
普林斯顿大学经典书《在线凸优化导论》,178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85+阅读 · 2020年2月3日
周志华教授:如何做研究与写论文?
专知会员服务
158+阅读 · 2019年10月9日
【访学归来】胡黎俐:苏黎世联邦理工教会我匠人精神
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
8+阅读 · 2019年8月17日
物理学家终于找到了一种拯救薛定谔猫的方法
中科院物理所
8+阅读 · 2019年6月10日
吴恩达“官宣”荣升准爸爸~
AI100
4+阅读 · 2019年1月18日
Optimization for deep learning: theory and algorithms
Arxiv
106+阅读 · 2019年12月19日
Inferred successor maps for better transfer learning
Learning to Weight for Text Classification
Arxiv
8+阅读 · 2019年3月28日
Arxiv
3+阅读 · 2018年4月5日
Arxiv
6+阅读 · 2016年1月15日
VIP会员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