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能源的发展速度大大超出预期,新能源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成为市场最重要的确定性趋势。
其中,新能源发展的主力军新能源汽车今年前10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均超500万辆,同比均增长1.1倍,1-10月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攀升至24%。受下游动力及储能市场超预期增长带动,今年前三季度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均超过50%以上。风电、光伏增长势头强劲,2022 年 1-9 月,国内累计风电和太阳能新增装机量分别为19.2GW和52.6GW,同比增长分别为17.1%和105.8%。
36氪相信,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将带动产生一大批具备先进技术创新竞争力、全球市场洞察力的新兴高成长企业。
在汽车产业链领域,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上涨带动了上游的产能扩张和技术创新。各路电池企业纷纷建厂扩产,也有新近加入战局的电池企业开始进入车企供应链、争夺市场红利。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供应商也开始崭露头角。
电池创新离不开材料创新和工艺创新,无论是从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到添加剂,还是从钠离子电池到固态电池,都蕴藏着新一代电池技术的野望。电池产业的发展也必将不断孕育出新的材料企业、装备制造企业和工业软件企业。
光伏领域的技术创新也是层出不穷,从N型TOPCon、HTJ再到钙钛矿。产业在晶硅电池转换率上的提升还远未达到极限,技术迭代也就无止境。其中,TOPCon的市场渗透率在今年第四季度有望超过10%,相关产能扩张已成为行业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我国光伏行业新建组件扩产项目规模已超400GW。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均在45%以上。
氢能仍处在产业发展的初期导入阶段,氢能的制备、运输和应用都需要全新的技术突破和基础设施建设。最为关键的就是氢燃料电池的“心脏”——电堆,这将是氢能技术创新的核心突破口。
能源体系的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新型能源系统需要具备与原有体系同样的稳定性。因此,储能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随着光伏、风电等行业装机量的快速增长,与之配套的储能需求持续增加,储能电池订单已经达到GWh级别。
出海,这是今年中国新能源产业浪潮之下绕不开的关键词。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今年1-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49.9万辆,同比增长96.7%。电池企业及电池装备制造企业纷纷在海外建厂。海外储能市场需求的火热也带动了国内储能企业的发展。
在这场能源体系变革的浪潮中,每一个市场主体为技术创新突破所付出的努力都值得被关注。微观上企业的技术、产品和品牌每进步一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力量就将增强一分。
36氪期待新能源高成长企业们都能以技术创新为舟,驶向未来能源体系的星辰大海。
2022年临近尾声。
(人物按首字母排序)
1、阳光电源创始人兼董事长 曹仁贤
从1997年义无反顾辞职下海,创立阳光电源,曹仁贤花了24载,在2021年将公司逆变器出货量干到了47GW,预计2022年将迈进70GW大关。他的带领团队坚定地聚焦光伏逆变器及储能赛道,并逐渐走出国门,让“逆变之梦”在印度、泰国、卡塔尔、巴西、迪拜等众多国家及地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如今公司产品出货量稳坐第一,这无疑是给予开拓者最好的勋章。
“为全面平价上网、为‘让人人享用清洁电力’的使命拼搏奋斗!”——曹仁贤
2、固体离子学和能源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立泉
作为“中国锂电池之父”,中国固态离子学的创始人之一,在与锂电池结缘的四十多年里,陈立泉院士不仅对锂离子电池研究和产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奠定了中国开发下一代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技术基础,还为国家锂电池产业培养并输送了一大批科研及产业人才。他是中国锂电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是产业技术创新的表率。
“固态电池大干快上,引领电动中国。钠离子电池并驾齐驱,助推能源互联。”——陈立泉
3、中科创星合伙人 郭鑫
2022年是郭鑫加入中科创星的第8年,也是他晋升为中科创星合伙人的第一年,他曾主导投资了中科微至、天科合达、中科合成油、中科航星等硬科技企业。在愈发充满挑战的环境下,郭鑫凭借对产业、技术趋势的专业判断和预测,仍清晰地找寻到优质的投资标的和航向,他代表了硬科技时代浪潮下的新一代青年投资人。
“硬科技投资是马拉松,我们对一时的喧闹和热点并不在意。”——郭鑫
4、广汽埃安总经理 古惠南
历时一年,埃安声势浩大的A轮融资引战终于在今年10月落下帷幕,总融资182.94亿元,估值达1032.94亿元,超过小鹏和零跑汽车港股市值总和。制造出广汽多款爆款车的老将古惠南,他身上有着一股坦率、直接的气质,“埃安并不缺钱,但也需要进入资本市场竞争,让大家看到公司的价值。”这铿锵有力的宣言,也让行业期待他将如何继续带领埃安,搅动中国新造车江湖。
“引领就要突破常规,突破就需要披荆斩棘,这一切从推动软硬件并行发展开始。”——古惠南
5、中创新航董事长 刘静瑜
中创新航在新能源资本狂热的2022年上市,也在上市后为二线电池厂们敲响警钟。作为硬科技创业浪潮中少见的女性面孔,中创新航掌门人刘静瑜以大胆犀利的铁腕手段和敏锐的市场嗅觉,花了近5年时间将曾经连年亏损超10亿的公司,扭转成狼性十足的新能源领域黑马。敢于破釜沉舟让她打赢了翻身仗,而更激烈残酷的新一轮竞赛也已经到来。
“中创新航的远期目标是成为全球前三。”——刘静瑜
6、红杉中国投资合伙人、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 李俊峰
从事了大半辈子能源研究工作的李俊峰,是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史中无法绕开的一位关键人物。在深耕能源行业的数十年里,他先后主导了多部中国能源领域重要法规及文献的研究和起草,直至退休卸任后仍活跃在能源领域,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积极发声。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是他的热爱,也将是他一生的事业。
“碳中和的本质是从资源依赖走向技术依赖的一种发展模式的转型。”——李俊峰
7、汽车动力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欧阳明高
欧阳明高院士长期从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研究,提出并发明了毫秒级燃油压力波精确调控技术等一系列创新技术和科研成果,为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自主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在与汽车领域如影随形的四十多年里,他积极推动着产业战略规划、示范考核、国际合作等重要工作,是名副其实的执灯者、引路人。
“未来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是低碳化、高端化、智能化。”——欧阳明高
8、中科海钠执行董事长、中科院物理所博士 唐堃
2016年,唐堃选择放弃央企“铁饭碗”而下海创业,他与另一名创始人胡勇胜都师从“中国锂电池之父”陈立泉院士。这支耐得住寂寞的创始团队,通过对钠电池材料课题的持续攻克,在国内率先实现了钠离子电池大规模量产,如今估值已超50亿元,相比去年3月猛涨800%以上。如今,他们已完成了从“科研工作者”向“科学企业家”身份的转变,而新的考验也刚刚开始。
“我们从来不是要取代锂电池,而是做锂电池的有益补充。”——唐堃
9、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杨红新
从长城汽车剥离,到成长为中国新锐电池企业,蜂巢能源花了四年。清晰的战略、把握投入节奏、不给自己留退路,这是公司掌舵者杨红新总结出来的经验。在这场从汽车跨界到电池行业的转型中,他始终抱着一颗破釜沉舟的心。刻在骨子里的汽车大工业思维和产品嗅觉,让他带领公司迅速在新的土壤扎根,不断延展布局产业链,如今已然拿到了角逐高峰的入场券。
“我们相信新能源车大的拐点已经来临,大势不可阻挡。”——杨红新
10、IDG资本副总裁、欣旺达董事 俞信华
同时拥有投资人和企业家两种身份的俞信华,似乎比别人多了一个看世界、看产业的视角。作为一个在泛硬科技领域摸爬滚打了17年的资深投资人,他与团队瞄准新能源领域先后投出了小鹏汽车、爱旭股份、欣旺达、高景太阳能等公司。逆势而上、敏锐洞察是他的特质,“投资要投人类进化的方向”,是他在时代格局巨变下发出的坚定不移的声音。
“新能源最大的机遇是未来方向的确定性。”——俞信华
突飞猛进的2022年中国新能源产业,当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待这一年的产业发展,都不难在其中找到与这10位年度人物相似的身影。那么对你来说,回顾2022年的中国新能源,你脑海里浮现的是谁的面孔?
2022年11月29日,未来能源创投新风向大会将会正式举办,欢迎大家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报名参会。同时可以进群提前了解更多大会相关信息。
36氪旗下官方公众号
真诚推荐你关注
即可预约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