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极致的风光大片都是怎么来的?揭秘照片背后的拍摄与后期

2018 年 11 月 18 日 Thomas看看世界

Thomas看看世界

每周一篇教程,让摄影不再难学


那些极致的风光大片都是怎么来的?在未来的教程中,托马斯会陆续和大家分享,一些风光照片的前期拍摄过程和后期处理思路。


今天分享的照片,是我去年在格陵兰岛2个月徒步过程中,拍摄的一张全景接片。



要拍到一张震撼的风光照片,常常考验着摄影师的毅力、耐心和细心观察。


当天下午其实整个西边天空乌云密布,让人颇为沮丧。


不过我们观察到很远的地平线处,云层和海平面之间有一条很小的缝隙,如果傍晚继续保持这样,那么太阳落入空隙的时候,就会照亮云层,有可能形成壮观的晚霞。



于是我和队友决定赌一把天气,继续爬上600米的高处等待日落。在路上,我们发现了不少有意思的前景,但这样的构图,对我而言还是太普通了一些。



我们不远万里,辗转了几次飞机、直升机和渔船,在格陵兰岛无人区徒步了2个月之久,目的就是去寻找和记录这个世界上最震撼的一些山地景观。


而使用全景接片,取入整个连绵的雪山和峡湾,无疑是一种更具冲击力的构图方式。



在广角镜头下,只有远处的景物的话都显得很小,画面容易缺少纵深感,需要取入一些前景来强化空间关系。在山坡上有很多的岩石,但这些岩石很多都很乱,并不是特别适合取入构图。



我在山坡上仔细搜索,发现了一组形态和排列比较有序的石头,比较适合当作前景。


石阵中间是一块比较大的巨石,旁边是一群比较小的岩石,而且这些小的石头,其尖角都是指向中间的巨石,就像一个个箭头一样,比较有秩序感。



前景是风景画面的一部分,而不是割离的另外一组景物。如何让前景的石头阵,和背景的晚霞形成更好的联系和互动?


我在《风光摄影后期基础》一书中提到过,人的视线或者手指方向也是一种视觉引导线。



如果在石头上站一个人,而且人看着远方(或者手指远方),那么画面下部和上部之间的视觉流动就会建立起来。



当然人在这里,除了起到视觉连接的作用之外,还起到了参照物和增加故事性的作用。


如果没有这个人,我们可能无法感觉出来这块巨石到底有多高,远处的山峰到底有多远。但有了人之后,读者就能直观的明白这块石头有2-3个人高,还能通过透视大小关系,理解远处的山峰有几公里远。


在纯风景照中,氛围和故事的营造是更有难度的,而人物的加入,无疑让画面更容易带上情绪。


下图就是我用无人机自拍的现场环境图,大家可以看到我放相机三脚架的拍摄点和我人站的位置。



很多人好奇又要自拍又要接片,是如何完成的?答案其实是分开拍摄。我在晚霞刚有一点点征兆的时候,就爬到石头上,用定时快门线,自拍了一张我站在巨石上的照片。



等晚霞开始爆发后,我又回到了石阵后面的拍摄点,进行全景接片的拍摄。



这组接片使用尼康D750相机和14-24mm超广角镜头拍摄,单张焦距是16mm,竖构图,一共拍摄了一排8张。


因为使用广角接片,所以我需要保证两张照片之间的重合度至少有50%。这样软件在接片的时候,会优先选择每张照片中间形变较小的部分,而不会取入广角照片四周形变夸张的区域。


下面三张照片,是我从左到右拍摄的前三张照片,可以看到两张之间的重合度都达到了50%-70%。



每张照片的拍摄参数如下:


首先是自动白平衡、自动矩阵测光、自动对焦,我比较相信科技的力量,大部分情况下都用自动。


我一般喜欢用光圈优先模式,固定光圈和ISO,让相机自动选择快门速度。


因为当时的光线瞬息万变,要求快速完成拍摄,我干脆手持快速完成了接片(因为每张调整云台实在繁琐),快门速度不能太慢。


所以我把ISO提高到400,光圈保持在最优光圈(f8)附近的f6.3,石头阵离我的拍摄点有7米多远,f6.3的景深没有问题。此时相机给出的快门速度是1/60秒,比较合适。



在后期的时候,我把这8张照片导入Camera Raw软件中,使用教程《如何用PS/LR拼接高质量的全景照片》中的方法进行拼接。



下面这张,就是接片完成之后的全景图像,我在Camera Raw中继续对其进行了简单的调整。



首先是要恢复照片中的细节。原图天空部分过曝,地面漆黑一片,所以曝光、阴影、黑色都做了提升,高光滑块降低。



原图的天空云层蕴含了很多细节,只需简单处理一下就会质感丰富。


除了整体的清晰度+5,去除薄雾+50强化细节之外,我还给天空拉了不少渐变滤镜,只对天空进行减曝光,加清晰度,去除薄雾的操作。



一般我在使用渐变滤镜和径向滤镜的时候,都会遵循多步少量的原则,也就是每一个滤镜调整的参数都比较小,但可以调整很多次,每次的氛围和羽化值都稍有区别,这样最终效果会更加自然。


使用Camera Raw简单处理了一下,照片效果已经非常突出。



这张全景接片的成片四周有不少空白缝隙,我使用了教程《如何无损修复全景接片中的变形和空隙》中的方法,用变形和填充工具,对空白像素进行了处理。



接着将前面拍摄的人物素材导入抠出,与全景照片合并到一起。



因为是相同机位相近时间拍摄的人物素材,因此人物透视、角度、光影合并进来很自然也很简单。



在最后的成片中,我把我的蓝色羽绒服,用色相/饱和度工具改成了红色,以和红色的晚霞来统一、呼应。



照片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小细节,都需要摄影师去考虑到。比如除了衣服的颜色之外,衣服的选择和搭配也是很重要的。


下面一张照片是我另外一张背影自拍,效果并不好。



原因是欧美版型的冲锋衣和冲锋裤一般都比较膨胀,不是特别修身,所以拍出来线条感和质感都不太足够。


后来我研究了很多Max Rive的自拍,发现他经常使用羽绒服加短裤的奇怪搭配。



我自己后面反复试验了一下,效果还真不错。我自己总结的原因,是因为羽绒服表面是一块一块的凸起,拍摄出来会很有质感,远胜于表面一片光滑的硬壳冲锋衣。


而穿短裤则可以保留腿部线条,更显力量,和壮阔的自然场景也更搭配。


所以虽然当时北极的温度已经只有0度上下,我还是坚持穿着短裤和羽绒服的奇怪搭配进行拍摄。



虽然这些都是微小的细节。但正是一个个的小细节叠加在一起,才决定了照片最终的视觉表现力。



每一张风光大片的背后,离不开天时地利的客观因素,也离不开摄影师的不懈探索和极致追求。




欢迎关注@Thomas看看世界,

每周学会一个摄影技能。



昨天托马斯在微博调查的时候,原计划分享3张照片的前后期过程,没想到光一张照片就写了这么多~~~



后面大家还想看到哪些照片的拍摄思路和过程,欢迎关注我的微博@Thomas看看世界,留言互动讨论哦~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托马斯的微博。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用户在移动产品屏幕上,视线的移动路径
Yoshua Bengio最新《深度学习》MLSS2020教程,附104页PPT及视频
专知会员服务
129+阅读 · 2020年7月10日
【CMU】深度学习模型中集成优化、约束和控制,33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45+阅读 · 2020年5月23日
 【SIGGRAPH 2020】人像阴影处理,Portrait Shadow Manipulation
专知会员服务
28+阅读 · 2020年5月19日
姿势服装随心换-CVPR2019
专知会员服务
34+阅读 · 2020年1月26日
【GitHub实战】Pytorch实现的小样本逼真的视频到视频转换
专知会员服务
35+阅读 · 2019年12月15日
招行高端卡套路深!“理财办卡”坑了多少人?
凤凰财经
3+阅读 · 2018年12月30日
你知道计算机视觉领域这些“黑科技”吗?
计算机视觉life
6+阅读 · 2018年12月4日
独家揭秘 | 波士顿动力SpotMini机器人自主导航技术
计算机视觉life
21+阅读 · 2018年5月15日
深度相机应用全面梳理:多点开花,定点爆破
计算机视觉life
6+阅读 · 2017年12月13日
从0到1,漫谈步态识别那些事
机器学习研究会
10+阅读 · 2017年9月24日
An Analysis of Object Embeddings for Image Retrieval
Arxiv
4+阅读 · 2019年5月28日
Foreground-aware Image Inpainting
Arxiv
4+阅读 · 2019年1月17日
Attend More Times for Image Captioning
Arxiv
6+阅读 · 2018年12月8日
Arxiv
3+阅读 · 2018年3月14日
Arxiv
3+阅读 · 2018年1月31日
VIP会员
相关资讯
招行高端卡套路深!“理财办卡”坑了多少人?
凤凰财经
3+阅读 · 2018年12月30日
你知道计算机视觉领域这些“黑科技”吗?
计算机视觉life
6+阅读 · 2018年12月4日
独家揭秘 | 波士顿动力SpotMini机器人自主导航技术
计算机视觉life
21+阅读 · 2018年5月15日
深度相机应用全面梳理:多点开花,定点爆破
计算机视觉life
6+阅读 · 2017年12月13日
从0到1,漫谈步态识别那些事
机器学习研究会
10+阅读 · 2017年9月24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