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学术,紧紧伴随着我们整个研究生生活。清华大学智能网联汽车与交通交叉领域博士生学术论坛将在11月19日举办,清华大学智能网联汽车与交通研究中心主任李克强教授将作为嘉宾出席此次活动。值此时机,研读间将一些对李克强教授的采访记录做了整理,与大家分享,通过李教授的故事和观点,或许你能得到一些启发,对跨学科的思想有些许新的认识。
本期嘉宾
李克强,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智能网联汽车与交通研究中心主任。李克强教授长期致力于车辆电子控制与智能汽车领域的研究,包括智能汽车与智能交通系统、电动汽车(EV)整车动力学与控制以及车辆噪声振动分析与控制。曾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等重大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内外发明专利8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 检索 180余篇。
▲图为正在接受访谈的李克强教授
1.
清华博士生学术交流现状?
「开放的政策、丰富的资源、观念的转变」
访谈组:您认为清华的学术交流现状和十五年前比在哪些方面有了改善?
李克强:我个人感觉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是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具有的一个特征。跟过去相比,从我的感觉来说,清华的学术交流更加活跃和开放了,这是我觉得跟过去比很不一样的地方。更加开放体现在学校的政策,鼓励我们学术交流要面向国际、面向社会、面向行业。过去是国内的、本领域内的交流,现在中国的发展非常快,经济实力、科研实力强了,开放交流的机会和条件也具备了。
另一个是有更高的水平。这体现在我们的交流是有资源支撑的,包括科研的资源、人力的资源、财政的资源。现在清华的同学出国的比较多,在海外交流、发表论文的机会也多了。对我们研究生同学来说,既要有基础的知识,也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学术交流的支撑;现在这方面有不错的改善。
访谈组:那从另一方面讲,您觉得清华的学术交流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呢?
李克强:我想不足首先是学术性上有所缺乏,尤其是在高水平层次方面。我们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方面都有所改善,但是非常专业、有意义的交流,我们称之为高水平层次的交流还有所缺乏,就是说我们的交流质量、范围方面有待提升。我们非常高规格的、有学术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不多,最有名的学术会议、研讨、大师级人物和同学们面对面深入的交流好像不多。
另外是系统性方面有所不足。比如我们大家聚焦智能汽车这样一个学术交流,然后从智能汽车的一个这种新型的架构,到智能汽车的感知技术、智能汽车的决策控制技术、智能汽车的系统集成评价技术,以及智能汽车应用产业化的一些新技术,围绕着这样一个连续的、系统性的一个主题的交流相对缺少,而且往往有时候是偶发性的、随意性的。所以说,这种系统的有组织的学术交流现在还不是太足,需要提高。
访谈组:那您认为目前清华博士生的学术交流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李克强:困难主要可能是时间比较紧,大家的学习压力都比较大,学术活动太多、太随机,没有系统性,学习压力很重。我觉得可能同学们还是缺少一种主动交流的观念,大家现在的学习交流往往是被动型,特别是对于这种系统性的、高水平的学术活动,有时候它不一定那么有趣,也可能需要你有充分的基础、充分的准备,所以有的学术活动,除非特意叮嘱,很多时候大家的参与度都不是很高。
其次是语言交流能力,当然这跟有时候我们比较腼腆,不好意思跟陌生人打交道有关。你看印度的学生非常自信,一方面是因为他语言方面比中国学生强,另一方面是他们鼓励跟别人交流。高年级学生喜欢交流,一是他们有基础了,二是他们聚焦了。对低年级的同学,要先把观念建起来,然后补充专业性的东西,再加上语言的支撑。
2.
采取哪些具体措施促进学术交流?
「思想上重视,行动上积极」
访谈组:博士生的学术交流选择并不少,质量也参差不齐。对他们来说,怎么去把握学术交流的频率与质量呢?您觉得学校和各个实验室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促进学术交流呢?
李克强:选择学术交流活动,首先对待学术交流要积极,其次,选择学术交流要强调学术性,比如扩展自己学术性的交流。对严肃、高端、正规的交流大家要多参加。不要因为太高端而害怕参与,也不要因为觉得是任务而参与。
在具体措施方面,第一,要跟同学讲清楚学术交流的重要性,要建立起来这个观念。一个是参加学术会议,一个是发表学术论文,口头发表或书面发表。第二,参加学术会议和发表学术论文要聚焦自己的专业性难题。我们参加学术会议就是要找到一个专业场所来解决你的专业难题——有很多专家的地方。第三,写作能力也是学术交流的一个方面。当然也需要制度性的建设,保证一个同学在一个学期或多长时间之内参加多少活动,甚至做出一个总结,让大家形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循环,越交流越有收获,越有收获越交流。观念和制度两个方面抓好,应该就能活跃起来了。
3.
学科交叉对学术科研发展的意义?
「从需求和供给侧两方面推动学术发展」
访谈组:学科交叉对学术和科研发展的意义到底有多大?学科交叉是否意味着学科界限的模糊?
李克强:学科交叉对学科交流有重要意义,学科交叉与学术界限的关系可能还是跟学科特点和学科研究方向有关。各自学科独特的东西和经典问题仍然存在,仍然需要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精心地研究学习,突破学科的难点,创造新的概念、新的技术,从这方面说,没有模糊。比如ICT信息通讯,它是一个完整的、固有的学科。即使到今天,尽管有新技术出现,但是这些传统的学科也在不断地焕发新的生命力。但从另一方面讲,我们现在谈的智能汽车、车联网、信息物理系统,是利用现代的移动互联形成了一个新概念的复杂系统,这就属于跨过了传统学科的交叉。如果你研究的是交叉学科,你当然要从多个学科进行研究。学科交叉是现有学科形成的、有机的、新的学科方向、学科问题。
访谈组:交叉的形态也可能有所差异,有些会形成全新的交叉学科,有些仅仅是借鉴其他领域的方法。您认为学科交叉能够取得成功,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李克强:学科交叉能够取得成功的优势,一是借用其他学科固有的优势,来解决本领域里的疑难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如汽车问题、节能问题,我们过去是在内燃问题上做工作,后来我们发现电驱动有比较好的动力性,则可以把电驱动的特点用在汽车上,形成更好的效果。另外,交叉可能产生新的重构,产生新的有研究意义的问题,新的研究方向。比如在汽车和通信系统之间做一个重构,新的动力学系统产生了,会形成新的动力性、可控性。我们做这样的技术研究的时候,可以将不同领域的特点加以运用,会出现一些很有意思的学科问题。不同学科重构后是非常有魅力的。
智能网联汽车有三大基础领域,汽车固有的技术,移动互联技术,以及基于移动互联和汽车的重构、交叉技术。我认为,谁掌握了交叉技术和原有的技术,谁才能掌握未来。未来要么是汽车公司转型,要么是形成新的产业方式。如果是IT公司,他们只有软件技术不行,还要有汽车的传统技术才可以。现在很多公司都称自己为造车新势力,他们宣称自己有互联网思维,但如果能同时具有传统产业优势会更好。
访谈组:您认为学校所成立的智能网联汽车与交通研究中心会怎样发挥其在学科交叉上的作用?学科交叉活动具体是如何展开的?成效如何?
李克强:中心是一个平台,支撑着我们的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平台有两个驱动力,战略驱动和需求驱动。面向国家产业发展和需求的态势,这个是战略驱动。另一个是需求驱动,我们需要完成相应的项目,支撑教学和人才的培养,以实现我们的发展。
这个中心也可以作为和别人合作的一个平台。这个中心,是跨学科的平台、研究的平台,更是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平台。我们中心在学科交叉方面,首先强化基本建设,有基本的组织目标和架构。另外,为学术研讨创造条件。根据大家的需要,共同去申请一些国家的项目,推动我们的学术研究。结合我系的学术沙龙开展相关学术交流活动。我们有组织地,特别针对同学,开展一些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研讨。同时计划创办一些专业杂志,我们正在邀请国外一些杂志的编委、海外企业研发者来清华交流。
4.
怎样去引导博士生形成交叉思维?
「建立知识架构,培养学科交叉意识」
访谈组:要实现学科交叉,必须有相应的交叉思维。您认为要怎样去引导博士生形成交叉思维?博士生有什么好办法去逐步培养自己的交叉思维?
李克强:要根据现代技术的发展、现代科技的发展,毕竟这种发展有交叉特点。首先在课程设置上,鼓励跨学科选学专业课程,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知识支撑。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从事交叉学科的意识,特别是智能网联汽车这样一个大方向,涉及汽车、交通、信息控制与电子等。除了在知识架构上有支撑之外,希望同学们养成跨学科的意识。
我以前做学生的时候,研究生阶段做过汽车噪声的分析系统,一是汽车振动会导致噪声,另一个这个噪声是物理学概念,需要系统分析,需要通过做实验、系统处理研究这个原因,从而看出这不是一个传统的汽车问题。在那个时代,正是因为这样一种需求驱动,才会牵扯到一系列的这些知识。通过这些培养,让我从传统动力学到运动控制再到今天,养成了一些观念,培养了一些能力。在参与具体项目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知识架构的建立和交叉学科意识的培养。
总之,首先要建设交叉性知识架构,再培养一些交叉意识,最后再通过一些课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实践。
访谈组:学科交叉不仅有利于尖端科研的发展,也可能催生更多的创新创业。智能网联汽车与交通作为一个交叉方向,其中自然也蕴含着很多的创新创业机会。怎样才能更好地鼓励博士生从中挖掘创新创业机会?
李克强:我的看法可能和其他人不一样,我个人认为,研究生在校期间还是以学习为主,学习专业知识,培养能力,养成一种交叉和创新的观念,在过程中也鼓励大家充满好奇心。当然也不排除你在研究中有了兴趣,把从现实需求而来的问题,解决后又回到现实需求中去,跟别人创业或自己创业。结合自身兴趣,你在完成本职学习的基础上,觉得自己有创业的能力,就可以去。我认为这是工科做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对需求背后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做一个很好的总结,然后做实验研究,之后就很可能投入现实需求中去。
活动预告
清华大学智能网联汽车与交通交叉领域
博士生学术论坛
11月19日(周日)
FIT楼多功能厅
嘉宾
李克强教授
清华大学智能网联汽车与交通研究中心主任
杨殿阁教授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系主任
吴甘沙先生
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CEO
张德兆先生
北京智行者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
文字 | 曹天心
编辑 | 梦 嘉
责编 | 吖 方
来源:清华研读间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