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2月18日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规划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千呼万唤始出来!国人期盼已久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2月18日终于正式发布!(详见全文点击文末原文链接)
这份讨论经年、洋洋两万六千多字的文件,关乎着中国顶级城市群以及国家战略的未来。本文将大家所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梳理,与大家探讨粤港澳大湾区该如何建设?未来的产业规划该如何布局?珠三角从城市群晋级为大湾区,究竟意味着什么?
认识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2017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0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约10%,而这9个城市经济总量又占广东省的85%,人口占全省的52%。
图片来源:第一财经
粤港澳大湾区四个发展理念:合作发展、单向给惠、包容发展、可持续发展。
01
定位及目标是什么?
图片来源:第一财经
五大战略定位,其涵义包括开放排头兵、制度创新先行者、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国际交通物流枢纽和国际文化交往中心、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地区。
发展目标“两步走”,花3年时间,基本形成湾区框架,花16年,全面建成国际一流湾区。重点是定调未来的发展模式——“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与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基本一致。“科技是第一发展生产力”,未来的全球竞争、城市竞争,创新和科技都是核心,这一点正是深圳、东莞、佛山等城市群的优势所在。
02
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
图片来源:第一财经
三大极点构建空间发展格局。在空间布局上,《纲要》指出,坚持极点带动、轴带支撑、辐射周边,推动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大湾区发展格局;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
这三个关键极点,不仅包含大湾区的四座中心城市,在地理位置上也恰好呈三角形分布。极点发展不仅将带动湾区其他区域发展,起到龙头示范作用;同时还将通过拉动周边区域发展,支撑起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
03
中心城市如何发展?
中心城市的定位
与单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双中心的京津冀城市群不同,多中心成为粤港澳的特色。
四个中心城市也有着各自的分工。香港重心在金融、港口贸易、高端服务业,深圳重心在科技创新,广州重心在商贸、物流,而澳门的重要意义,则在于文化交流方面。
在四大中心城市中,香港澳门被反复提及,分别出现366次和327次,而广州、深圳则仅出现41次和39次。而在四个城市中,澳门和深圳侧重于功能定位,只有香港和广州被定位为国际大都市。可见,每个中心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也都有各自的独特定位。四大中心城市分工协作,相互竞合,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全面崛起。
珠海、佛山、东莞等7个城市,则成为连接四个中心城市的重要节点,以点带面,从而真正形成联动优势,辐射整个珠三角地区发展。
04
大湾区建设面临的问题?
首先是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独立的货币的现实。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为便于要素流动,要发挥各地优势,通过一个大湾区的标准,促使内地的产品提质增效,通过港澳的平台走出去。
第二个是发展惯性问题。内地的发展通常都是行政力量主导的发展模式,地方政府实际上是区域发展一个很重要的推手。“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区域发展的重点是跨区域协调发展,目的是实现从行政区主导的发展模式到功能区主导的发展模式的转变。在大湾区,这种发展模式必须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区域从自然区域连接体到经济共同体到社会共同体的转变。
第三是是高密度的发展。从区域或空间规划角度看,如何在如此大的区域内(比荷兰大50%,较比利时、沪杭宁大一倍),充分利用密度的好处和优势,避免和减少高密度带来的害处。
第四是主体的诉求不同造成对大湾区的期许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在《纲要》编制的过程中,如何平衡三地的利益,就涉及到各个城市的定位问题。《纲要》在对各个城市定位的时候,就充分考虑了它的现实性、历史性和前瞻性。像给广州、深圳定位时,更多考虑的是怎样与香港形成一种差异化的匹配。如在打造国际航空枢纽方面,广州可以成为南中国的门户枢纽,这就是和香港的一个具体差异。再比如说香港港口的航运功能,希望实现香港从吨位大港向价值大港的转变。现在广州和深圳一直在做量的扩充,但质的提升更重要。因此,接下来广深注重形成合力,进行转型,提升价值。在这方面香港已先行一步,所以《纲要》维持了香港航运中心的地位。
05
未来产业发展的机遇?
产业是发展经济的核心,关乎一个地区在未来能达到什么高度。《纲要》中对粤港澳的产业体系说了四点:
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创新研发能力强、运营总部密集以及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地产业链齐全的优势,加强大湾区产业对接,提高协作发展水平。
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挥香港在金融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支持广州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支持深圳以深交所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并建设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支持香港发挥海洋经济基础领域创新研究优势……支持澳门进一步发展海上旅游、海洋科技、海洋生物等产业……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在大湾区11个城市之间,产业分工相对明晰。广深港澳四大中心城市,均是以第三产业为主,金融业、专业服务业等高端服务业相对发达,而佛莞惠珠中江等城市,则基本都以第二产业为主,大湾区内部存在较强的产业互补性。
在产业布局方面,内地9城可以弥补港澳地区的“工业空心化”,港澳地区则可以金融服务业反哺内地;另一方面,核心城市与两翼的城市可以实现协同发展,珠海和中山、深圳和东莞、广州和佛山,都能形成很好的产业互补。
在第二产业方面,大湾区沿着珠江,分布于东西两岸,形成了极其分明的珠江西岸产业带和珠江东岸产业带。而对于广深港澳四地,则要发挥科研资源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基础,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
事实上,早在2000年前后,珠三角就形成国内最全的工业门类体系。从2008年开始,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珠三角在保持传统制造优势的同时,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科技领域率先迈出探索。这些探索,不仅让广东得以在新经济周期中继续拔得头筹,也让粤苏两省长达30年的争霸尘埃落定。
珠三角制造业从业人员规模高达约2000万人,企业数达24万家,共涉及行业479个。制造业企业主要分布在深圳、东莞、佛山、广州、四市企业数占珠三角企业总数的75%。更低的原型开发时间和开发成本,庞大产业链和制造业从业人员形成的规模化生产,吞吐量巨大的国际港口和国际机场,构成了大湾区强大的制造业生态系统优势。
06
大湾区空间格局展望
◾ 显山露水的一体化生态山水格局。生态资源向珠三角内核的渗透,不仅进一步稳固生态根基,同时改善了城市发展的环境质量;尤其是在湾区,城市与绿廊相间,生态资源真正实现为城乡居民所享用。
◾ 环湾区功能地区:新产业空间的出现。环湾区是目前投资的所有重点,科技创新、创新走廊都以环湾区来形成;随着港澳珠大桥、深中通道的启用,以及未来虎门二桥、广深港高铁等的建设,环湾区地区将成为大湾区内最新的产业空间。
◾ 超级城市呈现。1.广佛超级城市。单中心圈层式空间结构,广佛核心区主要为各种生产性及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区,外部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各种功能呈圈层式分布状态。2.深港双城超级城市。双城手掌状的空间结构,深港建成区形成双城中心结构,深港超级城市路网呈现放射状,城市空间结构类似手指状。
展望空间格局,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形成以同城化为主的“超级城市+功能地区” 的空间结构,构建创新型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群。
随着大湾区规划的出台,人才、劳动力、技术、资金等要素流动不断加强,合力不断增强,“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就在不远处。
蓝图绘就,局面正好,加速崛起的粤港澳大湾区,未来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