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复老师带队的纽约之行,也已结束。
1月15日开始,创新工场第三期兄弟会一行,从美国西海岸飞至东海岸,从硅谷来到纽约,跨越3个时区,感受到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在硅谷,交流谈论的话题是产品、技术趋势和改变世界;到纽约,所见所闻变得宏观,主题偏向时局、经济未来,相比硅谷,纽约更倾向于用思想影响世界。
主要走访了以下几个地方:哥伦比亚大学、纽约时报总部、纽交所,以及著名艺术家蔡国强的工作室。
交流嘉宾也是盛名在外的大咖,比如在哥伦比亚大学,闭门会的嘉宾有:2001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Joseph Stiglitz、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院长Mary Boyce、数字科学院院长和计算机系教授Jeannette Wing(周以真)、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Merit Janow。
而到《纽约时报》,执行副总编辑Rebecca Blumenstein、COO Meredith Levine全程接待之外,《纽约时报》集团CEO、CTO,以及不少编辑记者,也都出现在交流现场。
交流的话题不算意料之外,但所见所感却令人耳目一新。
哥伦比亚大学的交流,核心关键词是数据和中美经济发展。
数据方面的分享由哥大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院长Mary Boyce、数字科学院院长和计算机系教授Jeannette Wing(周以真)带来。一个宏观,一个具体。
Mary Boyce介绍了目前哥大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在进行了一些课题研究,全是关乎人类全体的共同挑战,比如基因、食品安全、能源利用和健康等。
值得一提的有两点:一是所有研究都是工程性实践性的,而且将所有技术突破运用其中,比如AI、AR、VR和3D打印等,Mary Boyce还特别看好深度学习+生物带来的突破,不过也告诉量子位:当前首要问题是数据收集,以及如何更有效地收集准确的数据。
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所有研究都没有坐而论道,而是希望联合更多组织机构,从眼前问题着手。Mary Boyce举了一个正在进行的例子,她们的AI工程院联合了美国卫生署,以及食品点评网站Yelp,正在对公共食品安全进行数据化监督。
也就是说这是一次科研+政策机构+一线企业的结合,不仅能更有效解决问题,也更方便形成可以复制推广的方案。
此外,Mary Boyce也介绍了数据正在给传统如工业、农业的变革,例如用AI帮助钢铁生产更智能化,她还透露已经在和上海宝钢进行合作。也在利用无人机搜集农业数据,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智能。
Jeannette Wing(周以真)谈论的研究则更加具体。比如他们在利用大数据+算法,预测纽约垃圾堆出现地点,用机器人或软件,代替律师工作中繁琐机械的部分,还在和一些初创公司合作,把科研和最前沿的科技创业结合起来,她透露其中就有创新工场投资的公司。
当然,也有纯理论的研究,比如周以真教授专门发起成立了研究小组,希望给深度学习的可解释性带来突破。
还有因吹斯汀的实践,比如研究“教父们”在Twitter上的黑话,以便能够防患于未然。其间,小鱼易连的创始人袁文辉问周以真教授,是否有利用数据的方法研究特朗普的Twitter文章,周以真假装严肃地回答说:No comments.(不予置评)
不过她也补充说,确实有个项目在研究社交网络中的信息流,其中不仅包括数据科学家,还有《纽约时报》的人员,他们正在运用大数据的方法,对假新闻进行判断,所以项目不止于特朗普大选中的舆情干扰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两位哥大教授的分享中,都专门且重点讲到了“Data for Good”的问题。数据越重要,安全责任也就越关键。收集数据的前提是安全和保护隐私,而且需要确保数据被运用在正确的地方。
哥大的视野,当然不止前沿的技术和研究,还有全球视野下的格局。
这可能跟哥大教授的背景有关,这次接待我们的几位教授,虽然专注领域各异,但共同点也很明显:既有理论方面的造诣,还已经在实践中取得过成功。
比如Merit Janow,现在是哥大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但她还有几个国际知名的title:
她从2013年开始便是WTO上诉机构的组织成员,还在2008-2016年期间担任纳斯达克董事会主席;
更早之前,Merit Janow还担任过美国驻日本和中国贸易助理代表,负责制定、协调和执行美国对日本和中国的贸易政策和谈判策略。
此外,Janow目前还是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及亚洲协会成员。
Merit Janow最关注的全球经济格局是什么呢?自然是中美经济的发展趋势。她开门见山抛出问题:中美经济会在未来走向融合?抑或中国将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总而言之,全球经济的未来,取决于中美关系如何发展,或者更核心的考量,在于中国。Merit Janow也举了一些近期的例子,比如阿里巴巴在美收购的被拒,以及华为在美受到的待遇。这些近期现象背后,都是中美经济关系来到新路口。
Joseph Stiglitz也分享了他对经济时局的看法。这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坦陈观点,认为分析中美未来,目前最令人悲观的因素在于美国民主体制选出的总统特朗普。
Joseph Stiglitz对特朗普这一年执政的评价也犀利不已:狗屁不懂。Joseph Stiglitz还说,就朝鲜问题的处理来看,“我们的总统”用了一年才意识到贸易问题与经济问题密不可分。
如今的美国经济究竟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Joseph Stiglitz拿数据说话,他表示往前追溯42年,除去通胀影响,美国男性的工资水平并没有提升。
其实交流中还有一些细节,Joseph Stiglitz不仅展现的是经济学大师的功力——把宏观经济原理深入浅出地展现,也在点滴细节中尽显大师风采。如今75岁的他,即便功成名就、誉满全球,但仍旧坚持亲自授课。
那天在哥大的交流的最后,Joseph Stiglitz教授意犹未尽,但还是向我们致歉告辞,说马上要有一堂课要开始,自己不得不就此结束分享。
当然,除了一线教学,Joseph Stiglitz最近还出版了一本新书: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Revisited: Anti-Globalization in the Era of Trump(尚无译版),他希望能把见解分享给更多人。
怎样评价哥大之行?
哥大作为全球知名的顶尖高校,参访前我们多多少少都有各自印象,或者从团队校友李开复和包蓓蓓身上,也能感受到一些哥大气质。
然而真正身临其境、与这些大师面对面交流后,才更加由衷感受到美国强大的经济和技术能力背后,归根结底还是科研教育方面的领先。
中国用了40年的时间,在经济和科技方面不断缩小了差距,但在教育方面,或许需要的努力和时间还要更多更长远,这或许要是越来越多年轻人更早开始越洋求学的原因。
目前,哥大校园里有15%的学生来自中国大陆,课间时分,不少华人面孔穿梭在哥大历史悠久的建筑群中间。
时代使然,对于中国的关注,自然不会止于学术界。
在参访《纽约时报》集团的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传媒力量对于中国的关注。
原定的议程是《纽约时报》执行副总编辑Rebecca Blumenstein和COO Meredith Levine的交流分享,但最后并不大的会议室里多了很多慕名而来的编辑记者,其中甚至还包括右腿受伤行动不便的CEO马克·汤普生,以及公司CTO。
所以《纽约时报》集团的参访,变成了一场中国现状介绍,最主要的宣讲嘉宾自然是“导游老李”。开复老师提醒在座者注意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并不能再以过去的眼光看中国。
比如在科技创新领域,过去被谈论最多的是Copy to China——硅谷有什么新技术,中国创业者就照搬不动复制抄走。
但“Facebook-校内网”/“Twitter-饭否”/“Group-美团”这样的时代正在过去,即便是美团点评,中国也创造出了自己的玩法——美国强调轻模式,但中国却在用重资产打造出竞争力。
另外还有AI领域,开复认为Google在AI方面的优势毋庸置疑,但中国的政策红利正推动AI更快发展,而且中国不只有中央政府重视,地方也在加大力度支持。美国可能只有一个硅谷,但中国的北上广深之外,南京、广州、重庆等一大批二三线城市,也看到了新技术革命带来的产业机会。
这样的时代趋势越往前,中美公司未来的全球化分布也就会越明显。
李开复预测,未来全球科技格局,极有可能出现的场景是:美国公司的市场集中在美国和欧洲,中国公司则占领剩余的世界。
如果开复谈论的趋势加快前来,会不会有一些新问题?
过去,我们习惯一切朝美国看,学习了解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甚至对于不少美国事务的认知上,比美国人还清楚。然而现在,中国速度背后,相应的问题也在出现:谁来介绍中国?
《纽约时报》会议室里的美国交流者,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出众的媒体精英,但在开复介绍中国情况时,不少人像是首次听闻这样的介绍,而且对于移动支付等方面的便利,他们可能听过没试过,更别说真正理解基于移动支付实现的创业和创新。
而作为中国的科技媒体人,我在《纽约时报》的参访中忽然生出一种从未有过的想法:一直以来,为了了解最前沿技术和创新,我们搬运着、传播着最新鲜的美国进展,但对于中国更加剧烈而快速的变化,对方似乎还没意识到,这样的信息不对等,是否会造成新的隔阂?
所以,如果中国要在新时代里更加广泛地拥抱全世界,介绍中国或许就不可避免地成为题中之义。
只是谁来介绍?像李开复一样拥有全球广泛影响力的人,目前中国还太少。你需要找到这样一个人:中英双语自由切换,深谙两种文化,在财经科技和大众传播层面都有脸可刷。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当然,并不是美国的各行各业都没意识到中国的速度。比如纽交所。
参访纽交所当天,正逢美国通讯企业Avaya上市,纽交所的华人经理Larry,借机向我们介绍了纽交所上市的全流程。
中国公司自然是纽交所和我们的核心话题。其实2017年,科技领域熟悉的就有拍拍贷、趣店、融360、搜狗等多家中概股公司登陆纽交所,而且纽交所至今最大的IPO案也来自中国:由阿里巴巴创下。
这两年来,中国与纽交所的交集也在不断加强。一方面是纽交所的变革,为了更好适应科技股,纽交所将上市规模标准调整至2亿美元,这样的标准下调让中国公司有了更多选择,“纳斯达克一代”也似乎正在成为过去,比如搜狐在纳斯达克上市,搜狗却选择了纽交所;另一方面是中概股的复兴,拿纽交所的话来说是“有更强壮的中国公司来到了纽交所”。
认知也在发生变化。过去,中国公司赴美上市,往往需要通过“中国的谷歌”、“中国的雅虎”才能获得认知,甚至会顾虑是否能够得到真正的理解和认可。
然而时移境异,一切都在变化,中国不少科技公司缺少对标,甚至开始成为某个新兴领域的开创者,中概股面临全新的挑战。
华尔街的投资人还能看得懂吗?
纽交所坦承,这是他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但对此的担心日渐消解。纽交所用案例举例,去年上市的中国公司四季教育,做的是奥数方面的培训教育,不仅在纽交所上市的过程中获得了全球关注,也收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
他们也不担心因为中国本土资本市场失去吸引力。纽交所高管说,纽交所上市还有一个潜在的“国际化”优势,未来你可以用美国的股票收购美国的公司,这可能会是不少公司国际化的一种途径。
目前,已有65家来自中国大陆的公司在纽交所上市。
纽交所之后,我们纽约的最后一站是蔡国强艺术工作室。蔡国强可能并非人人皆知,但其作品“奥运大脚印”烟火,应该无人不晓。
与“奥运大脚印”一样,艺术家蔡国强的主要通过火药燃烧爆破创造,在他的工作室里,各种主题的作品俯拾皆是。
但令人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策划的费城艺术展出,他把家乡泉州的手工灯笼融入其中,让这场名为“萤火虫”的公共艺术项目独特又深受瞩目。
当然,蔡国强两年来影响很大的还有名为“天梯”的艺术表演,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次在家乡泉州完成的艺术表演。蔡国强在纪录片中动情地说:我走遍了全世界,却没想到回到故乡才完成这幅作品。
当天中午,还有一家名为“Junzi”的餐饮创业项目,团队耶鲁毕业,在纽约主打中国饮食:拍黄瓜、卷饼、炸酱面……口味正宗,标准化生产。Junzi的联合创始人婉婷说,现在增长迅猛,非亚裔顾客占了多数。
不过他们也遇到一些小“麻烦”,比如希望更精准分析线下客户,能够打通线上线下流量。这种“OMO”的诉求其实在中国已经有解决方案,很多AI公司已经拿出了产品,但在美国比较知名的还只有Amazon Go一个,他们这样的初创项目不知何时可以被“赋能”。婉婷对中国AI公司的国际化充满期待。
所以,一个新版本的全球化可能正在发生。创新工场兄弟会成员,年龄上覆盖了60、70、80和90,我们这几代人听到、见到的全球化,核心都是中国如何融入全世界。
然而,当我们现在从中国出发来到硅谷和纽约,发现一切正在前所未有地变化,一切正在变得如此不同。
AI、科技、经济,都只是这种变化中的一个侧面,时代潮水汹涌,我们会去往何方?
— 完 —
加入社群
量子位AI社群13群开始招募啦,欢迎对AI感兴趣的同学,加小助手微信qbitbot5入群;
此外,量子位专业细分群(自动驾驶、CV、NLP、机器学习等)正在招募,面向正在从事相关领域的工程师及研究人员。
进群请加小助手微信号qbitbot5,并务必备注相应群的关键词~通过审核后我们将邀请进群。(专业群审核较严,敬请谅解)
诚挚招聘
量子位正在招募编辑/记者,工作地点在北京中关村。期待有才气、有热情的同学加入我们!相关细节,请在量子位公众号(QbitAI)对话界面,回复“招聘”两个字。
量子位 QbitAI · 头条号签约作者
վ'ᴗ' ի 追踪AI技术和产品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