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寻找新产品创意?这是一个困扰很多产品人的问题。实际上,找寻产品创意也是有套路可循的。在NPDP知识体系中,寻找新产品创意主要有四类方法:竞品驱动、技术驱动、方法驱动、问题驱动。今天我们来讲讲在竞品驱动中被广泛使用的SWOT分析法(态势分析法)。
有的同学会说,SWOT我知道啊,这么老的方法怎么还要讲?其实,SWOT分析法看似简明,实则在使用上也是有很多学问的。只是简单地知道了S是什么、W是什么等等,并不意味着就能运用好这个方法。不妨看看下面内容,希望能帮你查缺补漏吧~
何谓SWOT分析
——
寻找新产品的创意,实际上也就是在寻找市场切入点。SWOT分析可以说是寻找切入点时最先着手之处。
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是80年代美国教授韦里克提出,经常用于企业(产品)战略决策、竞争对手分析。在战略规划中,SWOT应该算是一个常用的分析方法,S(Strength)竞争优势、W(Weakness)竞争劣势、O(Opportunity)机会、T(Threats)威胁。
优势、劣势为企业(产品)内部因素,受产品品质、材料、人员、机器、渠道、服务等因素影响。机会、威胁为企业(产品)外部因素,受市场、经济、社会、政策等影响。
内部因素 + 外部因素就构成了企业(产品)战略,所以企业(产品)战略的公式为:企业(产品)战略=内部因素(SW)+ 外部因素(OT)
S优势、W劣势分析
竞争优势指一个企业超越其竞争对手的能力,或者公司所特有的能提高竞争力的优势。竞争劣势是指一个企业与其竞争对手相比,做的不好或没有做到的地方,从而使自己与竞争对手相比处于劣势。
SW分析主要从Q、C、D、M、S几个领域分析产品内部环境与竞品之间的对比, Quality(品质)、Cost(成本)、Delivery(交期)、Morale(士气)、Safety(安全)。与竞品之间的优势、劣势分析需要从质量、效率、成本、人力、技术、价格、销售、服务、产量、渠道等这些方面考虑,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才会更了解自己、了解对方。
举例:企鹅FM的SWOT分析
O机会、T威胁分析
产品需要不断的升级迭代、优化、更新,要适应市场,适应环境,就要不断的完善自已。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避免红海搏杀,要做差异化产品,找出新的蓝海。通过不断的变异、更新,新的产品品类就会诞生。
机会是指产品在某个领域占有绝对优势,在这一领域中,该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机会。威胁指的是在某一环境内产品发展的不利因素,如果不采取果断的战略行为,这种不利趋势将导致公司的竞争地位受到削弱。
我们可以利用PESTLE分析法找出产品的机会点和威胁点,即Political(政治)、Economic(经济)、Social(社会)、Technological(科技)、Legal(法律)、Environment(环境)。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可以更清晰梳理出产品各方面的外在因素,做好产品定位,找出机会点和威胁点。
举例:互联网行业产品PEST分析
将SWOT各因素结合分析
——
即使找出了影响产品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但各因素还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将各因素结合来分析才能真正得出我们想要的分析结果。在优势环境下可能存在外部威胁,在劣势环境下也可能存在发展机会,只有综合看待内部及外部变化才能得出正确的分析结果。
SWOT框架是做战略分析的经典套路,我们可以把S、W、O、T分别进行组合,找出四种战略解决方案:
SO优势+机会(利用外部机会发展内部优势)
WO劣势+机会(利用外部机会弥补内部劣势)
ST优势+威胁(利用自身优势减少外部威胁)
WT劣势+威胁(回避外部威胁减轻内部劣势)
利用SWOT分析法不断的收集信息、完善模型,将各因素分放到这四个象限中,并找出解决办法,制订有效的解决方案。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处理问题,让好的方面更好的发展,坏的方面规避或消除。
量化SWOT分析
——
现在问题又来了,当我们洞察了机会和威胁,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后,发现列举出来的优势有8条而劣势只有4条,那是不是意味着前景大好,可以马上动工开干了呢?
当然不是。因为每个列举的优势和劣势的重要性和发生概率都是不同的。有时候,只是定性列举会让我们无所适从,无法做出战略选择。所以我们必须对列举的各条,从不同侧面的重要程度做定量分配,对各评价因子在总体评价中的作用进行区别对待。
SWOT分析最大的缺陷就是只能做偏静态的定性分析。但学者们根据SWOT的原理,发明了外部因素评价表和内部因素评价表。增加了权重和评分,最后可以算出加权得分,然后进行比较,做出战略选择,有效地部分解决了实战的问题,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那怎样来确定权重呢?权重的确定方法很多。有些方法是利用专家或个人的知识和经验,被称为“主观赋权法”。有些方法是由调查统计的数据决定,不需要专家的判断,即“客观赋权法”。
举例:权值因子判断表法
可以看出,SWOT分析法的“套路”还是很多的。我们不要小瞧这些套路,它们都是前人用无数经验总结出来的捷径。当然,无论套路有多深,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决策还是由产品负责人做主观判断,我们做分析是确保这些主观判断不是随意设想、无根无据而来。
了解更多新产品创意知识法则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