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科学网」↑关注我们!
规范使用术语是科学严谨性的基础。我们该不该使用有趣的术语来描述枯燥的现象,这是一个问题。
李江 / 南京大学
注:图片来源于谷歌
术语规范由来已久
在传教士们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明代数学家徐光启于1600年从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原本》(前6卷平面几何部分)中推敲译得“点”、“线”、“面”、“平行线”、“对角线”、“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等词汇,这些术语沿用至今[1]。
『科学的春天』(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之后,术语规范受到高度重视。1985年4月25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名词委)成立(1996年12月23日,获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更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至今,名词委已经公布了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化学、电子学、农学、医学等125种规范名词[2]。
科学表述中能不能用比喻?
科学中有一种现象,有些研究成果发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未受关注,但突然之间受广泛关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育种实验是最典型的案例。孟德尔的实验结果写成论文后,于1866年发表,之后一直未受关注,直到1900年,欧洲三位不同国籍的植物学家在各自的杂交试验中分别予以验证后,这篇被埋没已久的研究结果才被重新发现,至今已成为生物学的经典理论。遗憾的是,这种现象没有被称为『孟德尔』现象,而被称为『睡美人』现象。
1970年,社会学家Stephen Cole用Delayed Recognition(迟到的认可)描述这种现象。2004年,van Raan用Sleeping Beauty(睡美人)描述这一现象,因与众所周知的童话故事相关联,睡美人一词被更广泛地接受和使用。紧接着,2010年,Braun 等人使用了Prince(王子)、Ideal couple(完美夫妻)描述与睡美人相关的引文现象[3]。
科学中有另一种现象与睡美人现象相对应,论文发表之后快速被认可,但又快速被遗忘。这种现象先后被命名为Hits(流行作品)、Shooting Star(流星)、Flashes in the pan(昙花一现)、Smart Girls(时髦女)……。
Cassidy(国际科学计量与信息计量学会主席)和Mostafa(JASIST 主编)在JASIST 上撰文[4]批评了上述术语使用中的乱象,并指出:
(1) 社会文化中的典故常常不能准确地解释科学现象,科学追求的是精准,而不是形象;
(2) 提出新的科学术语需要经过严谨地论证(提供理论与方法基础和环境解释);
(3) 作为科学守门人,期刊主编与审稿人应该承担术语乱象的直接责任;作为科学知识的生产者,作者应该避免使用未经论证的术语,JASIST因此修改了『作者须知』。
科普能不能用比喻?
很明显,他们不喜欢『睡美人』以及相关的这些通俗的比喻。我们并不否认『科学追求是精准,而不是形象』。不过,我们担心的是,在一个曾经造原子弹比不上卖茶叶蛋、如今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赶不上明星婚礼受关注的社会环境中,不用通俗形象的语言解释,还会有多少人对科学有兴趣?
没错,科学的归科学,科普的归科普。或许,我们可以在科学中追求精准,在科普中用比喻。科普工作要利用各种媒介以浅显的、让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比如,借助『睡美人』这样的比喻,向普通大众介绍科学知识。这是『林墨』要做的工作。
[1] 黄春宇. 科学术语的规范化与中国化. 光明网百家号.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93246980156740473&wfr=spider&for=pc
[2] http://www.cnctst.cn
[3] 李江. 科学中的睡美人与昙花一现现象评述.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6, (3): 38-43.
[4] Cassidy, S., & Mostafa, J. (2018). A Note of Concern and Context: On Careful Use of Terminologies.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8, 69(3):347–348.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111210.html
关注我们
微信号:sciencenet-cas (←长按复制)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