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商业周刊App付费文章,禁止转载。
商业航天领域的成熟让风险资本对这一领域的兴趣增加
“一个广阔的太空新时代正在展开”
如何判断阿里或腾讯公司未来三个月的股价走势?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将为投资人们提供新的判断依据:用卫星遥感相机结合图像识别技术,统计这些公司门口的车辆变化情况,预测合作伙伴数量增减,从而预测其股价变化。
中国越来越多的公司致力于航天领域创业,并期待成为中国的“SpaceX”,其中也包括关注这一领域的风险资本。一名航天领域专业人士曾在2017年受邀与航天科技集团员工进行交流,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台下坐的都是技术人员,不过他们问的问题都是关于创业的。因看到商业航天产业存在着巨大的创业和投资机会,国内首家专注商业航天产业的投资机构创想天使目前在商业航天全产业链进行了整体布局,创始合伙人牛旼在2015年接触到民营航天创业公司后,成为了专注于这个领域筛选创业公司的投资人。他经历了两年的孤独时刻:“2015年是中国商业航天元年,长光卫星、蓝箭空间等为代表的一批民营航天公司成立。因为技术和质量管理不成熟,一些商业卫星发射失败,同时并没有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导致社会资本持谨慎观望态度,因此国内商业航天产业在2016年进入了短暂低谷期。”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
发展条件较好
现在,中国民营航天正从低谷中爬起。蓝箭空间CEO张昌武告诉《商业周刊/中文版》,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航天有较高的技术门槛,不会像消费品和互联网行业一样白热化,不过2018年会是行业爆发的一年,预计将有更多的参与者进入。蓝箭公司是北京一家服务于国际发射服务市场的民营商用运载火箭提供商,预计将于2018年使用运载火箭发射卫星群。“中国有六十多年航天工业技术积累,随着国际航天市场的发展,中国也在实施军民融合战略,并对商业航天领域有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如果说2015年是中国商业航天的元年,那么2018年应该是中国商业航天的爆发年。”牛旼说。他认为2018年商业资本将涌入航天领域,催生大批商业初创航天公司。
创想天使合伙人 牛旼
成本的下降,使得商业航天的想象空间增大。商业航天的核心之一在于卫星,包括卫星制造、发射、运营、应用等领域,具有产业链条长、服务领域广等特点。过去,成本是制约商业航天发展的主要原因。受技术、管理、效率以及制度多种因素制约,传统航天成本居高不下。中金公司2017年10月发布的报告《商业航天:千亿美元之蓝海,经济增长新动力》显示,据NASA估算,阿波罗登月项目的成本逾1500亿美元;美国航天飞机累计发射135次,成本约1137亿美元,平均每次发射费用8.5亿美元。2013年之后,SpaceX以0.56亿/次至0.62亿美元/次的发射价格进入商业发射市场,全球主要火箭型号的商业发射价格逐年下降。
在需求端,全球卫星遥感数据等需求也在提升。根据数据机构Euroconsult统计,2015年全球商业遥感数据市场规模为17亿美元、遥感数据附加值服务市场规模为320亿美元;不含东南亚、大洋洲的亚太地区2025年将增长至4.09亿元人民币,未来1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8%。根据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对卫星产业各细分领域未来十年的需求预测,2017年至2026年全球商业发射次数平均41.2次/年,火箭搭载商业航天载荷平均261.9个/年。
在中金公司分析师王宇飞看来,中国商业航天供需两端均有较好发展条件。“在供给端,中国航天发射、卫星制造服务行业发展顺应全球航天产业大势。微纳卫星发展迅猛,民营企业迎来进入航天领域的契机。在需求端,通信产业对卫星通信带宽的需求、大数据产业对卫星遥感数据的需求、第三世界国家的卫星发射需求,有望共同撬动中国商业航天蓝海市场。”
卫星的小型化和量产化趋势正在对航天工业造成颠覆,进一步催化了航天工业的产业变化。传统的卫星研发以“高轨大卫星”为主,轨道距离在36000公里左右,卫星上天对重量、功耗的要求大,研发周期长达5-7年,成本超过10亿元。民营航天公司主攻的则是“低轨小卫星”,成本和制造周期得以大幅下降。根据北京未来宇航空间技术研究院发布的《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展望》,目前卫星制造技术门槛不断降低,而功能不逊于大卫星的微小卫星的成本更下降到只有几十万元。翎客航天CTO楚龙飞表示,火箭和卫星制造将是航天工业中最先爆发的领域,未来1年至3年内更多的卫星将被送上天空。
民营商业航天崛起
蓝箭、零一等民营航天公司均有在2018年进行火箭发射的计划,如果发射成功,将有望成为中国民营航天行业的引爆点。翎客航天的目标则是在2019年完成百公里级飞行及软着陆回收试验。“如果试飞成功,翎客航天有望成为中国首家掌握进入太空并返回地面、拥有自主研发可回收火箭核心技术的民营航天公司。”楚龙飞表示。
我国首家“民营火箭”制造研发企业零壹空间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OS-X系列火箭发动机已于2017年12月22日成功完成整机试车
政策曾被认为是影响中国民营公司开展航天领域探索的最大瓶颈,不过这一限制正在被解除。“以SpaceX、OneWeb为代表的美国商业航天公司的高速发展,为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树立了榜样;也恰恰正因为对方在美国,而且是民营企业,中国也必将有对标的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发展壮大。”牛旼这样表示。《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提出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航天科研生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信息产品服务、卫星运营等航天活动,大力发展商业航天。
与此同时,中国的民营航天公司也必须学会在航天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两大“国家队”的夹缝下求生存。长期以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为中国运载火箭的唯一生产商。随着商业航天的兴起,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依靠自身导弹工业基础迅速切入了小型运载火箭研制序列,民营航天企业也开始成立并开展了小型运载火箭研制。王宇飞判断,未来中国也将复制美国的道路,全产业链将现央企民企共存。“政策扶持上一些细化规则并没有落地,民营航天公司和央企仍存在竞争关系。”一名要求匿名的行业人士这样表示。牛旼则认为,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将发挥其机制灵活、勇于创新等优势迅速崛起,从而成为中国航天的一支重要力量。
由于2015年之前中国缺乏民营航天公司,大量人才集聚在航天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现在,越来越多的体制内成员进入了航天创业领域。从北航飞行器设计专业博士毕业之后,楚龙飞加入了航天系统。2014年,楚龙飞离职加入了创业公司翎客航天担任联合创始人。他所看到的机会包括国内的政策正在变得开放、上下游出现了完整的商业产业链。加入翎客航天之后,他帮助公司引进了更多体制内人才,目前翎客航天吸引了十多名来自航天集团的资深技术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加入。
行业的成熟让风险资本对这一领域的兴趣增加,目前经纬等风投机构和腾讯、阿里等公司也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布局。根据公开信息,经纬、赛富、北极光等机构在2017年4月投资了微小卫星太空实验服务商天仪研究院,明势资本投资了千乘探索等公司。在海外,2015年,腾讯领投太空科技初创公司Satellogic A轮融资,2017年,腾讯又参与了B轮融资。这是一家利用最新的纳米卫星技术获取高分辨率、实时的卫星图像,从而实现全球监测并量化数据的公司。
随着越来越多的纳米卫星被大学、科技公司、政府机构和私人发送到太空,他们将以极低的成本提供全面的地球“覆盖”
从小有着宇航梦的的牛旼,正在筹划未来去太空旅游。“一个广阔的太空新时代正在展开。不能把航天工业当作纯粹的技术,它的背后是一个无限的、未知的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它如同太空+,可以有无数种可能,无限想象。”他这样表示。
撰文:李好
编辑:冯艳彬、周灵鸽、齐宇琨
◆ ◆ ◆ ◆ ◆
点击你感兴趣的关键词
立即获得关于TA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