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他身家25亿,机构预测,一个月内就能过百亿,因为他刚上市的公司股价还有16个连板

2017 年 7 月 15 日 中国企业家杂志 李碧雯

有市场人士认为,华大基因将是继腾讯、顺丰之后深圳又一个巨无霸上市公司。但上市后,华大基因面临的挑战并不少。

/

 | 《中国企业家》记者 李碧雯    编辑 | 马吉英


 “人活得要有意思,不要天天算钱。”在7月14日下午的媒体沟通会上,一贯不按套路出牌的汪建在最后快要结束他的演讲时如是说。汪建是华大基因的董事长。


7月14日,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证券简称为“华大基因”,证券代码为“300676”。这个被称为“基因检测领域的腾讯”的公司,被投资人寄予厚望。自2012年底开启融资以来,华大基因(前身由华大科技与华大医学合并而来)陆续吸引了40家投资机构参与,上市前公司估值达到近200亿。有市场人士认为,华大基因将是继腾讯、顺丰之后深圳又一个巨无霸上市公司,多家机构人士分析称华大基因市值或将达到350亿元。


上市当天,华大基因即出现了43.99%的顶格涨幅,收于19.64元/股,当日市值达到78.6亿元。


华大基因是国内基因检测领域的领头羊,目前覆盖业务包括基础科研、生育健康、复杂疾病、药物研发四个方面,截至2016年,华大基因收入17.11亿元,扣非后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为2.373亿元,同比增长 28.41%,其中生物健康类服务占比超过54%。华大基因在该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贝瑞和康、安诺优达、达安基因等。就在前不久,贝瑞和康抢在华大基因之前成功借壳上市。


对于上市这件事,汪建似乎并没有像其他上市公司的董事长那么紧张,上市的前几天汪建还在西藏忙着做出生缺陷和传染病方面的调研。继深圳后,这是华大基因在此方面又一个新的试点,此前华大在深圳的无创产前检查成本被控制在100美元以下,覆盖率达到50%左右。


在投资人眼中,汪建并不是一个企业家,或者说并不是一个传统的企业家。“一定不要用传统的企业来看华大,也一定不要用传统的眼光来看汪建,在我看来,汪建更像是一个院长。”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罗飞表示。


即使在7月14日上市当天特有的敲钟仪式,汪建仍然不走寻常路。他本人并没有参加这次象征性的敲钟仪式,反而是请来了6位特殊的客人,包括唐氏筛查患者代表、肿瘤患者代表、cord 罕见病发展创始人、瓷娃娃患者代表、地贫患者代表、Can+众创空间创始人为华大基因上市敲钟,为此深交所象征性的铜钟被放得很低。


“请大家不要以过往世俗的看待一些上市公司的眼光看我们。我们是做生物信息科技的,大家想要的是资本市场的一股清流,想看见的是一只大白马,想看华大业绩支撑,无论什么时候投过去你在长时间看都有一个可喜的回报,那才是我们想要的。”面对几十家媒体,华大基因CEO尹烨大声地强调。


但是,华大基因上市之后面临的挑战并不少。对于打着研究院烙印的华大基因来说,如何更好的进行上市公司管理,如何应对二级市场投资人的要求,如何留住人才,如何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都将是华大基因上市后需要面临的挑战。

 

收购CG


在上市发布会上,汪建饶有兴趣地讲起了红烧肉的故事。华大集团(以下简称“华大”)2007年从北京搬到深圳,那时的华大更像是一家科研机构。华大最开始成立源于1999年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因为在2003年SARS期间作出的贡献,被纳入中科院,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是华大的前身。当时汪建、杨焕明等人希望能够采购基因检测设备,用于全基因组检测,但是在当时的中科院内部,这点很难实现,于是汪建带着一群人南下深圳,在盐田的一个废弃鞋厂,华大基因开启了它的基因检测事业。


”我们在科研和产业方面双超预期,为此当时的深圳市市长许勤还亲自为我们下厨做了一锅美味的红烧肉。”汪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道。


在来深圳的最早几年,华大基因在国际期刊《nature》《science》等上发表了近200篇学术文章,同时,华大基因购进了125台illumina第二代高通量基因检测仪,并在自身科研的基础上,为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提供科研技术检测服务,也由此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基因测序服务提供商。更为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华大基因在深圳几家妇产医院开始无创产前试点,这项业务也成为了华大基因目前最为主要的收入来源。


据尹烨介绍,目前国内每年新生儿有将近1600万人,二胎政策放开后新生儿人数将达到1900万-2000万,目前虽然无创产前在国内整体市场渗透率小于20%,但是市场规模已经超过20亿,未来可能有更大的增长空间。


华大基因也由此开始了其产业化进程。不过在罗飞看来,华大集团真正可以称之为一个企业,是从其2013年收购美国基因测序仪公司Complete  Genomics(简称“CG”)开始的。


当时国内并没有公司掌握基因测序仪生产的核心技术,这对于当时仍处于基因检测中游的华大来说,意味着未来发展会受到一定阻碍。


“在收购CG之前,华大仍然是一个研究院,研究院是有课题收入,策略是科技服务收入。而收购CG后,研究院实现了转型,一个是解决了资金的问题,另外也解决了经营的体制问题。”罗飞认为这是华大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


此前虽然深圳本地的投资机构对于华大基因早有觊觎,但是华大一直没有将融资方面的需求。


而此次收购CG需要1.176亿美元,为了有足够的资金收购,华大集团旗下子公司华大科技首次向投资机构打开大门。


资本盛宴


2012年年底,华大科技开始跟投资人接触,数十家投资机构闻风而动,不想错过这个代表未来千亿市场的产业。


红杉资本、成都光控、盛桥资本、上海国和、开物投资、软银投资、深创投、景林投资等机构纷纷入局,成为了华大科技的首轮投资人,投资额13.98亿元。


据一名此前接触过华大科技的投资人表示,当时华大科技向投资人提出了双向对赌的协议,同时不允许投资机构有太多详细的调研。


但即便如此,也阻挡不了投资机构的热情。一些投资机构为了争取份额,建立与华大的关系,几乎每周往华大总部跑一次。另外一些投资机构,在华大科技以及之后华大医学的融资中,几乎每一次融资都积极增持,试图拿到更多份额。


不过据当时参与的一位投资人回忆,当时更多的投资机构更看好的是华大医学,相比科技服务,无创产前这块业务更具有想象空间,因此许多投资机构希望借由投资华大科技的机会获得之后投资华大医学的优先认购权。


2014年5月,华大医学融资时投资机构间的竞争比华大科技更为激烈,估值也是高的惊人。


当时一些投资机构收到了华大医学的募资说明书,在估值一栏中写着100亿,这个价格对于一般投资机构来说都不便宜。


一家知名投资机构的投资合伙人当时也专门从北京飞到华大的深圳总部,不过因为这样的高估值望而却步,最后该合伙人转而投资了另一家估值较低的基因检测公司。


2014年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与卫计委下发通知,叫停基因检测产品在临床中的应用,让正在进行融资的华大医学也面临了一定的危机。对于这样的黑天鹅事件,罗飞回忆称,当时松禾资本正在考虑是否要投资华大医学,政策的叫停让投资充满了不确定性。“在华大医学这个项目做决策前,我们一方面是看政策,另一方面也更多地去了解了这方面技术,了解最初无创产前最早的理论基础。”在考虑了几重因素之后,罗飞及其团队认为叫停只是出于对临床检测需要核准的要求,是暂时的,在几经商议之后,团队合伙人达成一致意见,仍然决定投资华大医学。这也是松禾资本到目前为止投过的估值最贵的项目之一。


2014年年底,受制于CG的竞争对手illumina对于检验试剂涨价等方面的影响,华大科技净利润在当年出现下滑,从9867.2万元下降至6485.2万元,同比下降 34.2%。原本华大科技在香港上市、华大医学在A股上市的两地上市计划不得不调整为将华大科技与华大医学整合为一个主体,并在A股上市。


具体的整合方案是:首先让华大控股、华大三生园分别将其持有的华大科技的股份评估作价对华大医学进行增资,认缴华大医学18.5268%的股份,华大科技与华大医学的估值比为1:3.11,2015年6月份,原华大科技的部分股东红土生物、荣之联、中小基因企业投资、天津高林等15家公司以换股的方式持有华大医学7.27%的股份。


在合并之后,华大基因又陆续引入了和玉高林、中国人寿、丰悦泰和等投资者,其中和玉高林以20亿元投资了华大科技与华大医学合并后的主体,估值作价191亿元,持有华大基因10.94%的股份,也成为了华大基因除管理层之外最大的机构股东。


不过并不是所有机构都认同这次合并。此前在首轮参与华大医学投资的上海景林投资在两家公司合并之时就将其持有的0.37%的华大医学股份转让给南海成长、华弘资本,从而退出了对华大的投资。


2015年12月华大基因申报上市,在经过了上市暂停、被证监会反馈意见59问之后,华大基因终于走到了上市这一步。


截至上市当日收盘,和玉高林持有的股份账面价值为7.04亿元,中国人寿持有华大基因股份账面价值1.76亿元,两者账面浮亏64.8%,若华大基因在此之后有超过11个涨停板,两家投资机构将收回成本,并获得一定的投资收益。

 

华大基因的挑战


很多接触过汪建的人认为他身上有股“匪气”,像极了金庸小说中的黄老邪,聪明有趣,喜欢出奇招。


曾经和汪建有过接触的投资人表示,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汪建的朴素。“你很难想象作为华大基因的董事长,他和其他员工一样坐卡座。他对物质生活并不在乎,他更在乎的是基因测序在科研方面的贡献。”


如果按照上市当天的收盘价计算,汪建持有的华大基因32.51%的股份,身家达到近25.55亿元。然而汪建似乎对此并不太在乎。在汪建的字典中,将出生缺陷控制住,让过去难以治疗的疾病统统存进历史档案中,或许比市值增长更让他感到兴奋和有趣。


“华大是将文化做到最前面的组织,天生有一种用基因为老百姓做点事情的追求,这是我们最底层的东西。”尹烨说。他在华大已经工作了近16年。


然而,当华大基因成为一家公众公司之后,市场上的投资者将以更为全面、严格的要求看待这家公司的发展,华大基因的管理层在心存远方的同时,是否真的已经做好管理一家公众公司的准备?尹烨对《中国企业家》表示,华大基因要走自己适合的道路。“上个世纪的伟大公司只要产品好就可以了,所以才有了杰克•韦尔奇,而到了互联网时代,大家也不再提及高效人士七个习惯。而对于生命经济来说,我们会走自己适合的道路。我们的核心点是让华大基因的所有产品可接触,可提供。能做到这两件事,我认为其他努力都是值得的。”


值得一提的是,上市之前,华大基因引入了曾任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的张凌担任COO,东方花旗证券副总裁陈轶青担任华大基因CFO,这些外部血液或将为华大基因的规范化运作带来更多改变。


接下来,华大基因面临的挑战除了继续扩大无创产前、新生儿代谢等基因检测方面的渗透率,在肿瘤基因检测领域上取得突破之外,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命题是,如何让华大基因更加适应资本市场。


在媒体沟通会快结束时,当被问及上市后对于资本的态度是否会有所转变时,尹烨的回复简短有力,“你会看得见。” 


登录查看更多
1

相关内容

北京贝瑞和康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贝瑞和康)成立于2010年5月,是致力于应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为临床医学疾病筛查和诊断提供“无创式”整体解决方案的前沿生物创新型科技公司,是我国无创疾病筛查和诊断的先驱者和领先者。贝瑞和康的研发团队由曾参与高通量测序仪的早期设计和研发的周代星博士带队,由高通量测序领域和临床基因检测领域内顶尖的实验、研发、生物信息分析专家组成,并与领域内全球知名的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贝瑞和康已成为全球领先的高通量测序前沿及应用研究中心,拥有丰富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实战经验。公司先后于2011年9月获得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认证,2012年12月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
商业数据分析,39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162+阅读 · 2020年6月2日
专知会员服务
28+阅读 · 2020年3月6日
【德勤】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白皮书,68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304+阅读 · 2019年12月23日
2019中国硬科技发展白皮书 193页
专知会员服务
83+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华为和其“公关危机”下的5G发布会
1号机器人网
7+阅读 · 2019年1月27日
为什么AI公司都在一边融资,一边投资?
腾讯创业
6+阅读 · 2018年9月25日
已删除
雪球
6+阅读 · 2018年8月19日
IDG资本杨飞:从价值投资谈2017中国现象
IDG资本
4+阅读 · 2017年12月22日
中国平安股价持续大涨背后
凤凰财经
5+阅读 · 2017年9月13日
Arxiv
6+阅读 · 2019年8月22日
Mesh R-CNN
Arxiv
4+阅读 · 2019年6月6日
Single-frame Regularization for Temporally Stable CNNs
Implicit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Arxiv
7+阅读 · 2018年9月24日
Recurrent Fusion Network for Image Captioning
Arxiv
3+阅读 · 2018年7月31日
Arxiv
6+阅读 · 2018年6月18日
Arxiv
3+阅读 · 2018年6月18日
VIP会员
相关资讯
华为和其“公关危机”下的5G发布会
1号机器人网
7+阅读 · 2019年1月27日
为什么AI公司都在一边融资,一边投资?
腾讯创业
6+阅读 · 2018年9月25日
已删除
雪球
6+阅读 · 2018年8月19日
IDG资本杨飞:从价值投资谈2017中国现象
IDG资本
4+阅读 · 2017年12月22日
中国平安股价持续大涨背后
凤凰财经
5+阅读 · 2017年9月13日
相关论文
Arxiv
6+阅读 · 2019年8月22日
Mesh R-CNN
Arxiv
4+阅读 · 2019年6月6日
Single-frame Regularization for Temporally Stable CNNs
Implicit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Arxiv
7+阅读 · 2018年9月24日
Recurrent Fusion Network for Image Captioning
Arxiv
3+阅读 · 2018年7月31日
Arxiv
6+阅读 · 2018年6月18日
Arxiv
3+阅读 · 2018年6月18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