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司机到金融教父

2019 年 9 月 3 日 君临


听说突然之间,中国平安成了国家英雄。

前几天两张截图被疯传。

说是中国平安扫货成了汇丰银行第一大股东,然后将汇丰银行的反华高管给KO了,还断了香港某些人的资金来源。

故事写的大快人心,但君临是不信的。

中国平安早在去年就是汇丰银行第一大股东了,但股份只有7.01%,董事会也没啥人,这个股份还不足以决定一个国际金融巨头高管的去留。

而且,中国平安的投资向来都是财务投资,不涉及汇丰的经营层面,所以说断了某些人的资金来源,也不靠谱。

这段时间中国平安屡上头条。

此前陆金所退出P2P的消息引起了震动,然后陆金所客户到深圳平安总部找平安老总救命的消息也让吃瓜群众纷纷围观。

中国平安还有个细节近期让人关注,A股几家大型保险公司都已经愉快地发布了业绩,平安却没有。

2019年中报季,可谓暴雷季。

此前一向表现优异的蓝筹白马,今年不少折戟沉沙。

万千股民,人心惶惶。

中国平安莫非也要暴雷?

我们今天就趁着中国平安的多瓜季,好好聊聊这家A股举足轻重的公司。

其实君临一直期待能介绍中国平安,因为君临看来,虽然中国平安已经高速增长了很多年,但他依旧处在一条驶向未来的赛道上。

你见过市值1.6万亿人民币的成长股吗?

1、异类的诞生

加拿大作家马尔科姆有一本著名的书《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学》。

书中,他提出了一个风靡全球的“一万小时理论”

但我们今天要说的不是这个理论,而是“异类”。

每个成功的人和企业都算得上异类,每个领域也都有异类,中国平安就是中国公司中的异类。

所有以保险为主业的公司里面 ,中国平安是唯一具有全金融牌照的企业。

在所有中国的金融公司里面,中国平安是最有科技范的企业。

对其他金融公司而言,互联网是工具,对中国平安而言,互联网已经是肉体和灵魂,他比号称是互联网公司的小米要互联网的多。

在所有的中国大型公司里面,中国平安的高效率可以说独领风骚。

此外,中国平安还有一个巨大的反差,一方面是靠“人海战术”疯狂拉人头,一方面拥有中资企业里面最国际化的高管团队。

在外界认知上,中国平安也极为分裂,一边被人狂骂“中国最大的骗子”,一边被价值投资者奉为比肩贵州茅台的标杆。

2018年,中国平安的收入相当于华为腾讯收入之和的94.49%,净利润相当于华为和腾讯净利润之和的86.53%,纳税额相当于深圳总税收的八分之一。

在深圳福田CBD,平安大厦一柱擎天傲视群雄,在上海浦东陆家嘴,平安大厦别具一格备受瞩目。

所有的与众不同,都汇集在了中国平安身上。

这又要从改革开放初期说起。

1979年底,国家拿掉了扣在商业保险头上的大帽子,恢复了已经停办了20多年的国内保险业务。

中国人保历经坎坷之后终于复活,也再次开启了国内保险市场的独家垄断岁月。

1983年,28岁的湛江男青年马明哲被调到深圳蛇口工业区。

马明哲的父亲曾是一名解放军的干部,解放后进入广东省公安厅,后又到湛江公安系统担任领导,马明哲的母亲生于富商之家。

马明哲当过知青,也幸运地成为了那个年代比较吃香的司机。后来他进入湛江公交系统,并拿到了干部身份。

蛇口工业区是由百年民族企业招商局集团受命建设的工业区,改革开放真正的前沿阵地。

时任招商局副总、“东江纵队“老革命袁庚担任蛇口工业区建设总指挥,蛇口工业区也正是在他的建议下才得以成立。

那句完美诠释了深圳精神的宣传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就出自袁老之口,他本人在蛇口是“神”一般的存在。

为了健全配套服务,1985年在袁庚授意下,蛇口工业区社保公司成立,第二年马明哲升任副总。

后来,马明哲接触到了商业保险。

经过周密的思考和规划,1986年马明哲乘船来到香港招商局总部,向袁庚讲述开办商业保险的想法,理由有二:

第一,社保公司能够解决的问题非常有限,人保的产品不合理、态度差,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蛇口承担着改革开放初期吸引外资的重任,基本保障都没有,谁敢来?有必要成立一家更加专业的商业保险公司。

第二,中国第一家民族保险公司正是招商局的前身轮船招商局在1875年成立的保险招商局。可惜的是,民国时期,招商局旗下的保险公司消失在了历史洪流中。现在完全可以恢复百年招商局的保险业务。

袁庚对小马的建议予以肯定。

在袁庚的帮助下,马明哲开始筹备。

1987年11月,马明哲拿到了香港太平民安两家保险公司的名片,这两家企业都是解放前在上海诞生的民族保险公司的代表,建国后转战香港为国家赚取外汇。

马明哲将“太平“和”民安“各取一字,给新公司的名字命名为“平安”。

这个略带土味又非常绝妙的名字就这么诞生了。

而太平和民安,加上同时期成立的中国保险,在2009年被组建成了新的中国太平

经过多方努力,1988年3月央行批准了平安保险的成立。招商局旗下的蛇口工业区社保公司和工商银行深圳信托投资公司各持有51%和49%的股份。

所以,中国平安在最初是根正苗红的国企。

1988年5月27日,新中国第三家商业保险公司、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深圳平安保险在深圳南山区招商路正式开业。

当时在招商路上还有一家平安保险的兄弟公司,如今也已成长为参天大树,这就是招商银行

深圳南山区招商路看上去是极为普通的一条马路,却诞生了改革开放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两家公司,可谓一个奇迹。

13个人、600平的办公面积、一些简单的办公设备,这就是平安的开始。

不过由于股东给力、员工拼命,从成立的那天起,平安就直接驶向了高速公路,实际上在正式开业前一个月,平安就已经获得了一张4万多的保单。当年年底,平安的保费收入500多万,第二年业绩直接翻了10倍。

在钱还很值钱的年代,不得不说平安的业绩过于惊人。

2、天眼大开

平安的好运在1992年阶段性的结束。

现代保险诞生之初是给船只提供保障,当年保险招商局的成立就是为了服务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平安最初的业务很多也是向轮船卖保险。问题在于央行规定平安只能在深圳经营,可轮船不可能只在深圳出事故。

平安只能求助于人保协助处理外地的事故,但很快人保停止了合作。

平安陷入困境,股东也不敢追加投资。

一般的企业估计就知难而退了,马明哲却趁机向央行申请将业务拓展到全国,央行竟然通过了,于是深圳平安,成了中国平安

中国平安“只是“第三家全国性的保险公司,第二家是1991年在交通银行保险部基础上成立的中国太保。

把一家地方性的保险公司带到全国,这个功绩已然卓著,单单这件事,马明哲都可以吹好几年,但是他的1992年并没有止于此。

那一年,他从台湾学到了“寿险为王”这一保险行业的金科玉律。

立即,他成立了寿险业务。

本来国内的保险公司都只做产险,但较发达的经济体已经证明了,寿险才是王道。

寿险和产险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寿险有储蓄功能,更迎合客户需求,保单价格也更高,这是一个潜在市场规模和利润率都远大于产险的市场。

平安成为国内最早做寿险的企业。

马明哲的这个决定对中国保险界来说是笔巨大的财富。

同年,马明哲又推动了员工集体持股,他要将市场化进行到底。

还是在1992年,马明哲又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很疯狂的决定-引入外资。

那个时候国内企业与外国企业合资其实不新鲜,人保就已经和美国AIG集团合资了保险公司,但是直接引入外资入股,在中国金融公司里面,平安是第一个。

经过艰苦的谈判,1994年,华尔街的两大世仇摩根斯坦利高盛携手成为了平安的股东。很多年以后,国际化已经成为平安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2年平安又引入了汇丰。汇丰以6亿美元获得了平安10%的股份,成为平安第一大股东。这也成为当时国内金融行业最大的引进外资的项目。

30年河东,30年河西。2018年,平安成了汇丰的第一大股东。

国外金融巨头给平安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更多的是国内同行无法获得的全球视野、格局、技术、管理理念。

1992年,马明哲如同开了天眼一般,连续作出了多个对平安至关重要的决定,他的格局、远见在那一年被完美展现。

3、相信专业的力量

作为国企领导,马明哲只是个科级干部,他的身份能够获得的资源有限,好在他有高人一等的视野,平安也在经营理念上超然于那个时代。

但是,马明哲看似做了很多创新,其实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

他说“有桥就走桥,没必要摸着石头过河”。

他的这种观点竟然和马化腾的“微创新“有异曲同工之妙。

马明哲非常善于学习,也非常愿意相信专业的力量。

他不断从台湾、香港、西方世界学习成功的经验,并加以利用。

创业之初有三个学习对象让他受益匪浅,分别是台湾国泰保险、美国友邦保险,美国麦肯锡咨询。

正是台湾国泰保险让马明哲明白了寿险为王的道理,还促使马明哲在1994年力排众议将寿险和产险分业经营。

寿险和产险分家又是马明哲给中国保险行业做的一大贡献。

此前中国所有的保险公司都是以产险起家,顺便做点寿险,平安的产险寿险分家完全释放了寿险的潜力。

1999年,中国人保被一分为三,仅保留产险业务,寿险业务独立成了现在的中国人寿,再保险业务独立成了现在的中再集团

现在中国人寿日子过得远好过自己的老母亲,和亲兄弟,这要感谢与自己竞争了20多年的中国平安,是平安给他带了路。

如果说台湾国泰让平安知道了该走什么路,那么美国友邦就是让平安知道了该怎么走路。

时间再回到神奇的1992年,那年美国AIG集团在中国成立了友邦保险。

友邦保险对中国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

1919年美国人史带在上海成立了美亚保险代理公司,这是美国AIG集团的前身。

凭借对客户的忠诚,史带在上海获得了声望,又于1921年在上海成立了友邦人寿,取义“和中国友好”。

友邦是世界上第一家给中国人提供人寿保险的保险公司。

因为抗战,1947年美亚和友邦退出了中国。后来美亚变成了AIG集团,友邦变成了AIG集团的子公司。

1972年,中美破冰,时任AIG总裁格林伯格嗅到了机会,想尽办法和中国结好,终于在1980年和人保合资成立了一家保险公司。

后来合资项目以失败告终,人保也深受其害,但格林伯格依旧游走于中国政商两届,而且对中国友好得不像话,曾为了让中国想加入WTO在美国替中国摇旗呐喊。

精明的西方资本家对中国友好必然是有目的的,但中国是礼仪之邦,外人对中国的友好总会得到成倍的回报,所谓“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于是1992年,友邦以纯外资的身份回到了中国,在此之前在此之后,所有的外国保险公司进入中国都必须以合资的方式。

1996年,友邦中国一次性租下了上海外滩17号30年,因为1947年之前这里就是友邦总部所在地。

友邦的诞生给中国人带来了人寿保险,友邦的二次回归给中国保险业带来了代理人模式。

所谓代理人制度,简单点说就是卖保险的业务员是保险公司的代理人,而并非员工,这样可以为保险公司省掉很多成本,销售人员出了问题,保险公司还可以撇清关系。

最关键的是,这种模式可以形成类似传销的金字塔型销售体系,能迅速扩张。

曾有一个寿险公司的中层亲口对君临说:他们的薪酬体系和传销几乎一模一样,极具诱惑力。

据君临所知,保险公司和传销公司也都会告诉加入的人-你是在自己当老板。

卖保险,特别是寿险不容易,因为要让人为了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而买单。

代理人模式是一种终极销售模式,可以通过高佣金和金字塔式的薪酬体系不断刺激人加入。

说到这,大家就能明白,代理人/金字塔模式并不等于传销,只因为传销比卖保险还难,纯粹是卖虚无的东西,只能用代理人/金字塔模式才能运行。

这种模式曾在东南亚和中国台湾大获成功(这也是为什么东南亚和台湾有很多传销公司的原因),甫一被友邦引入中国,就立刻引起了国内保险公司的关注。

平安当然也不例外,这种模式和平安要发展寿险的想法完美对接,这是平安寿险辉煌的开始。

1994年,尝到甜头的平安从台湾请来了深谙此道的职业经理人黄宜庚。

黄宜庚此前在台湾第三大保险公司担任副总,是寿险行业资深营销专家。他的到来让平安寿险变得疯狂,也让平安看到了通过寿险逆袭人保的希望。

黄宜庚成了中国保险业的营销教父。

随后平安开始从台湾疯狂挖人,台湾保险人为平安的营销体系打下了基础。

2018年中国平安拥有180万员工,其中正式员工是37.69万人,剩下140万是代理人。这140万“编外人员”为中国平安源源不断地贡献业绩。

由于业绩压力巨大,保险代理人的流动率高达70%,20多年来,得有多少人曾经担任过平安代理人?

保守估计超过千万。

这千万代理人没有社保、没有底薪,他们开出的第一单,往往就是自己买的保险,然后是发展亲友。

整个大陆的保险行业都曾学习友邦和台湾的代理人模式,但平安是学的最出神入化的,后来整个中国保险行业开始学习平安。

保险公司中代理人数量最多的是中国人寿,高达160万,比平安还要多20万,但平安却是中国最大的保险公司,可见差距。

平安的第三个老师是美国的咨询机构麦肯锡,麦肯锡让平安学到了怎么走的稳妥和长久。

关于麦肯锡有个著名的段子。

显然对于麦肯锡,很多人嗤之以鼻。

马明哲不这么想。

1996年,平安寿险已经实现了3年接近增长50倍的壮举,在人数和分支机构数量远不及人保寿险、经验远不及友邦的情况下,坐上了国内寿险之王的宝座。

但马明哲有了盛世危机之感。

他力排众议耗费约2千万请来麦肯锡制定了一个“三年计划”。

在全国都没有几个人听过麦肯锡的年代,马明哲却要花费巨资请他们过来做一些“可有可无”的规划。

因为马明哲知道,麦肯锡给全世界非常多的大型保险公司做过咨询服务,麦肯锡能给到自己最全面和权威的信息。

还是那句话,相信专业的力量。

麦肯锡给平安主要带来了两大帮助,第一,管理理念和国际大公司接轨,第二,投资结构更加合理。

这任何一个帮助给平安带来的收益都远远超过了给麦肯锡的费用。

从此平安迷恋上了麦肯锡,后来干脆把当初给自己做方案的麦肯锡的人员挖了过来。如今仅仅一个平安旗下的子公司,都会花4千万买麦肯锡的“几份PPT”。

和1996年的2千万相比,现在的4千万实在是太便宜了。

看到麦肯锡让平安的管理脱胎换骨,2003年人保也找来了麦肯锡,却成了一个邯郸学步的笑话,最后不得不恢复老样子。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此言不虚。

平安的悟性比同行高很多。

20多年来,平安一直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理念,并一直高薪聘请国际顶尖人才,且充分信任,马明哲成了甩手掌柜,只考虑2-3年以后的事。

这和马云的阿里巴巴形成对比。

马云说阿里空降的人才都走了,最后还是自己培养的人好用。

同样是姓马的人,区别怎么这么大?

在君临看来,原因非常简单,平安更加职业。

阿里有着很强的江湖气息,要不杰克马也不会叫风清扬。

而平安很早开始就有意识地向职业化靠拢,职业经理人在职业化的公司更容易生存。

相比较来说,平安的很多同行还停留在老板或者领导一言堂的阶段,落后一个世纪。

再说一个细节,由于制定标准的问题,港股财报要比A股财报精美的多。

但是平安A股的财报也很精美,且信息披露详实。

只有一个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高的公司,才会如此。

在平安,绝大多数人都是高速运转的机器,大家各司其职,冷漠、专业、职业、规范、高效。

4、牌照魔王

1994年,平安率先实行了寿险产险分业经营。

但他的目的不是分裂公司,是为了释放寿险的活力。马明哲内心一直渴望建立一个横跨多个金融领域的“超级平安“。

他的这个想法刚好和上头相左。

1993年国家颁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分业经营。

1995年国家颁布《保险法》,要求同一保险人不得同时兼营产险和人身险。

国家是为了改变金融市场的混乱状况。

经过国家的三令五申,其他的保险公司都分家了。

平安成了钉子户。

早在1991年7月,平安就赶在深交所正式开业前成立了证券部门,而且平安证券还是深圳第一家采用电话自动委托的证券公司,在深圳一时风光无两。

平安舍不得丢掉证券业务。

而且在1996年顶风作案,收购原股东工商银行旗下珠江三角洲金融信托,然后改名平安信托。

这让上头很不高兴,屡次敲打,但马明哲练就了铁头功,死活不改。

他坚信自己的战略符合现代化的公司发展方向。

终于,平安等来了一个天大的好机会-2001年11月中国加入WTO。

作为对世界的承诺,中国需要适当开放金融市场,银行和证券太关键,国家放不开,保险就成了“牺牲品“,或者说”实验品“。

但毕竟是自家孩子,国家担心内资保险被凶猛的资本主义全吃了,希望孩子长的壮一点,所以在中国加入WTO后的一个月批准了平安的金控牌照,平安成为光大集团和中信集团之后第三家金控集团。

2003年底,平安联合第一大股东汇丰收购了福建亚洲银行,后来又先后收购深圳市商业银行以及深交所第一股深发展,最终整合成了现在的平安银行,平安也因此拿到了最后一张全国性银行牌照。

如今的平安银行已经是国内零售业务最好的银行之一,也是今年除了新股之外表现最好的银行股。

中国目前大约有25个金融牌照,最重要的有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期货、公募基金、三方支付牌照等。

现在平安几乎获得了全部的牌照,国内号称全牌照的巨头有大约10家,但要真的比数量,平安第一。

全牌照的好处在于,平安构建了一个无与伦比的金融生态闭环。

在平安,你可以获得所有的金融服务,平安也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开发客户的潜力。

2018年,平安共有1.84亿客户,客均合同数2.53个,同比增长9.1%;其中至少持有两家平安子公司合同的客户达到6364万,占总客户比例34.6%,同比增长34.7%。

也就意味着,单一客户被平安“压榨“的更厉害,单客价值更高,而且越来越高。

5、激进与创新

在大型的金融机构中,平安的激进是出了名的。

就连本该稳健的银行业务也属于激进派,而且平安银行特别喜欢招聘风格较为相似的民生银行的员工。

在商场上,很难讲“激进“是一个什么性质的词。

它往往是一把双刃剑,通常又代表了创新意识。

央行曾在1996年5月-2002年2月连续8次降息。

这成为寿险业的天坑,几乎所有国内寿险公司都面临巨额的利差损。也就是保险公司自己投资的收益低于给客户的利息。

为了自救,1999年平安推出了风险极高的投连险。

投连险,简单说就是保费一部分买保障服务,一部分买投资服务,比例可以调节。

投连险先是牛市中让平安一扫阴霾,然后熊市中爆发了中国保险史上最严重的退保事件。

最后平安自己出钱补上了客户的部分亏损,并启动了“百万客户大回访计划“,才逐渐恢复了信誉。

不过,因为产品综合费用率很高,所以平安其实已经大赚。给客户补偿损失顶多是回吐部分利润。

平安推出投连险的第二年,又做了一次渠道创新-银保。也就是在银行柜台卖保险。

当年此渠道一开,平安业绩又窜一波。后来同行纷纷效仿,这个渠道变得鸡肋,但为小保险公司找到了一个扩大规模的渠道。

2019年7月银行圈有个消息,招商银行行长在内部讲话中说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员工收取保险公司的回扣。。。要取消相关保险公司准入资格,哪怕会影响中收,也在所不惜。”

这句话看得出,银保对银行和保险公司都很重要,他们都要感谢平安。

以上产品和渠道的变革是平安激进和创新的典型案例,在他的发展过程中类似案例数不胜数,其实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已经提及了很多。

但是,以上都不算啥,最能表现平安激进和创新的点是接下来要说的。

6 、AII IN 科技

放眼全世界,你找不到第二家在科技领域能超越平安的金融公司。

放眼全世界,你找不到第二家在金融领域能超越平安的科技公司。

上图是易观发布的2018年9月国内科技公司的APP用户数量榜单

截至2018年末,平安互联网用户量5.38亿,APP用户量4.74亿。

对照上面的榜单,平安可以排在第7,仅次于百度。

互联网巨头的用户量都在降低或者零增长,平安的用户量却处在高速增长中。

不出意外,到了2019年底,平安会进前5。

当然,APP用户多,很大原因是平安的产品多用户数量多,工商银行有接近3亿的用户,他的APP用户数量也超过大部分互联网公司,不能因此说工行的科技很强。

这种观点很对,继续看一组数据:

截至2018年底,平安金融科技与医疗科技业务员工9.9万、研发人员2.9万;科技专利申请数增加9021项,累计12051项,其中PCT及境外专利申请数累计3397项。

平安正式的科技业务员工占比超过四分之一,研发人员占比7.69%,这个比例对一家金融公司而言,高的夸张。

国外机构发布的“2018年全球金融科技发明专利排行榜”中,平安力压阿里巴巴高居全球第一。

数据来源:IPRdaily、incoPat,君临研究院整理

2018年平安在金融科技、医疗科技领域的营运利润67.70亿元,占比6.0%。

可以说,平安的科技业务不仅仅是辅助主业的工具。

平安的科技之路大约从2012年开始,标志性的事件是2012年4月的“三马卖保险“。

君临也正是因为此事开始真正关注平安。

这个事件的结果就是诞生了互联网保险-众安在线,2017年,众安在线在港交所上市。

此事也引发了互联网公司卖保险的热潮。

在“三马卖保险“前的一个月,也就是2012年3月,陆金所开业。

仅仅两年后陆金所跃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三。

由于陆金所的影响力太大,关注度太高,我们多讲两句。

P2P理论上是个不错的模式,甚至也本应该有很好的社会价值,看上去像普惠金融的完美载体。

但是!

P2P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难以做到钱和项目一一对应,如果完全规范运作,成本会很高,在不违法的情况下,P2P公司的利润很低。

而资金池又如此有诱惑力。

所以,很快P2P就变成了旁氏骗局,傻子才不骗。只要给点高利息,就有人不断送人头,来钱比抢钱还快。

有背景的和没背景的骗子一窝蜂涌入P2P,无数中产阶层被收割。

当几年前国家开始强监管、不允许设立资金池的时候,已经晚了。

曾有不少人让君临推荐靠谱的P2P,君临从来都是一句话:都不靠谱,包括陆金所。

前些天,陆金所宣布退出P2P,基本意味着这个行业被彻底做死了。

客观讲,陆金所是这个行业中少有的正规企业,而且本来也非常值得信赖。陆金所的高管真的是高配,比起那种初中生就搭台子的平台,一个天一个地。

但是2015年之后,中国经济其实就开始逐渐转型,在《中国大时代,我们相信明天》一文中,君临讨论过这个问题。

从此之后,各种资金链断裂、各种违约、各种暴雷不断。

“还我血汗钱“成为一句时代宣言。

平安是想把陆金所做好的,也一直想让陆金所上市,但是P2P本身是个大坑。为了减少影响,平安开始了“去陆金所化“,陆金所也开始了”去P2P化“。

在2014年的年报中,平安就宣布失去了对陆金所的控制,持股比例从74.91%降至49.99%,不再并表。平安普惠也随后诞生,吃下了陆金所的不良资产。

2016年,陆金所的P2P业务转给了旗下陆金服,到今天,虽然是国内最大的P2P公司,但P2P业务只占陆金所业务总量的10%左右。

春江水暖鸭先知,其实水寒也是鸭先知。

平安和陆金所老早就开始逐渐摆脱P2P了。

如今的陆金所,已经成为一个估值约400亿美元的全面互联网金融平台。

除了陆金所,平安在互联网领域的牌还有很多:

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平安好医生,市值400亿港币;截至2018年底,累计服务用户2.65亿,日均咨询量53.5万。

中国最大的全产业链金融科技服务云平台壹账通,估值75亿美元;截至2018年底,累计为全球3289家金融机构提供服务。

中国最大的医保、商保管理服务平台平安医保科技,估值88亿美元;截至2018年底,接入全国200多个城市、5000多家医院。

中国最大的汽车互联网服务平台汽车之家,市值92亿美元;至2018年底,移动端日均独立用户访问量2900万。

以上除了汽车之家是收购所得,其余都是平安自己孵化出的独角兽。

平安还有一些没长大的孩子,比如壹钱包、平安好房、万家医疗、知鸟等等项目。

那些被热炒的概念,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智慧城市、VR等,平安都早已在默默地做。

平安的人脸识别技术准确率99.8%、声纹识别技术准确率99.7%,在医疗影像识别技术、脑智能引擎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等领域都获得过国家或者国际大奖。

平安壹帐通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商业区块链平台之一,有超过4.4万个区块链节点。

平安云有超过400项专利申请,国内有9个数据中心。2018年平安云成为微软旗下的全球最大代码托管网站GitHub在大中华地区的首个云服务托管提供商。

这分明是一个超级科技巨头才有的成绩。

平安的技术很多都应用到了业务中,比如人脸识别技术帮助降低40%的审核成本,也进一步优化了平安生态的闭环。

还有,技术提高了平安的风控能力。

平安旗下的小贷平台平安普惠规模全国遥遥领先,2018年底贷款余额达到恐怖的3750亿。

小贷客户都是从银行贷不到款的次级客户,平安普惠的实际利息很高,压着法律红线,又完全没有暴力催收,但是坏账率却远低于国内其他非银行放贷机构。

因为平安普惠构建了健全的贷前贷后风控体系,而风控的核心就是大数据。

很多机构都号称运用大数据怎么怎么样,99.99%都是在吹牛,平安不是。

在中国小贷领域有个“潜规则“,只要是在平安普惠贷过款的人,其他公司直接放款。

在平安面前,中国其他小贷机构没有风控可言。

今年平安更换了LOGO,如果我们对比平安的LOGO演变史,可以看出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2002年之前,平安就是一家保险公司;

2002年之后,拿到了金控牌照,他不再希望大家只把他当作保险公司,而且强调专业性;

2008年之后,平安LOGO焕然一新,并逐渐凑齐了全牌照,于是开始强调自己的业务全面性;

今年开始,平安正式打出了科技的旗号。

此时的平安已经在科技领域有了很深厚的底蕴,构建了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房产服务、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圈。

科技巨头,蓄势待发。

7、平安之路

平安的主业依旧是保险,平安目前在寿险和产险领域规模都是第二,总规模第一,增速也名列前茅。

数据来源:君临研究院

2018年,保险业务大约为平安贡献80%的收入和60%的净利润,而且保险对净利润的贡献越来越大,银行的贡献越来越小。

保险在中国依旧是个市场广阔的行业。

2017年,中国寿险人均保单持有量0.05张,保险密度为2631.58元,都远低于发达国家。

全国除了北京,其他地方依旧潜力巨大。

我们说过,未来的中国以消费为主导,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向和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谁能代表先进生产力、谁能提升老百姓生活品质和健康,谁就属于未来。

国内卖保险的人曾经总说国人保险意识差,被当作骗子还义愤填膺。

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中国人保险意识没那么差,而且越来越强。大家对保险公司有偏见的原因在于很长时间以来国内保险公司的产品太鸡肋,虽然他们总不愿意承认这点。

想想为什么有很多人费尽心机去香港买保险?

你给我一个设计不合理、小字一大堆、各种套路的保险产品,还说我保险意识差,脸呢?

某种程度上,或者说很大程度上,中国的保险公司,过去已经是充分利用和绑架了一部分中国人的保险和储蓄意识而发财。

但是这种情况正在改变。

君临相信未来中国的保险公司会为中国人设计出更合理的产品,也将呈现双赢局面。

另一个角度思考,现在不合理的保险产品为未来增长提供了可能。

以平安现在主打的某寿险产品为例,性价比很低。

从经营的角度,平安目前无需改变,低性价比相当于品牌溢价,但一旦平安提高产品性价比,将会极为畅销。

可以参考苹果真香机-XR。

未来平安的科技也会逐渐释放更多的能量。

从2018年暴增的专利申请量和2019年LOGO的变化就能知道,平安会加强科技属性,这也是代表未来的东西,更何况他的科技很多都是医疗健康科技,符合我们对未来企业的定位。

这种类似口号的东西,其他公司说,君临不一定信,平安说,君临信。

大家应该已经能了解,平安是一个很会“压榨”员工和客户的公司,也有着无与伦比的视野、效率和专业度。

站在投资的角度,还有谁比平安更让人放心呢?

最后用一句绝对精炼客观的话总结平安:

平!安!真!的!在!做!事!情!

······

投资最大的失误是什么?

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认知偏差,从而引发错误的投资决策。

当风险来了的时候,对于中长线股民来说,公司隐患不能提前发掘,往往到东窗事发的时候,接连几个跌停将其埋入市场,再难崛起。

当机会来了的时候,中长线股民又犹犹豫豫,不敢上车,看不清公司中线发展逻辑,还以为只是短线热点,以致错失了一只10倍大牛股。

如今,君临研究政策后,确定投资策略,围绕着高端制造、消费医药、TMT、金融地产等重点行业,已建立起了六个维度的深入跟踪体系。

a,精选公司的指数评级;

b,精确的业务拆解和业绩预测;

c,全面的风险体检报告;

d,定期的板块对比分析;

e,行业政策与情绪面的即时解读;

f,管理层与经营动态的变化信息。

从围绕挖掘机会、规避风险、提升认知三个维度出发,君临推出了幸福版,每日跟踪个股,寻找30家优质好公司,寻找潜力牛股,让投资不再迷茫,持股更安心。

幸福版:享优质公司,成长更安心


而对于短线机会挖掘者来说,政策解读不全面,研报信息挖掘不充分,亦或是市场热点抓不住,同样非常苦恼。

君临私享版,以基金经理的角度带你筛选、精读研报,为研报脱水,节省你大量研究时间,让你以买方的视角来看待每日市场,寻求投资热点,梳理投资逻辑。

私享版:每日挖掘潜力机会


私享版、幸福版差异化解读


详情请咨询客服:

客服:君小临

客服:君小福

— —END— — 

利益声明

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未持有文中提及公司股票,提供的信息和分析仅供投资者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联系我们

创始人微信:ansonad,备注“姓名+机构+行业”

商务微信:junlintianxia97或junlinyunying

客服微信:junlinkefu或junlinshouhou

文章转载:公众号对话框内输入“白名单”,自动跳转后阅读规则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陆金所( lufax.com),中国平安集团旗下网络投融资平台,隶属于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
商业数据分析,39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160+阅读 · 2020年6月2日
Python数据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52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99+阅读 · 2020年3月9日
报告 | 2020中国5G经济报告,100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97+阅读 · 2019年12月29日
【德勤】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白皮书,68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301+阅读 · 2019年12月23日
2019中国硬科技发展白皮书 193页
专知会员服务
81+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刘强东人设崩了,京东没崩
PingWest品玩
6+阅读 · 2018年11月20日
已删除
雪球
6+阅读 · 2018年8月19日
中国平安股价持续大涨背后
凤凰财经
5+阅读 · 2017年9月13日
贾跃亭的汽车梦,还轮不到我们嘲笑
虎嗅网
5+阅读 · 2017年7月6日
Deep Randomized Ensembles for Metric Learning
Arxiv
5+阅读 · 2018年9月4日
Arxiv
6+阅读 · 2018年7月9日
Arxiv
3+阅读 · 2017年12月14日
Arxiv
27+阅读 · 2017年12月6日
VIP会员
相关VIP内容
商业数据分析,39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160+阅读 · 2020年6月2日
Python数据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52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99+阅读 · 2020年3月9日
报告 | 2020中国5G经济报告,100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97+阅读 · 2019年12月29日
【德勤】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白皮书,68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301+阅读 · 2019年12月23日
2019中国硬科技发展白皮书 193页
专知会员服务
81+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