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人测评俱乐部Q群:631042704
ZEALER极客交流Q群:414894623
又到了科技公司发财报的日子,首先“交卷”的亚马逊拿出了一份喜忧参半的数据。
喜的是,财报上的数字依然在涨,单季度营收 634 亿美元,市值 9738 亿美元,离重回万亿俱乐部仅一步之遥;但与此同时,这也是 4 年来,亚马逊利润增速首次出现放缓的迹象。
众多业务中,云服务在强势增长,北美零售业务贡献突出,唯一拖了后腿的,就是曾被寄予厚望的国际零售业务。
在今年 4 月宣布“大撤退”计划后,亚马逊中国先后从官网上下线了多个品类的商品,而随着7 月 18 日纸质书正式停售,这意味着,今后中国消费者能在亚马逊买到的东西仅剩两类:海淘产品和 Kindle 电子书。
说起来挺唏嘘的,亚马逊最初以线上图书业务起家,作为中国图书电商启蒙者,亚马逊的模式直接孵化出了当当、卓越等本土电商巨头。
亚马逊进入中国市场 15 年,图书业务几乎可以看作是其兴衰的晴雨表,图书零售份额从辉煌时期 15.8% 的一路下跌,直到现在不足 1%;亚马逊也从中国电商的领头羊,逐渐沦落为边缘角色。
现在的亚马逊选择砍掉纸质书业务,颇有些壮士断腕般的悲壮,但它还未放弃对中国阅读产品市场的追逐。
Kindle 接过了纸质书的接力棒,可问题是,它能否扛起复兴亚马逊中国的重任?
不接地气,拖垮亚马逊的罪魁祸首
亚马逊第一次感受到中国市场的压力是在 2008 年。那一年,《明朝那些事儿》红极一时,成为当年最热门的畅销书。
已拿下了包销资格的亚马逊中国,在美国总部的反对下,取消了合作与库存,以至于后来面对汹涌而至的订单时,亚马逊束手无策,只能从当当采购后,再转手卖给读者。
这场闹剧,让亚马逊的管理问题暴露无遗。和许多外企一样,亚马逊在中国始终水土不服,中国团队没有足够的权限,熟悉本土市场的人不能做决策,反而需要转交美国总部层层审批。
亚马逊对中国的定位是“全球市场的运营中心,而非决策中心”。暧昧的态度加上僵化的管理模式,都让中国本土业务的推进举步维艰。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亚马逊的“一键下单”功能,它省略了填写地址、确认支付等等步骤,消费者可以一键搞定购买过程,一度被贝索斯视为亚马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但到了中国,这个功能却引发了消费者的普遍嫌弃,没有确认、没有提示,经常一个误触就买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中国程序员无权修改网站架构,问题反馈给美国总部,直接被打回,原因是“消费者适应就好了”。
当中国电商在拼命迎合消费者习惯时,高高在上的亚马逊,却依旧在想着“教育”中国用户,光是这一点,就注定了亚马逊在中国的命运。
如果说在与当当的竞争中,亚马逊还能维持势均力敌的态势,而随着京东入局纸质书,亚马逊一下子慌了手脚。
初来乍到的京东,没有当当的客户积淀,也没有亚马逊深厚的技术算法做支撑,面对一个新的品类,它祭出了简单粗暴,也最有效的战略——价格战。
2010 年,京东宣布以每本书比竞争对手便宜20%的代价进入网上图书市场,当当随即跟进,李国庆宣布其所有畅销品价格将比其他数码类网上商城至少低 50-100 元;亚马逊也被迫加入战争,将图书价格下调20%。
这张“图书战争”持续了两年之久,2012 年,当硝烟散尽,中国电商格局已经改天换地,亚马逊的市场份额从 20% 掉到了 2.3%。
02
Kindle能扛起亚马逊中国复兴的大旗吗?
在纸质书逐渐式微后,2013 年,亚马逊尝试把 Kindle 带进了中国市场。
在此之前,Kindle 已在全球市场得到过验证,2009 年推出了 Kindle 2 代,销往 169 个国家;2010 年,Kindle推出仅两年后,电子书的销量就超过了纸质书。
Kindle 的到来立刻激活了中国的电子书市场,沉浸式的读书体验、便携时尚的外观,加上主打的护眼卖点,让它迅速成为了一种代表生活方式的潮流。
另一方面智能手机的普及,也给了电子书增长空间,2012-2014 年,国内电子书上架的数量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
电子读屏时代正式到来,越来越多的屏幕数量挤压着纸质书的生存空间,关于 Kindle 何时取代纸质书的讨论,一度是公共讨论中最热门的话题。
站在现在这是时间节点来看,贝索斯的目的似乎是达到了,毕竟在初代 Kindle 研发时,他就曾向副总裁 Steve Kessel 放话,表示 Kindle 的目标,就是要让所有卖纸书的人失业。
Kindle 这项业务本身其实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以硬件方式存在的 Kindle 电子书阅读器,另一个就是以内容服务存在的 Kindle 电子书本身。
亚马逊对中国市场颇为重视。硬件层面,除了保持着与全球同步发售新品的步伐,还推出过不少针对中国市场的定制版,与故宫联名、入驻天猫等都是本土化的努力尝试。
内容上,Kindle 也与出版社构成了良性循环,Paperwhite 发售当月,各出版社的电子书销量均有提升,中信出版社的数据更是显示,当月他们在售的电子书销量直接翻了四倍。
2018 年 6 月,在入华五周年之际,亚马逊中国官方公布数据称,中国自 2016 年底成为亚马逊全球 Kindle 设备销售第一大市场,Kindle 中国电子书店的书籍总量近 70 万册。
然而,漂亮的数据下,Kindle 也有不少隐忧。
中国书籍版权的商业模式与欧美不同,Kindle 不能直接从作者处获取版权,而是需要通过出版社来购买电子版权。多了一层“中间商”赚差价不说,当京东、当当、豆瓣共同争夺版权时,亚马逊几乎没啥议价优势。
况且,出版社都不愿以伤害纸质书为前提,来交换电子书的销量,对电子书的定价,合同中通常会有明确规定,4 折就已是底线,面对常年 5-7 折的纸质书,电子书的吸引力已大打折扣。
更大的打击来自于有声书和知识付费的崛起,人们对于书籍的诉求,从享受阅读变成了汲取干货,在阅读逐渐走向碎片化、轻量化的趋势下,这无疑才是更符合年轻人的阅读场景的形态。
与此同时,近些年,纸质书也有了复苏的迹象,2018 年中国线上图书零售增速为 24.7%,总销售额达到了 573 亿元。就市场规模而言,电子书根本无法望其项背。
亚马逊的纸书卖不过当当和京东,但在过去,它更像是一个漏斗,把用户吸引进来,再转化为Kindle 和电子书用户。
但现在,“左膀右臂”中必须砍掉一条,这是迫于生存压力的无奈选择,但无论是“存在感”的削弱,或是从出版商的合作关系考虑,这都必然会殃及到 Kindle 业务。
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纸质书仍然占有一席之地,并且还在不断回暖。2019 年,中国纸质书的销售额仍有望进一步扩大,但,这其中,不再会有亚马逊的身影了。
03
帝国的盛世隐忧
退出中国后,亚马逊选择重兵押注印度。
但在亚洲大陆的另一隅,亚马逊依旧逃不出与老对手短兵相接的命运:阿里投资了印度最大移动支付平台Paytm;最大的电商平台 Flipkart 有腾讯资本的影子;京东也在计划在印度投资一个B2B 物流平台。
但相比于要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中国,印度的确还是一片肥沃的宝地。
吸收了中国市场失败的教训,亚马逊在印度本土化运作层面,也要用心得多,瞄准印度客户价格敏感的心理,亚马逊的折扣力度颇为给力,同时也为卖家提供更加优惠的入驻条件。
富有的少数人和贫穷的大多数,复杂的印度环境,为亚马逊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练兵场”——被印度市场验证的商业模式,可以被移植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带动亚马逊国际零售重回巅峰。
万亿估值的亚马逊还在创造下一个奇迹,但中国,依旧是这个帝国的盛世隐忧。
END
打开 ZEALER 小程序观看视频
记得帮忙点个“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