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读芯术》
2019年7月19日,晴空万里又卷了点白云,小芯来到了青岛崂山。
没有啤酒,没见道士。学习的气氛却比此地所有的传说更迷人。
暑假,学生们铺盖一卷回家躺尸,岁月静好。而老师们却纷纷跑到了崂山“坐而论道”:愁啊,人工智能该怎么教?
在2019CCF未来计算机教育峰会上,全国近21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350多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青岛,切磋商议这一难题。小芯作为CCF官方合作媒体,前来“探密”,看看业内大牛眼中的人工智能教育。
此次大会的主题是“智慧+教育”,BY AI &FOR AI。话题针对人工智能教育,但又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发散性。4个主题报告、6个观点报告、2个大会主论坛、9个分论坛,4个封闭研讨。行程紧凑,干货满满。
大会主席:北京大学李晓明教授
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教育冲击如何?人工智能又如何赋能教育?正如大会主席李晓明教授在致辞中讲到,我们所有人都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巨大变化”。小到产品、企业,大到区省、国家,人工智能都在慢慢变成新的产能上升到战略高度。
老师们互相取经,畅所欲言。他们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时候才能教出一个图灵?
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
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李泽湘教授还有一个身份——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由于兼有产业和学界的双重身份,李泽湘教授的报告也是从这两个角度谈创新体系建设:一是创业孵化,二是人才培养。
在创业孵化方面:未来产业需要从0到1的创新。目前国内的研究和英国存在相似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将基础研究转化成产业成果。产业创新的核心关键点是在基础研究和产业成果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座桥梁怎么建?划重点!小芯芯为大家整理了来自李泽湘教授的创业秘籍。
一:选定未来的产业领域,下一个产业在广义的智能机器人领域;
二:资源应用的诀窍:比如大疆利用深圳东莞区制造之都的低成本;
三:加快孵化的科学规律:反复试错,快速迭代。速度跟成本是关键。
四:做好资源整合:提供核心部件、供应链、创业辅导、天使基金等方面的支持。
五:打造以创业者为核心的生态系统。
人才培养方面,创新者应具备四大品质——好奇心、团队合作、跨专业学习能力、快速反应和动手能力。如何创新?有三大秘诀:一掌握、学习和应用知识;二是创新者思维,三是内在驱动力。
传统流水线式的、应试型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当下,“课上的越多的学生,以后的成就越差。”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变革,每个公司要求每位员工都必须具有创新能力。
国内的人工智能教育还停留在喊口号的形式,不管是否有独立办学的条件就跟风设院设系,实际上在挂羊头卖狗肉。
人工智能教育刚刚起步,改革艰难是情理之中,在学院的课程设置上,可以学习美国的欧领工学院。还是要向邓小平学习,先在小范围画一个圈。以创新为导向,校企合作才是正确的探索方向。
清华大学教孙茂松教授
孙老师在现场堪称国宝级的人物,因为两个大黑眼圈过于引人注目。
孙茂松教授围绕人工智能教育课程设计、慕课助力人工智能教育的话题“坐而论道”。
首先:一流本科教育应该怎么做?
在参考了众多国内外高校的管理和教学模式后,孙教授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考虑在计算机学院下设立人工智能系;
·新形势下,对计算机系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进行适当调整优化。
·通识教育:培育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建设AI伦理课
面对人工智能设院设专业的大潮,国内高校不应一拥而上。应该衡量本校的办学实力。以“万变应万变”,尤其是一些小变,比如设置一些轻量级的微专业。
二是:受慕课等课外学习平台及其课程模式的启发,认为未来要建设面向教育的AI即:
第一,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学习社交网络以及网络数据空间;第二,基于教育大数据的机器学习算法需要加强;第三,课程知识图谱需要打通;第四,智能辅助教学算法需要加强,以主观题为主。
人工智能发出响亮的讯号,一些都是刚刚开始。人工智能尚有广阔的讨论空间。作为核心的教育培养,不能自乱阵脚,要学习更要反思。
北京大学李文新教授
李文新教授一上台,就给人工智能专场带来专属于北大的古典气质。
“周围越狂热,内心越忐忑,我对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不明白多于明白”。比起其他教授从中外视野探讨人工智能教学建设,李教授则将人工智能当做一场洪水般的文明,反思来处,追问去处。卸下教授、学者的身份,她就和小芯芯、或者卷携在这场洪流中的万千普通人一样。向在场站在研究前沿的专家学者抛出4个问题。
第一:我们恐惧的是什么?
在技术的巨大能量背后,是资本和权力的新一轮竞争。在数据面前,每个人都在经历被标记、被解构的事实。技术对隐私、就业和生活的冲击,其实在每个人的潜意识中孕育恐惧。
第二,我们希望的是什么?
关于目的和意义的反思,太少太少。我们需要明确技术革新、产品研发甚至包括人才培养,我们是为了什么?这也是进行“智能革命”需要明确的方向。
第三,我们能做什么?
人才培养首先是培养人工智能时代下完整的“人”。提倡更大范围内的交叉,提倡将哲学范畴也统统纳入进来。
第四,我们依旧疑惑什么?
与技术一样,矛盾也是持续前进的。
“我们还没有开始讲到目的和意义的时候,就开始直接动手讲术”,关于人工智能的目的和意义,需要更多基于伦理层面的反思。这才是培育“完人”的第一步。
南京大学黎铭教授
面对人工智能人才供需严重失衡,企业出手高薪挖人,这是揠苗助长的办法,人才没有实现增量。解决的根本在于:培养人工智能方面的专业人才。
人工智能教育的目标是基于发展弱人工智能的要求,培养的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
高校培养的人才需要以下几种知识结构:
数学基础好,计算、程序功底好,具备全面的人工智能专业知识,并将其融会贯通。
现有的学科专业体系不能培养这样的人才。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的不是普通建筑工人,而是建筑大师。AI时代的人才需要源头创新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南京大学的培养模式可以归纳为16字箴言:“夯实基础、深化专业、复合知识、加强实践”。这样才能培养出活跃的学术、产业人才。
滴滴出行高级副总裁,LVS开源软件创始人章文嵩
这位小时候沉迷游戏不能自拔差点成为电竞选手的互联网企业大佬,接地气地过分,一点都没有霸道总裁的样子。
章文嵩入坑互联网正是由于兴趣,从玩游戏到计算机到写程序,从写操作系统到负责长沙信息港的整体规划,到自己做LVS项目,完成了从兴趣、实践到开源的闭环。
章文嵩根据自己的企业经历,从用人企业的角度对高校人才培养提了自己的建议:高校教育+企业实践是培养产业需求人才的最佳方式。象牙塔为学生带来基础和兴趣,开源活动为学生提供资源和平台,而企业则为学生提供实践和检验的机会。
最重要的一点是:往企业中去,多实习,检验成果,反复迭代。或者基于企业数据开展课题研究。这才是企业所希望的“人才养成”计划。
这次大会对小芯而言堪比大型追星现场。会后,小芯飞奔上前,针对报告中的问题,采访了孙茂松教授、李文新教授、章文嵩先生等。一天一位,持续放送。以下为现场还原:
小芯芯与孙茂松教授合影
——Q:关于人工智能教育,大家都在讲跨领域跨学科人才培养。这个领域是否能为文理科的优秀人才打开壁垒,优势互补?
——A:人工智能+X是一种必然,只是在不同的专业深浅不同。人工智能的基本手段是工科提供的,文科的本科教育可以将人工智能的一些技术作为“工具”,融入进去。比如数据统计的一些工具。另一个角度,人工智能伦理领域未来将是文科生的天下。哲学、社会学、文学等方面的反思和批判的天赋需要被承认。目前国内文科对工科体系存在一种恐惧或者说敌对。文理分科是历史遗留问题。理科生也需要文科生的感性思维、表达能力。
——Q : 您在报告中提到国内某小学使用的人脸识别系统监控小学生的上课关注度。众所周知,美国旧金山等城市都明令禁止“人脸识别”,而我国,这项技术现在正在被运用到更多的公共领域。您怎么看?
——A:且不说别的,人脸识别等技术用于教育要慎重。但是如果用于公共安全是可以的。东西方文明有差异,西方文明更注重个人主义,东方文明强调集体主义。出于公共安全考量安装摄像头的举措,中西的认知是不同的,应该求同存异。但是这个技术用于中小学教育性质就发生了变化。中小学的心理、情感等在技术控制下会产生“信任危机”、“表演欲”等。这个技术的影响和应用还需要专项科学研究。
CCF推荐
【精品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C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