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科学网」↑关注我们!
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本次评估对接在我国教育“管办评分离”大环境、对接“双一流大学”建设,因之受到社会特别是高校的广泛关注。学科评估是学位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的整体水平评估。它是以第三方方式开展的非行政性、服务性评估项目。学科评估从2002年首次开展,平均四年一轮。学科评估坚持“自愿申请、免费参评”原则,各单位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含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授权),均可申请参评。第四轮学科评估于2016年4月启动,在95个一级学科范围内开展(不含军事学门类等16个学科),共有513个单位的7449个学科参评(比第三轮增长76%);全国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有94%申请参评。对此次学科评估,我思考有三:
第一,它是中国豪门大学的饕餮盛宴。
中国学科评估是中国豪门大学的较量。因为参加者要求必须是具有研究生授权资格的高校。2016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596所(含独立学院266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237所。2016年,全国有研究生培养单位793个,其中普通高校576个,研究生授权学校占全部本科高校数的50.7%,占全部高校数的22.2%,在高校576个研究生授权单位中,只有221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从这个意义上讲,能参加学科评估,说明这所高校已经进入中国豪门大学的行列,进入了豪门大学俱乐部。
正是参与者的性质,决定了其结果与中国高水平大学的高校相关性。第一,A+类学科高校集中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如果以“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大学建设学科”为中国豪门大学的上层,其相关性十分明显。数据显示[1],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中,有135所(西藏大学和外交学院未申请参评)参加了第四轮学科评估,参评率为99%。459个“双一流”建设学科中,有429个参加了本轮评估,参评率为93.5%。“双一流”建设高校包揽第四轮学科评估A+学科。第四轮学科评估210个A+学科中,有207个A+学科来自“双一流”建设高校,占比99%,其中145个A+学科来自“双一流建设高校”,占比69%。评选上A+学科的高校共有80所,前十名的高校均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分别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A+学科数量并列第一,分别有21个;浙江大学11个、中国人民大学9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7个、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各有6个、东南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各有5个A+学科。第二,学科优秀即A类学科数高度集聚于“双一流”建设高校。此次有513个单位的7315个学科参评第四轮学科评估,其中710个学科被评为学科优秀,其中,A+学科210个,A学科数量156个,A-学科数量344个。A类学科数量超过10个学科的高校共有23所。位列前五强的高校分别是浙江大学A类学科39个、清华大学37个、北京大学35个、上海交通大学25个和复旦大学23个。其中,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学科优秀率超过50%,也就是说A类学科数量占授权学科数的一半以上。
当然,“双一流”的全局性、政策性也使第四次学科评估与“双一流”高校之间没有形成绝对的一一对应关系。据青塔统计,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等3所未入选首批“双一流”名单的高校,也各有1个学科获评A+。同时,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湖南大学、东北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郑州大学、新疆大学等首批“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却并未在本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学科。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甚至没有A类学科,让河南高校蒙羞。
第二,学科塔尖与优势学科群建设
第四次学科评估,根据“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为9档公布:前2%(或前2名)为A+,2%~5%为A(不含2%,下同),5%~10%为A-,10%~20%为B+,20%~30%为B,30%~40%为B-,40%~50%为C+,50%~60%为C,60%~70%为C-。并创造了“学科优秀率”指数这一概念,即A类学科数占全校博士硕士授权学科数的比例,以及学科平均发展指数等一系列关于学科发展态势的信息。任何高水平大学建设必须以学科建设为主要抓手。世界高水平大学应该有一定数量的学科塔尖,即位列世界前50名的学科。世界一流大学更是应该形成一定数量的优势学科群。中国高水平大学,如果以“学科优秀率”来评价的话,中国一流大学具有较高的学科优秀率,中国高水平大学至少应该有3个以上A 类学科。此次评估结果中,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学科优秀率超过50%,属于中国的顶尖大学。学科优秀率超过20%的高校共有22所,属于中国一流大学。3个A类学科以上的高校有52所,属于中国高水平大学。
虽然这种分类有简单化的嫌疑,但它确实告诉我们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着力点问题。中国高水平大学应该从本次学科评估中发现学科布局不足,积极谋划适合本单位发展的优势学科布局。即便是一般高校,也应该积极谋划本单位的学科塔尖建设。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这所80年代号称粮食行业的“黄埔军校”的大学,其“食品科学与工程”只获得排名“30%~40%B-”,着实让人难过。但细分析,其学科布局带有明显的二级学科缺项,获得这一结果也是情理之中。
那么,优秀学科建设的抓手又是什么呢?当然是学科拔尖人才。此次参评学科专任教师总数共51万人,具有海外交流经历的教师占比29%。拥有正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人数为15万。高校对照人才结构可以反观学科发展状况。
第三,中国标准与世界标准对标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所进行的学科评估,是“中国标准”。它从2002年开始,依据的是国家《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在继承前三轮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框架的基础上,按照“人才为先、质量为要、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价值导向,形成了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该评估指标体系保持“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四个一级指标框架基本不变,共设置人文、社科、理工、农学、医学、管理、艺术、建筑、体育等9套指标体系框架,每个学科设置不同的权重。国际上,学科评估更为看重的是ESI学科评估。ESI是当今普遍用以评价大学和科研机构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的重要指标,也是全球公认的判断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参照之一。ESI设置22个学科。截至2015年,在22个学科领域中,我国有17个领域分别位于世界前五名,特别是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多年位于世界第一。近五年来,在基于论文及其被引次数的国际学科评估中,进入世界前1%的学科从473个增加到745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的高校从133所增加到187所。
2017年11月9日更新的ESI数据中,北京大学位列全球第112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位列全球第114位,清华大学位列全球第128位,浙江大学位列全球第130位,它们是进入ESI世界前1%的高校之中国前四强高校。在本次ESI数据更新后,中国共有4个高校的5个学科进入了世界学术机构前万分之一学科,分别为清华大学的工程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化学、材料科学学科,上海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工程学学科。从入选ESI前1%学科总数看,北京大学位居国内高校首位,入选学科数达到21个;浙江大学入选ESI前1%学科总数18个;清华大学入选ESI前1%学科总数16个。
世界一流大学是世界范围内大学实力的比较,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强调中国特色、中国标准的同时,也应该主动对标世界标准。只有世界标准下的一流学科数量增加,位次前移,才算是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生产。高等教育强国必须赢得世界认可,学科排名认可是其必备条件之一。
[1] 本文数据统计结果来自青塔、里里瑟琦智库公共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59436-1092649.html
关注我们
微信号:sciencenet-cas (←长按复制)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