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就在那里。”
——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
今天是北京车展的第三天。这三天里,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静安庄馆7号馆——这座并没有任何新款拉风概念跑车展出的展馆内,却意外地热闹非凡。
原因嘛,当然是因为:作为全球嵌入式自动驾驶领导者的地平线在这里举办了一场“小小的”媒体见面会。
本来呢,确实是只准备举办一个小小的见面会,但是万万没想到,有采访意向的媒体实在太多,我们不得不把媒体群访的场地从会议室直接改到了展台。
地平线在见面会现场发布了新一代自动驾驶处理器征程2.0架构,以及基于征程2.0BPU架构的高级别自动驾驶计算平台Matrix1.0。来,再给一个特写:
“天下苦水冷久矣”
余凯在现场介绍称:“这次发布的Matrix1.0内置了地平线征程2.0处理器的BPU架构,能最大化嵌入式AI计算性能,是面向L3/L4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而依托地平线公司自主研发的工具链,开发者和研究人员可以基于Matrix平台部署神经网络模型,实现开发、验证、优化和部署。”他还特别强调,“在实现像素级语义分割、三维物体检测、人体骨骼识别等业内领先功能的同时,Matrix1.0仍能在31W的低功耗下运行,因此不需要水冷系统。”
是的,不需要水冷系统,不需要水冷系统!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对于硬件而言,过大能耗必然会带来大量的热量,芯片等核心硬件在持续高温工况下系统会出现反应变慢、卡滞等问题。而为了解决散热问题,目前行业内常用的方式是水冷降温。但对于自动驾驶而言,水冷系统必然会对车内空间造成侵占。地平线算法负责人在现场介绍称:Matrix能实现良好的计算能力和稳定性;同时体积又非常小巧,这让它可以更轻易布置在内饰板中。此外,传感器越多,需要的计算平台也越多,Matrix能集更多端口于一体,在成本和空间上做到了更有效的节约。“目前Matrix1.0获得了很多客户的青睐。尤其是在实车演示时,此前大家的概念中必须在200、300W的GPU上看到的效果,没想到这样一个中等规模FPGA上已经能够实现。”
“天下苦水冷久矣。”一位汽车业内人士在听完介绍后说,“Matrix的这几个优势对于车厂而言吸引力不言而喻。”
地平线与奥迪联合研发的高级别自动驾驶原型车
“可以说是相当酷了”
除了馆内的记者活动,我们还在7号馆外设置了一辆搭载了4台Matrix1.0计算平台的试乘车辆,这辆测试车在车身各方位设置了13个摄像头。参观者可以乘坐这辆测试车穿行在北京的街道上,感受Matrix1.0的真实道路分析效果。
当行驶到展馆周边的真实街道时,行人在视频中被分析成了这样:
而通过行人的骨骼识别,Matrix1.0能做到准确判断行人朝向,从而进行行人运动轨迹预测。“这是我见过最丰富的(自动驾驶感知)语义表达,可以说是相当酷了”。参加完试乘的媒体记者忍不住兴奋地说。
汽车界大佬来袭
就在27号上午,在汽车业界备受尊重的付于武教授也来到地平线展台。作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老刚刚在去年底获得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终身成就奖 。
付老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目前全球汽车电子百强没有一家是中国公司,中国车企核心的发动机控制器等都是使用的国外公司芯片,而中兴事件无疑给目前浮躁的中国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临别时,付老更是表达了对地平线的认可和期待:“国产芯片的开发,需要耐力,更需要定力。出现像地平线这样既有前瞻战略眼光又有扎实技术实力的科技企业是中国汽车产业之福”。
在地平线上驶向必然
三年前的初夏,地平线初初创立,当时“自动驾驶AI芯片”这样的创业方向并不被行业普遍理解;三年之后的今天,地平线已经成为中国唯一家在全球四大汽车市场都同顶级汽车Tier1s和OEMs建立合作关系的智能驾驶创业公司,2018年年内还将有更多商用合作完成落地。而这一条自动驾驶软硬结合之路也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开阔。
“我确实做了件疯狂的事,但这是因为‘必然’,而不是遵循‘因果’”。在此前回答媒体提问时,余凯曾这样回答。在这场访谈中,余凯还将自动驾驶比喻为人工智能的珠穆朗玛峰。
“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就在那里。”这里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被广为流传的名言。
在地平线看来,所谓“疯狂”,其实更接近忠于初心的坚持。而在自动驾驶这条充满了技术挑战道路上,唯有攀登高峰的勇气与毅力才能驱动我们驶向那个早就认定的“必然”。
本文的最后依旧是彩蛋时间。点击👇视频,充满科技感的地平线最新自动驾驶处理器宣传片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