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浪潮工作室(ID:WelleStudio163)
排版:鱼丸汤圆
你发现没有,比起刚刚微信流行起来的那段时间,你的朋友圈里喜欢发动态的人已经少了很多。就算发了动态,你过几天想看时也没有了。
你新加了一个暗恋已久的小哥哥,第一件事就是先把自己的朋友圈调成三天可见,然后再去翻他的朋友圈,发现他也三天可见了。
如果某个微信上本来不熟的好友,突然给你一年零八个月前的沙雕朋友圈点了个赞,你可能第一反应不是“他是不是对我有意思”,而是“卧槽又被看到了什么不该看的”,然后赶紧去锁朋友圈。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国庆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朋友圈的“三天可见”是个败笔。因为开放才能形成社交媒体良好的交流环境,大家都关上了过去,那还怎么真诚沟通。
于是有人就称,“朋友圈三天可见的人不值得交往”,因为他连自己的过去都不愿意展示给你。
明明是坦坦荡荡的过去,为什么你却不愿意让别人看到了呢?
一、过去的蠢事,我一个人知道就好
不过想想,让你现在把三年前发过的动态再原文不动重发一次,你愿意吗?恐怕自己也会惊讶,“天呐我以前怎么会这样想”。
别说年轻人了,咱爸妈价值观已经很稳定了吧,让他们看看自己两三年前的朋友圈,很可能有一堆封面图片不可言说,标题为《震惊!一男一女竟然在卧室里共处五年》的文章。虽然打开一看是儿媳照顾瘫痪公公的感人故事,但是这样的朋友圈动态估计也会让爸妈不忍回顾。
人们很容易为自己以前发过的动态感到后悔。对569名Facebook用户的调查发现,发帖又后悔是常态。有几种状况最常见,包括敏感信息、色情、政治宗教观点、人际关系、工作信息等。
比如,在聚会或者喝过酒的场合,大家一起提议把聚会照片发出来,你可能一时兴起也发了,发了之后才意识到,完了,刚跟老板说了肚子疼没法加班。
2018年6月14日,世界杯来临之际北京后海酒吧一条街火爆十足,如果你嗨完还发朋友圈,很可能被领导抓包
这种情况下还好补救,只要马上删了就行。但是如果新加的好友,只靠朋友圈了解你,那他可能就会对你联想产生“酗酒、爱玩”的印象。而这些可能并不是你希望别人看到的。
又比如,有人曾经被恋人伤害过,当他想要扩大攻击面来发泄自己的情绪时,他可能会发个朋友圈说,“女人全都是骗子”。等他平静下来,或者新加了小姐姐,他肯定不希望小姐姐看到这条朋友圈。
实际上,当在朋友圈发帖成为一种习惯时,人们很少考虑为什么这样做,以及会有什么影响。
2013年02月06日,贵州省贵阳市,俩名打扮时尚的年轻人。打开你的QQ空间,说不定你也有这样青春的照片,当然你肯定也给相册上了锁
你在朋友里发一条“我要烫大波浪,我要当渣女,我要祸害小哥哥”的小视频时,绝对想不到第二天早上咱妈会来问你要祸害谁。你也不会想到一个月后咱妈介绍的对象,会专门给你唱“伤过的心就像玻璃碎片”。
这种事情多了之后,很多人也学会了小心。很多受访者表示,他们会在发状态前积极地自我审查,发完后还会常常去删除原来的状态,如果给别人造成了麻烦,还得去道歉。有的人干脆就只看不发[1]。
对微信用户来说,三天可见就能免去他们时不时自我审查的苦恼,减少定期删帖的工作量,那何乐不为呢?
2019年5月8日,北京,东城区的一家“失恋博物馆”。你曾经在朋友圈写下“终于等到你”,现在也终于把这些话都锁起来了
由于社交网络不需要你跟别人及时地互动,一个对你感兴趣的人可以通过翻看你的朋友圈来了解你,不会让你察觉,也不会因为贸然打招呼而让彼此尴尬,很多人自然地习惯了在网上“视奸”,尤其是前任或者前任的现任。
想到讨厌的人这会可能正在看你以前的朋友圈,说不定还点评几句你的颜值,这事光想想就受不了,人在暗处你在明处,你能做的就是关上以前的朋友圈。
三天可见是被窥探的人的正当防卫。你不必担心新朋友过多地掌握你的信息,又不必封锁朋友圈,让老朋友失去了解你的窗口。主动替大家拿捏好分寸,不进不退。
二、说好的朋友圈,结果全是陌生人
当然也不仅仅是你在变,你的朋友圈也在变。想想你刚开始用微信,或者刚上大学有足够时间用朋友圈的时候,对发朋友圈简直要上瘾。今天遇到了什么开心的事,跟谁吵了架,吃到了什么好吃的,都想拿出来说一遍。
那个时候,你的朋友圈里还没几个好友,都还是一些熟人朋友,你发什么,总有四五个人热情地给你点赞。
2014年8月18日,北京,2014中超第21轮。你身边一定也有这样的人,不管你表现怎样,都会闭着眼睛向你竖起大拇指
这些好友的存在,让你更信任朋友圈,也更爱用。研究发现,在社交网络中,其他成员的反馈会影响新来者的参与。比如当你新加入一个新闻社区时,如果第一条评论获得了正面的评论,那你发第二条评论的速度就会加快。
而如果你发现,你跟某个网络社区的人有着相似的价值观、爱好,或者能够互相认同彼此,那你也会更积极地参与到社交网络中。
想想你刚开始用微信时,好友都很熟悉,虽然人数不多,但却都能理解你。不管你发什么冷笑话都有人能看懂,发自拍时大家也一律点赞而不会阴阳怪气地嘲讽。
2018年6月13日,新加坡,人们在滨海湾金沙酒店的屋顶游泳池里用手机拍照。发到朋友圈里,亲密的好友会向你发射“太美了”、“好棒啊”等招架不住的赞美。但当陌生好友多了之后,可能评论里就会有人说,“P过头了吧”、“笑得好假”
而你愿意使用社交软件,也是因为这些好友。在高中、大学毕业时,离开老朋友总会很难过,有研究人员称之为“friendsickness”。
而在社交网络上,你可很容易地就跟老朋友互动。只要点个赞发个评论,就能让对方想起你。甚至在Facebook或者QQ空间这些社交网络上,还会及时提醒你朋友的生日。对老朋友的珍重,也会让你更乐意发朋友圈。
所以,像Facebook这样能即时通讯的社交软件,对绝大多数的人来说的主要作用,就是维系原本的关系,而比较少的部分是为了在上面拓展新关系。
事实上,微信被人信赖也是因为如此——它是一个熟人社交的圈子。
2008年3月5日,成都武侯祠车站前,下班后的市民在等车。实际上你跟一些微信好友之间的关系,可能比一起候车的人还要陌生
2015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很多人选择微信,是因为他们可以与特定用户共享信息、建立社交网络。在所有受访者中,有16人(88.89%)都提到了这种想法。有人就称,“与微博相比,微信更私密,只有我的朋友可以阅读我的帖子。”
我们之所以愿意在朋友圈发点自己的小心情,吐槽或者炫耀,实际上还是因为信任这个圈子。
但随着微信逐渐由熟人社交变成了工作软件之后,熟人关系就不存在了。反倒是微博和QQ空间,重新又被年轻人捡起来当树洞了。
2018年腾讯首次公布微信数据,年轻人平均128个好友,而工作后好友数量会增加20%,事实上,你翻看一下自己的手机,发现数量远不止于此。
在工作面前兢兢业业的年轻人,谁不是一边吐槽着老板,又一边加上了老板的微信,顺便给他的朋友圈点上一个赞的呢?
三、好友越加越多,话却越来越不敢讲
不得不加的人多了之后,“朋友圈”就不再是朋友的圈子了,你在朋友圈里发的每一句话,也会被其他很多人看到。
2016年7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0名受访者的调查就显示,35.8%的受访者曾想要关闭微信朋友圈,虽然实际上真正关闭朋友圈的用户仅为2.4%。但朋友圈的问题已经出现了。
2017年3月,微信推出了可选择“三天可见”的功能。2018年的一份抽样发现,90后的年轻人是将朋友圈设置“仅三天可见”的主力用户。在30岁以上的人群中,设置“三天可见”比例较高的是政府机关等单位的工作人员或者老师。
对于他们来说,信息的安全性才是最重要的。谁也不能保证会不会过去的言论会不会被人翻出来做文章,那还是不要让别人看到为好。
青年演员屈楚萧,在《流浪地球》中饰演刘培强(吴京扮演)的儿子一炮而红后,被网友扒出在豆瓣关注的小组,黑历史引发网友群嘲,社交网络是有记忆的,过去的东西都留下了痕迹
而且,跟与线下社交网络相比,在线社交网络的规模更大。加一个好友,对外就可以称“我有一个朋友”,并且可以互相看到对方的动态信息,但实际上很多人可能并没有那么亲密。
而这些并不那么亲密的朋友,却很容易通过网络找到我们的现实身份。比如在Facebook早期,由于主打的是校园社交,89%的用户名都是真实的。
微信也是这样,由于微信注册时需要跟手机或者其它账号绑定,用户可以读取自己的通讯录就发现对应的人和微信号。而且微信的定位功能,还能让你摇出来一个附近的人。这时你的朋友圈就不仅仅是一个网上展示了,别人说不定已经在暗处观察你了。
微信现在的工作属性越来越强。凌晨三点多,许多微信群的高速交警和司机依旧活跃,工作人员需要应对各方的信息,并将有用的交通信息播报出去
如今微信都快成了工作软件,它跟真实的个人身份联系更紧,你以为只是随便发的感慨,就可能影响到现实生活。
想一想,林更新还得专门回应十年前在贴吧上的发言。获取一个人的信息如此容易,以至于你的黑历史随便一挖就能挖出来,这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可能都不是一件那么温馨的事情。
林更新高中时期的中二贴吧历史被翻出,一度登上热搜时。只要网友够细心耐心,哪怕是十年前的信息,都能被翻出来
三天可见恰好就是这样的一道屏障,用来抵挡外界对你的窥探,安抚你对外界的不信任。
选择三天可见也是因为,你清楚地知道并不是所有新人都能成为故友,你也清楚地知道,越来越多的话是不适合再表达的。
当别人点开你三天可见的朋友圈,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很可能是因为,即便你特别需要发泄,需要被安慰被理解,也会在敲下了534个字准备发送的时候,又一个个字地删除。
如果觉得文章对你有所帮助,欢迎留言并且推荐给你的好友。
本文由浪潮工作室(ID:WelleStudio163)发布,授权互联网早读课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早读课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热点阅读: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