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超:清华大学材料学院2018届硕士毕业生。在校期间曾任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学生会主席。
求职:我就只想去华为
因为硕士两年毕业比较匆忙,也是因为挺想去华为,所以整个求职季过的很简单,只投了一份简历,除华为外只听了一场做猪养殖集团的宣讲会。当时去面试也是一位多年的好友和我说,你去技术服务吧,这个岗位挺适合你的,于是就直接去参加了华为八月初的优招。
在很多人看来,作为一个求职市场上被打着“贵校京户工科硕士男”标签的毕业生,我可以有很多轻松的选择。但对于选择华为,坚定的原因很多,最开始吸引我的便是华为的口号,“勇敢新世界”,是啊,勇敢一点,出去闯闯。也是因为当时读了一些华为的纲领,感觉很是精彩,第一次明白原来公司文化有如此的力量,总是兴奋到在实验室大声读出来,同组的同学总是像看傻子一样看着我,“你干啥呢?”
另外一方面,真的深深敬佩老板(任正非),不管是一向低调务实的风格,或是接地气的讲话让人读起来痛快,或是各种正确的战略,让人很想要成为他的战士。最后,我总觉得华为是一家有骨气有情怀的公司,有一种钢铁理工直男的韧劲和不服输的精神,同时在做的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又代表了这个民族较高的水平站在整个世界上去面对挑战——想想就很兴奋。
但后来因为一些问题,Offer迟迟没有下来,一度以为基本要告别华为,最后一直到十一月底有幸能够签约,是当时所在近百人签约群获得Offer的倒数第二个。但中间也完全不想找其他工作,当时还是很任性的觉得,就是想去华为,如果去不了,其他的工作也都差不多。最后有幸获得机会,连工资职级都不知道就直接去签约了,毕业后能入职的最早时间,我正式加入了华为,那时的我怎么也不会想到会有怎样的旅程。
初入华为,原来这才是奋斗
面试时,一位面试官问我:"你身为北京人,好像这一路挺顺的还,能吃苦么?"
我说:"可以的,实际我成长的这一路本来就充满坎坷,挫折不断,真挺苦的也。"
他说:"那就行,只要你准备好。"
新员工要经过很多培训,就已初步感受到公司文化,同事们大多是理工直男气息满满的钢铁硬汉,亲切且有趣。从最初的NEO(新员工指引)培训,每天一点左右睡,五点多起床晨练。到一营(主要培训通信知识)的技术培训,因为我是材料科学出身,基本不懂通信知识入门很慢,又觉得不能输呀,干脆把毯子搬到教室天天睡在那里,甚至发着烧熬到快三点“硬刚”胶片。之后基站硬件安装培训,天天站在太阳下,看着已经被汗水糊住的眼镜往下滴汗,干完一天的活手机都认不出我的指纹。后来经安排,有幸到菲律宾进行一线交付实践,实践期间没有特殊情况11点前不会下班,当然很多同事更晚。
在东莞基站进行硬件安装培训
实践后,十分有幸如愿留在了菲律宾代表处工作,负责“端到端”站点建设的项目设计团队工作,从挖坑、混凝土基础、到各种各样的塔、天线、接地系统、供电、无线设备、传输设备、辅料、甚至围墙、照明灯、铁门、锁,每一块打开看都是很大的学问,信息细碎而复杂。凭借刚到菲律宾“双手粘泥”的到站点实践后积累的经验,以及一点一点的探索,努力走上正轨、创造价值。
也在这样对准目标做交付的过程中,了解公司的运行方式。统筹勘测、站点获取、实施、供应链、财务、图纸和报告的输出,在庞大的系统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懂技术,推进度。
“没有异禀天赋,没有坐拥资源,除了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甚至透支自己来缩短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别无他法。这样的故事,不就是我们这个民族四十年来的缩影吗?”
在菲律宾站点实践
想成为将军,而不光是武士
经常和校友们交流,不管是培训期间约饭,或是在论坛上读到校友写下的平静却充满力量的文字,都很是温暖,是熟悉的清华风格——风格,感觉最难的其实也是在此。努力和拼搏我们是不差的,一营时周日晚上教室走的最晚的都是我们同校的几个小伙伴,在空荡荡的“新天下”大楼互相鼓劲,最后也都取得了一些成绩,承担了重要的岗位。但对于风格,可能在我看来很多同学刚刚入职华为时往往是需要调整和适应的。清华人更加内敛、低调,在人面前往往不会“全盘托出”地展示自己,相比于华为一向崇尚的“狼性文化”来说实际有很大的差异。
我想在华为最好成为扎实而凌厉的人,只要能干事、能有产出,华为对于个人的华为的做法是找好一个目标,保证战略和方向大致正确,然后把大部队压上去。而于我们而言,不光想成为武学大师,还是想立志成为将军,那将军自然是有血性、管大事的,又有哪个将军是温文尔雅,天天不分巨细什么都要管一下的呢?
经常听到两个人在一起对某一项工作就吵起来了,还记得第一次到一线听到旁边的项目组交流,两个小时甚至言辞激烈听得“瑟瑟发抖”,旁边的大家倒很平静的该做什么就做什么,然后发现下班两个人称兄道弟的就走了,关系铁的不行。大家都是在做事嘛,直接一点,不用顾及那么多想着怎么去更得体的做人。
对我们来说,当前的阶段还是应该把头埋下去,但之后一定还是要站起来,自己首先很能打,工作上抓大放小,找好该管的事,然后带着兄弟们一起,振臂高呼,“跟我上啊,我们去攻下这个山头”。
与本地的五小只聚餐
来菲律宾八个月了,带着几个95后本地员工的小团队,在设计团队完成站点建设相关图纸的输出。工作的压力还是很大的,他们开始时总会说办不到,也就会经常性的告诉他们,不行,你们一定要办到,不管加班、把分包商叫来吊,就是要办到,甚至也对他们拍桌子甚至大呼小叫,不管怎么样就是要做到。结果到后来,这帮小朋友慢慢自觉加班,紧要关头甚至加班到12点半,然后经过一个小时交通回家,第二天七点起来,坐一小时的车去客户那边耗一整天,我反而觉得熬不过他们了。
当地分包商总让人哭笑不得,态度非常好,我们签了具有效力的文件明确规定了所有的截止时间线,满心欢喜觉得等着就好了,到时候请把报告砸到我脸上来吧。后来发现,到了截止日期,那么多家分包商,基本一个都没交,叫来问情况,便有各种五花八门的理由。“你不交我们就把活给别人了啊。”他们就回答:“好的,Sir。”甚至好像也不怕罚款,对于在国内待久的我来说,还是倍感意外。于是开始不厌其烦的把分包商叫过来“练”,让我们的对口负责人去推,每天打电话去催,挑战他们,电话不接一层一层往上打,“我们难受,那不能光让他们舒服了”。最终产能翻倍,突然发现,我好像身上也有了点华为的味道,初步成为了一条“小狼崽”了。
最艰难的时候,我在华为
2018-2019年,从5G的围剿,到孟晚舟被捕,再到华为被列入“实体名单”,谷歌等各集团及公司停止合作,这是怎么样一段悲壮的历史,偶尔听到对华为支持的声音,颇有一种父老乡亲送志愿军上前线的味道,好像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民族“脊梁”的部队,拿起“汉阳造”,虽然比不上AK47,但照样敢去挑战世界上很强大的力量,多么悲壮。
其实写这篇文章可能本来预期的重点也是写写当下的华为,很多朋友也很好奇,但想了想,其实确实好像比平时没有什么变化,只是更加专注、更加努力、更加高效了。
“我们的员工都是傻傻的,一个都没有被吓到,我们觉得很平常。”——最近常有人问我,你们华为现在内部怎么样啊?我就会说:“没有区别,专注本职工作。”甚至在同事之间讨论时,都没有人有担忧,一切如故的在交流如何推动手头的事情,这样的冷静与媒体的热度与外界各方的关注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
只是大家更加凝聚了,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一位在华为工作20年的领导、前辈,一天突然在群里说,“小怪兽终究会战胜奥特曼的,一定会的”,后来才知道是一则对于华为不利的新闻发布了,觉得以我们的力量会最终获胜,这是多么真挚的一种热爱呀。带着这样的热爱,大家沉着地投入到工作当中,“最重要的还是把自己的事做好。”
我想到NBA有一张非常经典的照片,韦德把球抛到了空中,头也不回,因为他知道在他身后,詹姆斯会把球扣入篮筐。我们相信那里有一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战士,正在竭尽所能的去帮助公司降低影响,每个人做好手中的事情就是对公司最大的帮助。而同时,我也坚定的相信着,yes we can。
结
对于工作这一年,感觉自己是进入了一所“有工资的大学”,我非常享受入职之后的每一天,兴奋而快乐。尤其是在历史性的时候进入华为,做一名朴实而纯粹的战士,骄傲而荣幸。
有时会和同事聊,之前总期待放假,现在一放假就很愁,觉得又耽误进度了,恨不得都没有假期的好。前一阵菲律宾地震,大楼摇晃的头晕,本地员工不少就往下跑,不时的叫我“Bro, let’s go down.”,最后带着头盔的两个人说,“Sir, you have to leave.”,当时还是把手头的邮件发完(当然这样的做法并不值得提倡)。
我想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积累的过程,而同时,也是在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坚持所坚持,适应所适应。经常很想念学校,清华的好在于清华足够的大,给了我们无限的可能,又足够的尊重和包容。但可能正因为我们习惯了这种优待,心气会更高一些,甚至无法接受刚入职时的平凡,但实际上,绝对不能飘着,就应该把身体贴到地上去。
我之前不理解《三国演义》中的忠贞之士,现在懂了一些。想想华为本是这样低调的一个公司,现在各位领导却被迫走到台前,老板游走于世界接受采访。看着身边的所有前辈、同事,不断告诉我,越是这时候,越要以客户为中心,教人怎么能不爱这个公司。我湿着眼眶写下这些话,想起这些事,也由衷的希望公司能度过这关,希望我也能贡献点力量。社会让人复杂,但来华为后,我却越来越单纯。
翻过那座山,他们就能听到我们的故事。
走不完的路。
望不尽的天涯。
来源 | “清华职业辅导”微信公众号
图文 | 陈 超
编辑 | 王子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