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即教书育人,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获取知识、经验。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人们也在思考着教育和 AI 结合的多种可能性。AI 能给教育带来什么?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如先看看当前的教育需要什么。
疫情期间,由于出行受限,大部分人的日常就是宅在家中上网,用户对互联网的使用时长逐步上升。对于学生群体来说更是如此,除了游戏娱乐,就连日常学习的课堂也搬到了线上。据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疫情期间教育学习 App 行业的日活量从平日的 8700 万上升至 1.27 亿,升幅达到 46%。
因此,对于不少教育机构来说,网课给了 AI 更多可以发挥的空间。
互联网教育的出现与普及,已经可以让不同地区的学生享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如今配合着 AI 技术的应用,线上教育有了更多的优势。
松鼠 AI 首席科学家崔炜博士在接受 InfoQ 采访时表示,一般来讲培养一名优秀的教师可能需要花费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但是 AI 可以通过数据复制成千上万名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虽然没法完全替代教师的作用,但是有这样一个拥有丰富经验的“辅导老师”,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尤其在一些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通过 AI+ 线上授课的模式,可以让更多学生享受更加优质的教学,改善教育的公平性。
但是,问题也同样存在。
“直播授课效果是很难保证的。”崔炜博士特别提到了这一点:“没有了老师的监督,隔着一块屏幕,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没有人来监督的。”此外,不同于校园学习,线上授课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学生有问题不能随时找老师解答,老师也不能及时解决所有学生的问题,这对于学生的学习质量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同时,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老师讲课学生被动接收,虽然大家听到的内容、获取的知识都一样,但每个人的理解情况却不尽相同,成绩自然也就有所差别。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研发人员开发出了 AI 自适应学习系统。
虽然中国古代教育先贤们都曾不止一次地提出“因材施教”的理念,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这一点是很难实现的。中国普通中小学里,随便一个班级平均就有五六十名学生,但每一门课的授课老师往往只有一名,若要真的因材施教,师资力量是绝对不够的。更不要说在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经常出现一名老师身兼数职,同时要教授多门课程的情况。
一些科技公司、教育机构想到了人工智能。
比如,松鼠 AI 上线了 “智适应学习”系统。崔炜介绍到,松鼠 Ai 智适应学习系统给每位学生打造了一位 Ai 老师,Ai 老师能够给学生进行知识状态诊断和提供个性化学习内容,通过实时监控和跟踪每位学生的学习数据,不断调整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案,依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能力水平,推送最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从而让每位学生获得千人千面的学习体验,带来学习效率的提升,真人老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到的监管的作用,无需进行授课。
在教育环境里,最核心的环节就是教学,因此 AI 如何给教学环节赋能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崔炜简单地描述了自适应学习系统在教学环节中的实现:
教学分为教、学、练、测几个步骤,自适应学习则是通过技术把这几步完全覆盖。首先,系统会通过类似摸底考试地测试来对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诊断,从而判断出学生存在的薄弱项;之后,系统会给出一份报告,并针对学生的个人情况制定出一套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而这一套学习方案本身也是动态的,会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灵活调整,比如学生如果进步较快,那么对于知识点学习的先后顺序、难度等等也会有所提升;此外,在学习内容方面,由于系统本身已经做到了“千人千面”,因此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来进行课程推荐以及学习路径的安排。
网易有道 CEO 周枫近期发布的一篇文章 [1] 中,也提到了类似的功能。他指出:
传统大班在优良经济模型和覆盖所有教学场景上做不到兼顾,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大班在经济模型角度上虽然最佳,但由于教学场景的局限,某些课程(比如数学和编程这样的内容上),远程情况下要做到“掌握”,就会有困难。以往,教学机构往往转而通过小班或者 1 对 1 来解决这个问题,把产品设计问题转为依靠人的灵活性的问题,这又必然会带来经济模型上的巨大挑战。
因此,有道也正在探索的一种创新产品模式:名师互动大班。
周枫表示,互动大班是双师大班的升级,在包含双师大班所有元素(直播、主讲与辅导老师)的前提下,增加了智能化的机器辅助互动环节,其中包括结构化、个性化的练习与探索。
互动大班模式有 3 个核心特征:结构化、个性化的练习与探索;智能化机器辅助;课后与课上练习环节的高效配合。
详细来说,老师会根据学生的注意力的特征来设置课程节奏,智能系统还会以由浅入深的闯关模式,让学生完成阶段教学后的个性化实战演练,并在每个关卡都实现了实时的自动评分,而课堂中的过程性作答结果、课后的作业练习、阶段的模考测评都是学生的“双向反馈”,所有学生的结构化的数据会存入数据中台。
另外,智能化的作文批改、AI 发音纠正也极大地提升了老师的效率。虽然这些 AI 功能目前仍然无法完全替代老师的工作,但是却可以大大减少老师的工作量,让老师将重心集中在教学上。
于是新的问题出现了:AI 参与到教学环节之后,效果究竟怎么样?
外界普遍存在一种声音:所谓自适应学习,也不过就是“题海战术”,学生本身成绩的提高与 AI 是否参与并没有什么关系。
对于这样的观点,崔炜认为: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
在他看来,任何一门学科,不做题就想提高成绩本身就是不现实的,但是,学生到底用不用把各种各样的题都刷一遍甚至几遍才可以呢?崔炜认为,同样是做题,让学生少做题、做对题,但是得到同等效果的提升,这样岂不是更好,因此 AI 自适应学习就是希望在这一点上有所突破。
对于大部分公司来说,盈利才是最终目的。同样的,在教育机构中,如何让用户对“AI+ 教育”的产品付费 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崔炜先简单描述了松鼠 AI 学习中心的授课流程:“松鼠 AI 采用的是学习中心的模式。在学习中心里,不是由真人老师来授课,而是给每个学生都配一台电脑,老师只起到监督、辅助的作用,这个学习中心相当于一个智能化的自习室。”
或许可以理解为:用户在选择了某一公司的产品或教育机构进行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对“AI+ 教育”产品的付费行为。
但是,这样的付费能给公司或教育机构带来多少的收益,或者说能不能带来收益?记者采访到了蓝象资本的执行合伙人周爽。身为投资人,她的观点是这样的:
AI 与教育就像是 道与术 的关系,教育是核心的“道”,而 AI 作为工具是外围的“术”,但是,现在市场中已有的大部分“AI+ 教育”产品受限于数据、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暂时还无法实现真正的“AI+ 教育”,更贴切的说法或许可以称为“AI+ 提分”。
比如,培训机构只能收集某一地区、某些学科的数据,而除了学习数据,学生所处的校园场景、家庭场景等方面的大数据对于准确理解教学过程也非常重要,目前能收集的数据相对于理解教育行业所需要的数据而言非常有限;此外,对于一些比较热门的学科提分,如英语、数学等,AI 辅助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但是如何利用知识图谱科学描述一个孩子的心智与学习能力,或者如何合理的量化教育方法的成效等等,目前的 AI 的辅助作用还很有限。
因此,周爽认为,如果以“AI+ 提分”的角度来看,或许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并且已经让一部分公司得到了一定的回报,但是真正的“AI+ 教育”的市场更加宽广,以现在的技术暂时无法实现,盈利也就更加困难了。
从用户付费的角度来说,周爽认为,如果一个产品一定要把“AI+ 教育”打在自己的标签上,那么这个产品其实更像是 To VC 的,教育产品贴不贴“AI”的标签,用户其实根本不太关心。从家长的角度来说,这款产品能给孩子的成绩带来提升,能够让孩子的学习达到理想的效果,那么它就值得付费。至于如何让用户体验到更多的“黑科技”、如何给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同时使得这个产品的盈利效果更好,这是开发人员和产品经理的工作。
但是,相较于国外市场,周爽认为 中国的“AI+ 教育”发展的速度会更快一些。以中美市场为例,中国强大的 K12 教育是美国市场所没有的,而中国的政策法规对于一些数据的收集也比美国更加友好,同时,两国教育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异,如美国可能更侧重心智、人格发展,而中国更注重学习成绩的提升。综上的种种因素,造就了两国“AI+ 教育”发展的不同,虽然美国在 AI 技术上或许更先进,但中国的落地场景及应用市场更多。因此,如果从盈利角度来看,中国的公司或许能更快尝到“AI+ 教育”带来的红利。
周枫曾在一次公开活动中表示:“AI+ 教育”尚在起步阶段,但是, 教育信息化和 AI+ 能够带来改变。“有了 AI 以后,基于深度的 AI 学习可以自动编写这些程序,这样的自动化也会带来整个社会非常巨大的变化......AI 和教育结合后会产生很多的目标,最基本的目标有自动化教育的过程,数字化教育的内容,以及智能化教育的方式。”[2]
而崔炜看来,教育本身是国之大计,但是如果只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企业也应该思考如何在教育方面做出贡献,共同推动教育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发布了一些文件,推动互联网教育、AI 教育的落地。崔炜认为,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创新、需要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变化,相信在多方力量推动下,每个参与者都能够有所收获。
周爽则表示,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成果,“AI+ 教育”更是如此,指望 AI 能够在一夜之间颠覆整个教育行业是不现实的,但是 AI 的出现确实促进了教育成本的降低,并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为一部分人提供丰富和优质教育资源与产品,只是“AI+ 教育”整体的发展路径会很长,不会进步得那么快。
可以预见,人与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或许在未来能够成为主流,不过相应地,竞争也会更加激烈,未来又会有哪些新方法、新模式出现,仍然非常值得期待,但也希望企业与机构在探索技术的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不要忽略了教育最核心的目的在于:授业解惑,育人成长。
参考阅读:
[1] https://mp.weixin.qq.com/s/OHreZnTLhMNpvv6lkwGeUw
[2] http://tech.163.com/19/0321/18/EAQG0HAL000999EE.html
InfoQ 读者交流群上线啦!各位小伙伴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 InfoQ 小助手,回复关键字“进群”申请入群。大家可以和 InfoQ 读者一起畅所欲言,和编辑们零距离接触,超值的技术礼包等你领取,还有超值活动等你参加,快来加入我们吧!
点个在看少个 bu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