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培养真正的“人”的问题。
“回归教育的本质”,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确立人(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是教育的目的,意味着教育不是直接培养劳动者,不是直接培养接班人,也不是直接培养商人,更不是直接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为了培养“知情意统一”的人,为了培养“真善美统一”的人,为了培养“智仁勇统一”的人……
“儿童身上与生俱来就孕育着未来人的种子”(威廉·华兹华斯),教育的困难在于它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必须带来生命向未来生长的力量,为孩子生命的发展做指引,为生活做准备。
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培养真正的“人”的问题。
成 长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解放他的空间,不把他的功课排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的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把心灵照亮。”马克思也说:“教育之谓之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用心灵唤醒心灵,用高尚培育高尚,用渊博造就渊博。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德国教育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曾言:“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不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那就不能成其为教育。”这是多么动人的表述。
教育除了“授业、解惑”,最重要的是“传道”。这个“道”,其一是要拥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其二是肩负理想,不忘初心,勇于担当;其三是关爱他人,以诚待人。相对的自由而非压抑和封闭,带给学生的会是人格的健全。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做“守望”。卡尔·雅斯贝尔斯说:树的成长是漫长的,而“慢”恰恰是教育的一个特征,可以说,教育是“慢”的事业。在急功近利的背景下,教育变得急于求成,整个社会关注的仅仅是成长的速度。这时候,“树”的形象简直就是一个警告。
为了实现培养“人”的教育,首先在国家层面应该把握大方向。有必要提出一个言简意赅的教育目标,为的是容易领会,容易把握,在这样的教育目标指引下,全国上下心向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成一股绳,齐心协力,为培养人格健全的人、和谐发展的人、完整的人,努力奋斗。
爱因斯坦说:“怎样来努力达到这种理想呢?是不是要用讲道理来实现这个目标呢?完全不是。言辞永远是空的,而且通向毁灭的道路总是和多谈理想联系在一起的。人格绝不是靠所听到的和所说出来的言语,而是靠劳动和行动来形成的。因此,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我也要反对把学校看作直接传授专门知识和在以后的生活中直接用到的技能的那种观点。生活的要求太多种多样了,不大可能允许学校采用这样专门的训练。学校始终应当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取得专门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就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其主要训练在于获得细节知识的人来,他会更好的进步和变化。”
当下特别强调的是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国际上把“21世纪素养”分为三大类:
(1)学习与创新素养,包括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
(2)数字化素养,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ICT素养);
(3)职业和生活技能,包括灵活性与适应能力、主动性与自我导向、社交与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效的生产力、责任感、领导力等。
国内有学者认为,在21世纪的现代社会中,一个人要取得个人成功并能对社会有所贡献,需要“新六艺”,即做事要有新意(创造性),科学精神(批判性思维),做人要善于合作(合作能力),表达、倾听和沟通(交流能力),有自知之明并有效管理自己(自我管理),不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善用信息技术(信息素养)。
未来
2016年我国正式颁布了学生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的六大核心素养,分别是:①人文底蕴;②科学精神;③学会学习;④健康生活;⑤责任担当;⑥实践创新。
课程作为实现育人的最重要载体,它决定着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可见课程的设置与开发至关重要。有人以学生核心素养与课程的关联一致性作为划分标准,将当前的学校课程分成六种水平:
水平1:无关联的单一课程;
水平2:无关联的碎片课程;
水平3:表面关联的课程;
水平4:部分实质关联的课程;
水平5:实质关联的课程;
水平6:有质量的素养课程。
显然水平6是最高水平,是最好的,是教育应该追求和努力的方向。水平6的课程不仅在框架和单门课程上建立联结,更重要的是能够保证学校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是适当的,学校中的每一门课程都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遗憾的是在目前的课程实践中几乎没有处于这一水平的学校。处于这一水平的学校课程是丰富的,是对特定年龄段学生的课程需求、学习兴趣、学习风格和特点最为合适的,这种丰富是在课程类型上的多样化,而不是同一纬度上课的数量化增加;处于这一水平的学校课程是统整的,一门门有质量的课程超越孤立的课程,建立连贯、统整的关联,帮助学生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并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学科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贡献,主要通过学科的具体化——教材与教学来实现。其中教材又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教材是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最重要的举措和手段,是课程标准连接教师和教学的桥梁。教材不仅是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活动指南,也是教师、甚至是广大家长评价学习结果的重要工具。教材质量直接影响课程标准的实现程度。没有恰当的教材,不论课程标准如何充溢着核心素养,都不能保证在教学实践中落实。
总之,培养孩子做一个优秀的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是第一位的,把成功当作优秀人生的附产品。人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使自己更优秀上面来。
有必要重述苏格拉底的话:“教育不是灌输,而是把心灵照亮。”但愿未来的教育能够把孩子们的心灵照亮。
本文摘编自科学出版社首发新书:南京师范大学涂荣豹教授著《数学教学设计原理的构建——教学生学会思考》,标题为编者所加。
《数学教学设计原理的构建——教学生学会思考》
涂荣豹 著
ISBN 9787030578457
责任编辑:胡海霞
涂荣豹,男,1947年生,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数学教育研究和数学课程与学科教学论研究近40年。发表论著10余部,代表作有《数学教学认识论》《新编数学教学论》《中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中国数学教学30年》《图形计算器与新课程整合教学设计》;发表论文40余篇,代表作有《论数学教育研究的规范性》《提高数学教学的认识》《我国数学教学的若干特点》《数学建构主义学习的实质和主要特征》 《教学生成观》《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和设计》等。
主要社会兼职:原全国数学教育研究会理事长,江苏省数学学会数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南京数学学会理事长,《数学教育学报》编委会常务副主编,《数学之友》杂志主编。
内容简介
《数学教学设计原理的构建——教学生学会思考》通过对真实而并非优秀的高中数学教学案例的分析和评论,研究中学数学教学的特点,深入浅出地阐释现代科学的教育理念对数学教学课堂教学的指导,揭示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数学教学的本质和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本质,提炼数学教学设计的现代思想、策略和方法,构建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原理。本书共八章,内容包括:简论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中国数学教学的基本思想与特点,数学教学二重对应之“教与学对应”,数学教学二重对应之“教与数学对应”,数学教学设计的原理,数学新授课教学案例的研究,数学解题教学的原理及其应用,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原理。本书采用同一课题两个教学案例对比的方式,进行理论指导实践的点评和提升,体现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展示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研究方式。
(本期编辑:王芳)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来稿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