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去工作考研的“大龄”职场人,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吗?
当初选择大龄读研的时候,李沛东的目标是更好的工作机会和城市。但是现在,她的要求并不高。
“只不过是钱多钱少的事,” 她说。“大不了,家门口基础的文职工作肯定能找到。”
考研前,李沛东是一位在体制内工作的二胎宝妈。她在内蒙古一家基层人民法院当了好几年公务员,职位是助理法官。由于严格的遴选制度和激烈的竞争,她始终没有机会当上法官、敲一次审判锤。她的老公在天津做旅行代理生意,一家人分隔两地。考研到天津,提升下学历,再回归就业市场,“应该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但是,在临近毕业时,她才发现形势远不如想象中友好:去公司只能做基础岗位,自主创业风险巨大。考回公务员则似乎更加困难——研究生毕业考公只有35岁这一次机会。20多岁的同学们早早制定了考公计划,拿着厚厚的复习资料啃起来,年轻人的劲头给她很大的冲击,“比不过。”
这个迟来的研究生学历,虽然有些软性价值——提高自我认可度、给孩子们做个榜样、学到了知识——但在就业市场上的助力十分有限。
考研热已持续数年,且仍不断在攀升。公开数据显示,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在过去12年间涨了两倍,从2011年的151.2万人暴涨到2022年457万人。其中就有一群像李沛东一样的人。这些未在本科毕业后直接继续读研,而是在社会打拼后重返校园的人群,在网络上被称为“大龄研究生”。
今年以来,关于大龄读研人群的讨论在网络热度不减。一则“45岁阿姨考上重庆大学研究生”的豆瓣帖子更是引发热议。
年龄是大龄研究生们要面对的一道门槛。年龄限制在招聘端很容易得到验证。资深HR陈玉琴坦言,35岁是招聘者眼中的分水岭:基础岗位、一线岗位、不吃经验的岗位、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体力的岗位,都不会考虑35岁以上者;只有管理岗位和高精尖岗位会考虑35岁以上的候选人。35岁分水岭的起因,来源于考公限制——许多公务员岗位的报考要求是35岁以内。近年来,这一要求外溢至几乎所有行业。
有多年工作经验,但依然只是基础岗位,没有晋升到管理层,又过了35岁,“那职业生涯大概率就到头了。”杭州一家安防行业公司的HRBP(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林知新认为。
此外,还有许多藏在水面下的障碍和心酸等着他们。考研的辛苦、读研两三年的机会成本,很难换来毕业后真正应届硕士毕业生的待遇。
王雨娟
■ 微信:Aggie-Wang-1874
■ 是个狠人
王莘莘
■ 微信:Nikko0021
■ 躺平人手握逆袭剧本
李莹
■ 微信:VLLY77877
■ 不考公务员的山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