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与伊朗的近期空战结束已逾六周,军事分析家仍在深度剖析其成败得失与战术创新。
《华尔街日报》7月15日刊载深度报道,聚焦以色列的防空体系及伊朗为提升打击效能演变的战术策略。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伊朗在冲突后期发射导弹数量减少,其打击成功率却逆势攀升。
这场短暂空战因美国总统特朗普下令空袭伊朗核计划相关关键基础设施引发高度关注——此举曾预示美国可能再度卷入地区冲突,但该结局最终并未发生。
德黑兰政权基于政权存续与对伊斯兰共和国的持续掌控这一核心关切,当前正致力于重建受损军事资产。
随着双方交火告终,军事行动复盘揭示出早在伊朗首枚导弹发射前便可预判的两大核心要义。
战后评估凸显两大可预见事实:
此战教训与持续进行的俄乌冲突形成呼应:弹药储备、供应链与工业产能已跃升为核心战略要素。从澳大利亚至日本等国已据此调整国防战略。
美国认为这仍是紧迫挑战。情报显示:为防御伊朗针对卡塔尔乌代德空军基地的导弹齐射,需消耗30枚"爱国者"拦截弹方能拦截14枚来袭导弹中的13枚——此比例对未来任何大规模冲突均构成严峻警示。
以伊冲突再度昭示:21世纪的战备建设不仅关乎先进系统,更在于支撑系统持续运作的规模体量与工业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