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详细内容 请关注目录
台湾质谱学会组织几位学者撰写了《质谱分析技术原理与应用》一书,我有幸先睹为快,读后颇有收获。这既是一本很好的质谱入门教科书,又是一本系统的专业著作。阵容强大的作者队伍均来自科研第一线,而且是在质谱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知名学者。该书内容几乎涵盖了当今质谱发展的各个方面,既阐述了质谱技术的原理,又详细介绍了各种质谱仪器的构造,还专门讨论了质谱在诸多领域的应用。无论对于新入科研之门的学生和实验人员,还是在质谱领域工作多年的研究人员,此书都会是很有价值的参考书,因此,很高兴看到此书简体中文版出版,以惠及更多读者。
质谱技术是20 世纪发展起来的最重要的分析技术之一,其原理可以追溯到1906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Joseph John Thomson 的工作,他发现了电荷在气体中的运动现象,并于 1910 年获得了第一张质谱图。
其后,1922 年 Francis William Aston 因采用质谱技术发现了同位素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89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两位发明离子阱质谱技术的科学家,Wolfgang Paul 和 Hans Georg Dehmelt。2002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则是颁给了发明电喷雾电离技术的 John Bennet Fenn 和发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技术的田中耕一。
此外,Ernest Orlando Lawrence 因为发明回旋加速器而获得了 1939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人们利用测量离子的回旋共振频率发明了世界上最高分辨率的 FT-ICR 质谱。还有,从 191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成果“热辐射规律”、1943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成果“分子束”到 1986 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成果“交叉分子束”,以及 1996 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成果“发现碳 60”,均与质谱密切相关。今天,质谱既可用于分析无机元素, 包括同位素,又可用于分析有机小分子,还可用于分析生物大分子,在生命科学、 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药物研发和精准药疗、食品安全和石油化工等领域发挥着巨大而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质谱的分析能力越来越强大,在方方面面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和使用质谱的人,也就自然能发现这本著作的价值。
近年来,质谱研究发展极快,从业人员越来越多,有关质谱的著作也出版了不少,但是,我仍然认为读者能够从本书对质谱的系统介绍中获益,这也是我极力推荐出版简体中文版的原因。参加简体中文版校订的人员有: 刘虎威(目录、第 1 章和附录)、白玉(第 2,3 章和英汉名词对照索引)、聂宗秀(第4~7章)、陈焕文(第8,12,13章)、辛培勇(第9~11章)。在本书出版之际,我真诚地感谢这几位青年学者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台湾质谱学会同仁的信任,特别是负责联络和进一步编辑工作的陈颂方博士、廖宝琦博士和李茂荣教授,没有他们的鼓励和帮助,简体中文版很难这么快出版。
由于校订者水平有限,加之有些专业术语在大陆和台湾有一些差异,简体中文版难免有不足甚至谬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希望本书的出版也能促进海峡两岸质谱学者的交流,共同推动质谱技术的发展。
是为序。
——刘虎威
2018年3月4日于北京·燕园
更多详细内容 请关注目录
本文摘编自台湾质谱学会编著《质谱分析技术原理与应用》简体中文版序。
质谱分析技术原理与应用
台湾质谱学会 编著
责任编辑:刘冉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9.01
ISBN 9787030592040
长按二维码 购买本书
《质谱分析技术原理与应用》是台湾质谱学会集结众学者之力,编撰的一本质谱分析技术的入门教科书。全书包括质谱分析技术基本原理和质谱分析技术应用两部分。第1章对质谱仪进行概述;第2~8章为第一部分,从离子化方法,质量分析器,串联质谱分析,质谱与分离技术的结合,真空、检测与仪器控制系统,质谱数据解析,定量分析等方面阐明质谱分析技术基本原理;第9~13章为第二部分,讨论质谱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分析、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环境与地球科学、药物与毒物分析以及医学上的应用。
相关阅读:
(本期编辑:安 静)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