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风口的骤然而起,不仅让资本为之疯狂,也吸引了大量跟风的创业者。除了在台风口上飘浮的摩拜和ofo,我们看到的更多的却是被狠狠摔在地上的创业者。
巫盛华不幸就是被摔在地上的那个。去年底,他跟风入局创办3Vbike,然而只运营了四个月,项目便宣告停运。巫盛华搭进去100多万,1000辆单车也几乎全部丢失。
不过,巫盛华并未死心,仍试图重新爬到风口之上。可是,前景依然未卜。
没有任何互联网背景的巫盛华为什么追风?遭遇惨败的他为何再次追风?最近,创业家&i黑马与巫盛华聊了聊,希望对所有想追风的创业者有所启发。以下为其对创业家&i黑马的口述。
口述✎ 巫盛华
文✎ 王妍
编辑✎ 吴丹
入局
我其实做的也是件跟风的事。
我的老本行是房地产工程,2014年我决心出来创业,当时选定的是互联网方向,因为感觉很热门。
前后我尝试了网站和其它项目,但都没能做成。2016年,共享单车的出现引起了我的兴趣,当时我判定这肯定是个好项目。
首先,我觉得共享单车创造了一个新市场,并且能够解决刚需,也就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其次,对于重资产项目,新的入局者有参与的空间,很难实现一家独大。最后,国内外的需求很大。
于是在2016年底,我创立了3Vbike,正式入局共享单车市场。
但没想到这么难,成立后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找投资。共享单车热,我以为很快会拿到融资,结果发给100多家投资机构的BP大都石沉大海。有个朋友一开始答应投资100万,到后面也反悔了。
好好的项目没有人愿意投。没办法,我自掏腰包拿出70万造了1000辆车,投放在保定、廊坊、秦皇岛和莆田四个城市。
但后面出现的事情出乎了我的意料。
ofo和摩拜前后获得了巨额的融资,他们如海啸一般迅速占领了一二三线城市,没给我们留下什么机会。资本的力量和速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另外一件事就是,没想到短时间内我的单车全丢了。
出局
6月21日,正式投车四个月后,我们结束了运营。
单车丢失是致命因素。
我们投放的第一个城市是保定,2个礼拜后就发现了丢失严重的问题。
当时我们怎么都搞不明白,单车为什么会丢?
我们的逻辑是,共享单车的标志这么明显,即使有人偷了车,总归要继续使用。而一旦重新在外面使用,别人骑走就不存在偷的情况。但后来我们在小区的楼道、角落找到了不少车,事实就是,大部分人将单车变为了私物。
而且当时,三四线城市的许多投放点对我们也并不欢迎,即使办理了营业执照,也会遭到城管的驱赶,甚至直接没收车辆。
1000辆单车最后能找到的不足50辆,在准备停运的最后几天里,后台的记录是,每天只有几个人在骑车。
当时我甚至都觉得,这个模式可能根本不适合国情。1000辆单车,每个城市投几百辆,不到一个月几乎全丢了。那如果投几千辆可能也就是三四个月的时间(就丢了),几个万辆最多也就半年左右。自己感觉很绝望。
没有获得融资,也没有找到丢车的解决办法,我当时的想法是,哪怕自己有再多的钱也不敢投了,只能选择停运。
最开始,我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我在想,(自己)获得资源的能力很差,作为跟风者,在之前的创业圈没什么名气,大家看不上你,这些情况都很正常。
所以当时的设计是,除了正常的租车,我还在单车上加入了广告,这个模式的设计初衷是,在没有风投的情况下也可以生存下去。这样,每投一个地方,即使没有收入和投资,也能通过自我造血的方式获得盈利,只要能长久地活下去,就能慢慢扩大。
在运营的阶段,我们接到了一家美发店的广告。给他的价格比较优惠,每车每天1块,总共5000块。广告贴在单车的后面,车在街上跑,其实会有很不错的效果。
但是车没了,广告无处可做,什么也都没有了。
想再入局
刚停运的时候,我反思自己当初的选择可能就是个错误。
在没有资源、自身思路和技术实力也不强的情况下,如果早在2016年下半年,我们就能预见共享单车市场会被两家巨头一统江湖,我相信包括我们在内的许多人都会放弃,不敢进来。但后来我转变了想法,找到新技术能够解决单车防盗,让我看到了希望。
用蓝牙技术让它的定位更准确,也不会像机械锁一样被蹭用,之前车辆丢失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原因。其次,就是将成本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新设计的锁成本不到200,而现在外面使用的GPS锁全套动辄都要300到400,所以我一直不太赞同那种模式。
我认为如果成本太高,没办法把项目的盈利点计算出来,那么这个项目就是失败的。而对于投资者而言,如果投资之前算不清楚账,也是失败的。
“活”着的时候没有人关注,停运后反而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被报道后有不少人找我谈,甚至寻求合作。
前期大家就是互相交流,交个朋友。我去重庆找过一个人。后来又有两家马来西亚和法国的公司来找我合作。
其中法国公司的基地在温州,我去温州与公司见过面后签订了合作协议,准备将单车投放到法国,共同开拓海外市场。
8月19日,我在3Vbike的公众号上发布了公告,宣布“复活”。
原本沉默的微信像是被引爆了,很多人跟我联系想要加盟,虽然目前还没有一家落地,但是已经有二三十家在行动。
之前的模式行不通,这次我打算改做“加盟”。主要是发挥加盟者和我们自身的优势,通过这种新方式绕开公司的资金问题。
我们负责向加盟商提供包括软硬件在内的全套技术、管理和服务,他们购买完系统后自行在本地投车,彼此是一种合约关系。因为相比外地的运营商,他们往往在本地有更多的资源和优势。比如在某个县城投放单车的加盟商,可能本身在当地就是做企业的。
加盟只是第一步,还要有信心并保证能赚钱。
我们算过一笔帐,运营情况理想的话一年就能收回成本,甚至可以更早。这个取决于加盟者自己的资源能力,特别是广告。
我们加盟的最低要求是购买300辆车,每辆车600块。第一年免去软件费用,租车80%的收入和所有广告收入全归加盟商,我们收20%的服务费。如果获取广告的能力很强,甚至半年就能实现。
单车的投放市场集中在四、五线城市,最初我们也认为好像没有需求。但根据一些朋友在县城的运营情况,我们发现需求还在,只是没有一线城市那么大。
现在的四、五、六线城市其实自己买自行车的人很少,购买电动车的人可能更多。那么,共享单车可能更多解决的是运动或者是休闲娱乐的需求。比如在公园骑车兜风。
根据我之前的运营情况,骑行效率确实没有达到2-3次,所以在此前投放的4个城市里也达不到这种需求,当然可能跟我的单车用一次就失常有关系。所以,现在到底多少还是个问题。
与其他有些做加盟的创业者不同,我觉得做诚信的品牌更重要。我所了解的许多加盟模式,他们的盈利都是不可靠的。
比如每天用多少次,都是不切实际臆想的数据。而且他们的盈利渠道也很单一,就是靠租金,而我们还有广告。
虽然改变了模式规模相应地会小很多,可能赚的钱也会更少。但是我发现有一批人共同做这个事情,一起创业比一个人更有意思。
如果让我有机会回头去看,知道今天的结果是这样,过程这么艰难,吃这么多苦头,可能还真的不会选择共享单车。但是对于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来说,这是必须要交的学费。
我觉得只要有资金,任何人都可以加入。ofo、摩拜的长项也并不在于他们的技术、管理,作为首创者、能够吸引这么巨额的投资资金,这才是他们能够成功最关键的因素。
手记:
一年多的时间,真假风口还未判定,巨额资本的加注就将共享单车推向风口的弄潮儿。除了巨头之间的同质化竞争,风口上的战事,也让上百个共享单车品牌在短时间内相继诞生。市面上一度出现彩虹单车、黄金单车等五颜六色的品牌。
截止到现在,“调控”的步伐已然来临,共享单车疯狂过后,也加速了洗牌。从悟空单车、3Vbike开始,绝大多数公司已经宣布倒闭。
从某种角度来说,共享单车是一个极具烧钱性质的行业,能否脱引而出与背后资金是否足够雄厚有很大关系。
像3VBike这样的公司,无疑是这次风口的牺牲品。他们匆忙入局,又快速出局。
正如,创业家&i黑马此前报道的首家倒闭共享单车创始人雷厚义所言:不要去追风口,追了也没用,小公司追不到。(点击可阅读该文)
* 版权声明:本文系创业家&i黑马(ID:chuangyejia)原创,口述 巫盛华,作者 王妍。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18302362663)。
要上市,就上创业家
商务合作:15801105017(微信)
↓↓↓ 邀您加入黑马成长营,一起成为创业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