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被竞争对手收购了,我怎么办?

2019 年 9 月 16 日 腾讯创业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腾讯创业” 选择关注公众号

创投圈大小事,你都能尽在掌握


腾讯创业 | ID:qqchuangye


他们的故事是互联网并购时代的缩影。


本文来源“燃财经”(ID:rancaijing),腾讯创业经授权后转载。

作者 / 黎明 孔明明 苏琦 闫丽娇 唐亚华 周晶晶


并购,是商业世界的一个常见现象。


滴滴合并Uber中国、美团合并大众点评、美团收购摩拜……在资本驱动的互联网行业,公司之间收购的故事,不时上演。最近,阿里巴巴集团以20亿美元全资收购网易旗下跨境电商平台考拉的消息,让并购这件事再次被大众热议。


并购,是互联网公司之间,相互对抗并妥协的结果。收购带来了互联网格局的变化,意味着有些公司之间的战争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但收购所带来的文化冲突、团队磨合、管理差异,以及收购所延伸出来的故事,却才刚刚开始。


大众的目光往往聚焦在收购双方的管理团队,但公司被收购之后,员工何去何从?


有Uber员工在听到公司被滴滴收购后,惊慨万分,有一种“我在前线拼杀,元帅在大营投降”的无力感;有饿了么员工在公司被并购后选择出走,因为领导说“你不需要干什么,待着就行”,让他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有去哪儿员工认为,并购双方的团队融合都是假象,各自独立发展是一句假话。但是,他们都能理解公司的决定,因为谁都说不准如果没有被并购,公司发展到现在会是什么样。


本期小酒馆,聚焦那批被收购公司的普通员工,以及公司被收购之后的故事。我们采访了6位员工,他们的故事,是互联网并购的一个缩影。


1

打过仗的人是融合不了的 


张木 前去哪儿员工

事件:2015年10月26日,携程宣布与去哪儿合并


合并是在我入职一年多时发生的,当时我们还忙着在跟携程打仗。之前圈里总是盛传两边会合并,我们从来都不信,因为CEO多次表示不可能、不同意。但没想到这一天突然就来了,还是在我们全体都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


那天我们还在照常工作,下班后突然接到同事的消息说“最好来一趟公司”,去的路上,不断收到圈里朋友的微信,我那时候还是说不可能、没听说。到了公司,同事脸色凝重,说好像真的发生了这件事。


当天,我们在公司等到晚上7点多,直到每个人的邮箱里都收到了CEO的全员信,一个是说这件事发生了,另一个就是对我们的安排。CC(公司内部对CEO庄辰超称呼)挺仗义的,为我们都做了考虑。然后大家就纷纷回家了,不知道会面临一个怎样的未来。


后来的两个月里,大家都是有一搭无一搭地上班,觉得自己可能随时要滚蛋。那段时间反而是最轻松的——没有工作压力,也不用打仗了,过一天算一天。


两个月之后,团队领导告诉大家,我们团队都留下了,会继续待在公司,不过工作重心会转向携程。之后我们集体去了上海,跟那一边的团队汇合、互相认识。那时候济济一堂,坐了一屋子人,其中至少有一半在后来离开了。当时我们还拍了一张合影,两年后再看,物是人非。


图 / Pexels


合并之后我又在去哪儿工作了三年,工作内容没什么变化,只是重心做了调整。我最开始以为,我们都是打工的,拿专业换饭吃而已,为谁打工都一样。但后来发现,其实别人不这么认为。


由于两家公司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不在一个办公室,表面看上去,“融合”这件事比较轻松,而我之前在上海的同事,由于要跟携程在一起办公,体会到的压力是我们所感受不到的。其中一名同事在后来的半年里几乎得了抑郁症,最后黯然离开。


两家公司彼此的争斗很可怕。有些人会打小报告,甚至连你领个电脑,都会故意给你坏的。我们因为离得远,没有感受到,之前一直以为大家都相亲相爱。直到后来有一张泄出来的小群截图,我看到他们议论我们用的词是“去哪儿的那群傻×”——那时候双方合并已经两年了,没想到他们还是把我们当做异类。后来发现,三年后依然如此。


团队的融合都是假象,打过仗的人是融合不了的。我也没办法假设如果合并没发生,会发生什么事情。因为在合并后不久,资本的冬天就来了。如果我们两家不合并,也许我们公司会扛不下去,但也许会超过对方。


现在回过头看,对方的收购主要目标还是消灭对手,而不是要发展我们。所谓的“各自独立发展”,每家公司在收购时都会这么说,但就我的感受,其实没有一个是真的。


2

“胜利”的一方总是能够更包容一点


刘敏 前58同城员工

事件:2015年4月17日,58同城合并赶集网


58跟赶集合并的时候,我入职还不到一年,是一名前线销售顾问,负责产品的推广跟客户咨询接待。之前收购的消息还是处于“江湖传说”的状态,直到有一天大家收到了老姚(创始人姚劲波)发来的邮件,随之团队leader召开了部门会议,传达了58、赶集合并的事宜。当时整个部门都还蛮兴奋的,打了好久的敌人变成战友的感觉。


我听到合并的消息后,并没有太多顾虑,还是选择继续留下来在58工作,顺其自然的接受这个事情。58和赶集网合并后,两家品牌下所有的业务也都进行了合并,包括58到家、赶集好车等等。我个人工作没有太多改变,也没有不适应,只是在工作内容上,针对当时58售卖的在线产品套餐的一些话术做了调整,其他并没有太多影响。


因为我所在的58为“收购方”,相对来说没有太大的改变,“胜利”的一方总是能够更包容一点,心态更开放一点,何况“开放协作”本来就是58的价值观。


图 / Pixabay


赶集当时是我们最大的竞品,打了这么多年的仗突然握手不打了,反而可以让大家把精力更多放在如何更好地服务客户上,而不是每天处于跟竞品的各种对比、竞争与消耗。


如果不收购赶集,58可能会把更多的钱与时间都放在与赶集的业务竞争上,与其拼个你死我活,不如握手言和,更好的服务属于彼此共同的客户。相比之前“打仗”的日子,合并后的日子其实更舒服了。


磨合肯定是存在的,对于赶集那边的人来说,一些老员工或者说是带过一些老项目的人,他们会接受不了,觉得被架空或者有其他顾虑,最终选择离职。包括杨浩涌(赶集网创始人)在合并七个月之后,就辞去了联席CEO专心去做瓜子二手车,也反映了这个问题。


在中国互联网这个环境里面,联席CEO是不可能存在的,他们底下负责人到底听谁的?每个公司都多多少少有“派系”,无法做到真正的融合,最后还是各站各自老板。


而对于留下的人来说,可能就是看准了还有上升空间。离开还是留下,就是看自己在这个公司还有没有什么想要的东西,或者说坚持的东西。


合并之后,但凡每个部门的leader离职,都会带走一批人,组内会有这种“联动效应”。一年前,带我好多年的老大离职去阿里了,新来的老大我多多少少会觉得不适应,然后想不如自己创业干点属于自己的事,于是离开了58,不过还是有很多老同事在坚守岗位。


3

优酷是文科生,阿里是理科生


张榕 优酷前员工

事件:2015年10月,阿里收购优酷


优酷被阿里收购以后,我大概在阿里待了一年。


如果说优酷是文科生,那阿里就是理科生。阿里和优酷在企业文化上的差异很明显。优酷的主营模式是网络视频,它的核心模式还是在买剧、自制综艺这种花大钱的项目上。而阿里整体更看重数据化,它有标准的体系、标准的KPI流程。


阿里期望用更严格的制度改造优酷,但实际上文娱类公司是很难被严格量化的。即便到现在为止,头部的视频网站也还在亏损,多数项目基本不可能有一个非常合理的数据化指标。


阿里收购优酷以后,每申报一个项目都要通过开会去决策,以前可能就是通过制片人自己决定,看看剧本、选选演员,但这个决策依然是一个谜一样的过程。他们会更严格地要求这些制片人、频道主编,或者中心负责人,用更合理的方式去解释他们的行为,比如说今年要推几个剧?大概花多少钱?分别什么时候上?在哪上?为什么选这些嘉宾?预计怎么推广?大概希望怎么挣钱?


图 / Pexels


这些问题就相当于一个节目或内容的商业计划书。甚至后来有段时间,这些负责人把自己关到办公室里,天天去算数据。原本他们就只是一帮只看剧本和演员的人,当然这种改变不一定是坏事。也许最开始正是因为这些人只看剧本,所以很多项目才无法量化。不过确实也没有固定的量化标准,你到现在也不能保证哪个电影就能做10亿票房。


阿里收购优酷后,其实还是观望了一段时间。古永锵(优酷创始人)离开之后,换了杨伟东,后者还是优酷老人。阿里对优酷的早期管理依然是隔着原来的管理层,当然阿里体系的其他高管,后来慢慢接管了某几块业务,但没有很快把团队换掉。


我个人理解,它不像优酷收购土豆,这俩属于同业收购,岗位、职能、人才结构一致,收购以后可以迅速替代你,阿里不一定有这么可以替代的人。而且从最后的结果来看,阿里收购完后成立的大文娱事业部,是相对独立的部门,没有一下子就把阿里的文化带到优酷。首先在人事、行政这些非常基础的体系做了融合,然后才是法务、财务这些,业务上就相对更慢。


我的离开是因为个人原因。当时优酷员工是有一些股票的,收购时也有很多自由选择的方式,所有高管的股票可以选择转化为现金,如果你看好公司发展,也可以兑换成阿里的股票。我当时想得比较多,就直接换成了现金。


4

被并购的一方进行裁员非常正常


方英东 前Uber员工

事件:2016年8月1日,滴滴合并Uber中国


我是2015年下半年加入Uber中国的。当时Uber正处在跟滴滴打仗的阶段,滴滴融了非常多的钱,势头非常猛,到处挖人。很长一段时间,Uber和滴滴打得不可开交,我们谁都没有想到,两家公司后来会合并。


8月1日合并,我是下午才听到消息。当时我很懵,觉得实在是不可思议。关键问题是,被合并的是Uber,这意味着,我们被滴滴收编了,突然就成了敌方阵营的人。


合并带来了剧烈的人事震荡。首先,Uber原来的两个大区经理,随后就离职了。他们走的时候,带走了一批老部下。当时我就觉得人心惶惶,大家都不知道接下来局面会怎么走向,Uber的大几百号员工,也不知道要怎么安置。


合并后,有一批人选择继续留在Uber,被派往Uber海外市场;有一批人选择离职,加入ofo这类新的明星公司,或者自己创业;还有一批人加入了滴滴。


加入滴滴后,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我们这些前Uber人,都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不知道自己在滴滴能做什么。我加入滴滴不到半年就离开了,在我离开之前,陆陆续续有人离职,或许这也是在滴滴意料之中的。


图 / Pexels


滴滴的企业文化跟Uber完全不同。Uber是一家外企,内部崇尚自由开放,员工有很大的个人权限。员工的履历背景都非常优秀,大家有着共同的价值观,有非常强的凝聚力,能够一起打仗。相比之下,滴滴要更狼性、更接地气一些,更像一家创业公司,内部有非常多的制度,管理控制要更加严格。


在Uber的时候,我们出差都是住星级酒店,到了滴滴,标准就降成了快捷酒店。在Uber我们感觉很自由,但在滴滴总觉得很拘束。滴滴的发展确实非常快,但内部的氛围也非常紧张。


不论对外怎么说,其实在内部,我们总觉得自己是败军之将,要让自己完全融入滴滴,实际上非常困难。另外,价值观层面的差异,也是难以融合的重要原因,所以很多人离开了。


Uber团队在滴滴内部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存在。在资源投放上,滴滴也不会优先考虑Uber团队,我知道当时我们努力去做过一些争取,滴滴优享是一个例子,但内部有很多斗争和妥协。


我觉得任何一场并购,都不会那么容易。面上看,好像合同签署了,并购就完成了。其实真实情况要复杂得多。被并购的一方,进行裁员非常正常,从管理层,到中层,一直到基层员工,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商业的本质就是这样。


5

靠本事吃饭的人不能忍受“被养老”


张新 前饿了么员工

事件:2018年4月2日,阿里巴巴收购饿了么


我在2016年进入饿了么,当时公司有1万多名员工,处于快速扩张的尾声,被收购是在我工作两年多以后。2018年过完年后,网上就传消息说阿里要收购我们了,我不算是悲观的人,那时候团队士气还可以,感觉收购对我们来说就是补充一些弹药。


收购之后直观的变化就是,阿里控制欲比较强,刚合并的时候派过来了一个CEO,人力、财务、公关各一个负责人,另外还有一个小团队接管了一些战略规划上的业务。到后面陆陆续续各个业务线都派了人,基本上顶替了所有原来业务线的负责人,被边缘化的老员工不在少数。


我们当时的团队来了新的负责人,不到半年时间老员工离职的有80%。2019年4月,还有一个部门五个中层以上员工里的四个集体离职了。影响员工离开的主要因素还是管理,阿里整体的价值观、文化我是认同的,但是具体执行的人做起来就有差别了,甚至有一个领导曾直接问一个老员工,“你什么时候走?”


图 / 视觉中国


两个公司做事的风格很不一样,阿里是个大机器,靠的是整体运作的一套架构和体制,个人更像一颗螺丝钉。饿了么在被收购之前,看重个人的努力,我们会去做一些突破,而被收购后做多了还不如少做。


出现这些情况还是因为不被信任,当时的领导曾直接说,“你不需要干什么,待着就行”,可我们是靠本事吃饭的,我不希望这份工作变成“养老”,“养老”总有一天会被干掉。


公司被收购以后,低阶的员工可能比较看重大公司的光环,觉得将来即使出去也有一个很好的简历,但实际上大公司的普通员工都是螺丝钉,不可能让他们变成操盘手。高阶一些的员工价值观早就形成了,多半会走。留下来的员工有的是没有更好的地方,有的希望有一天能够进入阿里的大体系,还有的觉得这就是一份工作而已。


从情怀上来讲我当然希望饿了么能独立上市,但是退一步讲,被并购肯定比“死”了好,这个决策在当时来看是明智、利益最大化的做法。


张旭豪(饿了么创始人)做得很好的是给员工和投资方争取到了比较理想的期权兑换比例,并购之后大部分人的期权都拿到了。


我们员工虽然在合并后体验不好,但也能理解这样的逻辑,被收购,公司肯定是要跟金主姓,金主又不傻。饿了么这样的公司其实特别能锻炼人,不少人自己创业或去了别的公司做了高管或升了好几级,发展也都很不错。


我们大部分员工对饿了么和张旭豪还是很有感情的,陪公司从默默无闻到百团大战再到乾坤已定,能参与这么大的行业性事件我很荣幸,回看这段经历还是很宝贵。


6

时间会磨平一切,整合在循序渐进地进行


蔡东海 前摩拜员工

事件:2018年4月4日,美团收购摩拜单车


2016年是资本市场低迷的一年,这一年共享单车打破沉寂,屡获融资。尤其是下半年,共享单车开始疯狂入驻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我就在这时候加入了摩拜。


那时候摩拜和ofo作为双巨头,疯狂融资几乎是前后脚宣布,打得不可开交。而对于摩拜和美团来说,这个时期还是两条平行线,双方并没有业务合作,也鲜少交集。


2018年4月3日深夜,摩拜股东会通过美团收购方案,我们基本上是跟着媒体的消息走的,大概是在正式宣布的前一天知道这个事情。怎么说呢,预料之外,情理之中吧。


图 / 视觉中国


我们接触到的信息是,最开始王兴是觉得共享单车这个业务比较好,天然能把C端业务连接起来,对美团自身业务也有一定导流作用,想着要不要发展这部分业务或者投资这类企业,后来才决定收购,另外考虑到的是把摩拜端内用户整合到美团平台,增加DAU,那现在也是这么做的。


合并后高层经历了一些动荡,但我接触的员工层面感觉反应比较平淡,大多是顺其自然的心态。一部分离职的同事去了互联网企业,没走的同事也比较稳定,还有的同时负责美团单车和摩拜单车业务。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场合并还是比较顺利的。当时说的是两个App(摩拜、美团)融合成一个 ,后期肯定也会根据美团的计划进行。企业文化上主要今年才算是真正的融合,也在逐步把摩拜单车的入口导向美团App。


总的来说,整合正循序渐进地进行,时间也会磨平一切。


*题图来源于Pexels。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木、刘敏、张榕、张新、蔡东海、方英东为化名。


END


你经历过公司并购吗?


 欢迎评论区留言,与大家分享。


一周热文回顾



比瑞幸更凶猛:中石化正式卖咖啡,铺开就是全国第一


马云到底是不是“外星人”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一家在线视频网站,隶属于优酷土豆集团。
打怪升级!2020机器学习工程师技术路线图
专知会员服务
99+阅读 · 2020年6月3日
Python数据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52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101+阅读 · 2020年3月9日
报告 | 2020中国5G经济报告,100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98+阅读 · 2019年12月29日
知乎破8万赞回答:那些厉害的人,思维方式比你强在哪儿?
李善友:战略听着空?但有人用它“绝处逢生”
互联网er的早读课
10+阅读 · 2019年1月15日
为什么AI公司都在一边融资,一边投资?
腾讯创业
6+阅读 · 2018年9月25日
已删除
雪球
6+阅读 · 2018年8月19日
无人再谈CV:计算机视觉公司的困境
镁客网
7+阅读 · 2018年7月7日
【财富空间】一个人真正的资本是什么
产业智能官
6+阅读 · 2018年3月16日
贾跃亭的汽车梦,还轮不到我们嘲笑
虎嗅网
5+阅读 · 2017年7月6日
为什么不能和阿里巴巴好好说话呢?
创业邦杂志
3+阅读 · 2017年7月3日
Arxiv
4+阅读 · 2019年4月3日
Adversarial Metric Attack for Person Re-identification
Arxiv
4+阅读 · 2018年4月30日
Arxiv
11+阅读 · 2018年1月15日
Arxiv
6+阅读 · 2018年1月11日
VIP会员
相关资讯
知乎破8万赞回答:那些厉害的人,思维方式比你强在哪儿?
李善友:战略听着空?但有人用它“绝处逢生”
互联网er的早读课
10+阅读 · 2019年1月15日
为什么AI公司都在一边融资,一边投资?
腾讯创业
6+阅读 · 2018年9月25日
已删除
雪球
6+阅读 · 2018年8月19日
无人再谈CV:计算机视觉公司的困境
镁客网
7+阅读 · 2018年7月7日
【财富空间】一个人真正的资本是什么
产业智能官
6+阅读 · 2018年3月16日
贾跃亭的汽车梦,还轮不到我们嘲笑
虎嗅网
5+阅读 · 2017年7月6日
为什么不能和阿里巴巴好好说话呢?
创业邦杂志
3+阅读 · 2017年7月3日
相关论文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