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NLP这七年

2022 年 3 月 19 日 PaperWeekly


©作者 | 潘浩杰

单位 | 快手MMU

研究方向 | 自然语言处理



前几日与友人在北京一个盲人捏脚店讨论其关于 AR 创业的想法和一些尝试。到临别回家路上,聊起我是否有创业的想法,有没有自己特别想做的事情,还聊起 16 年在浙大本科时期做的一个为视觉障碍人群的深度视觉问答系统,说当时他曾以这个项目为标杆,认为我们自始至终就这一个项目反复参加各种创业创新比赛,拿过不少奖,在当时已经算是很成功了。

此时我不禁汗颜,因为当时 VQA 技术还处于刚新萌芽,深度学习处于蓬勃发展的初期,拿着现在看起来非常“low”的技术到处“招摇撞骗”的我并不觉得有太多可夸傲的东西。

但在十字口的岔道分离后的那个晚上,我失眠了。这几年的经历和想法如潮水一般涌来,让我不禁想起做这个项目前的一些懵懂的想法,以及我脑中幻想的拼图。突然回首,发现这些年来这个拼图尽管越来越模糊,但等擦干净看时却已经一块一块拼接起来了,这无疑是最让人振奋的事情。



幻想萌芽


标题中写到“七年”,因为我是 15 年正式接触到机器学习,开始入门 AI 与 NLP 的。但早在 2012 年,我在看一部名叫《樱花庄的宠物女孩》的新番时,我就对当时一名角色赤坂龙之介独立开发的“小女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是龙之介独立开发的一个拟人型助手,能够帮他处理一些联络事宜。当然真正吸引我的并不是这种类似“转发邮件”的功能,而是它的一些拟人型动作、对话甚至对龙之介的喜欢和对其它异性的敌意。

▲《樱花庄的宠物女孩》赤坂龙之介登场

当时我不禁在想,是否有朝一日,每个人是否也能有属于自己的二次元“伙伴”,能够感知到人类的情感,能够自由地进行对话。我相信,时至今日,这也是很多同学进入人工智能,学习自然语言处理(NLP)的梦想吧。

所以我在高考结束之后,在家人的支持下,选择入学浙江大学的工科(信息)大类。



幻想冲击


要说因为一部动漫的幻想小火苗,就决定了我未来主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话,也是有些过于罗曼蒂克。当时浙大计科还处于将兴未兴的状态,选专业的均绩几乎与前几年一直位居第一的自动化(控制)相近,由于我极度讨厌学化学课,才是“误”入了计算机专业。

在 2015 年我看了 《Her》 这部电影,直接催发了我当时就想研究人工智能相关理论和应用的想法。影响到后续的何志均班申请和选导、研究生方向的选择、实习和未来工作的选择。《Her》讲述的是 AI 系统 OS1 化身的虚拟助手 Samantha(漫威寡姐配音)与男主 Theodore(也是 DC 小丑饰演者)的爱情故事。电影里 Samantha 美妙的声线、拥有独立思考和情感表达能力以及不断进化的智能给了我不少的思想冲击,同时我也对如此智能的人机交互产生了极强的向往。

▲《Her》电影中男主在安装OS1

至今我还沉迷于这样的幻想中,幻想有一天机器能跟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其间,我翻阅了大量人工智能的资料,了解了机器学习,学习 Python,在何志均班面试过程中一再强调自己的研究志向和想法,联系到了今后对我影响非常大的 蔡登 老师。



模式识别 


2015 年,和当时大多数人一样,我通过 Andrew Ng 老师的 Coursera 课程入门机器学习,同时进入蔡登老师的实验室(浙大 CAD & CG 机器学习组)进行实际项目的探索,当时蔡老师想让我去接触一下当时实验室的一个重要项目“车牌自动识别”,但被我婉拒了,因为当时刚被《Her》激发的我对这种“图片识别”并不是非常感兴趣,一意想做 NLP 方向,由于实验室 NLP 相关的项目并不多,他便让我旁听了社交网络与数据挖掘小组的组会。

在这个组会中,认识了不少优秀的学长,这些学长们后来有的出去深造(CMU、UIUC 等)、有的加入了如苹果阿里等行业领先的公司、有的甚至创业并拿到了浙江省万人计划。在他们的帮助下,我逐渐入门了数据挖掘与 NLP,并做了一个评论情感分析(Sentiment Analysis)项目。

当时对 AI 与机器学习认知并不深的我,做这个项目前那个晚上几乎就兴奋地失眠了,失眠的原因是在构想自己创造的“人工智能体”,当时我想,要想然机器能够正常与人交流,其流程中需要很多模块,情感分析来判断你是高兴还是不高兴自然是非常重要的,我甚至在脑海里画了一个“人工智能体”大脑的流程草图,恨不得赶紧下床去 coding。

在学习了 NLP 相关基础后,我便拿着从 Kaggle 上下载的数据,看着各种教程,训练模型,预测结果,期间我也接触到了当时大热的 Word2Vec,并自己训练了一批词向量。这个项目花费了我一定的时间,我最后做完各种实验,在自学了 Latex 之后拿着一篇论文依样画葫芦般地写了一份研究报告,交付给了蔡老师,他也还是比较满意并同意了我申请他做本科生导师。

虽然看起来很是圆满,但是有几点是令我失望的:一是我发现我的模型完全就是实验性质,如果我输入一句自己撰写的话,输出多半是错误的,二是如果我想使用我的母语中文,模型是不可能预测出来的,这与我心目中的“情感分析”机器相差甚远。当时稚嫩的想法其实也多少映射着现在自己的忧虑,即靠纯数据驱动的学习方式得到的模型或者系统真的能够理解我们的话吗?现在的方法是不是太依赖于数据了?这种模式识别的方法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 VQA国创立项时展示的小demo

16 年的寒假,我因一些机缘巧合与沛神和洋腿认识,一起做了导语中所说的 VQA 项目。现在想来,能遇到这么给力的两位队友实在是大学时代的一件幸事。沛神拥有极其可怕的综合素质,修的学分是我的 1~2 倍却能一直稳居计院第一,学习、社团、科研、比赛一个不拉,在 CMU LTI 毕业后,目前在 Google Cloud 做机器翻译;洋腿比我更早(大一)就进入了 AI 领域,研究兴趣是计算机视觉,在 14、15 年那种深度学习框架特别难用的时代,自己手撸了 CNN 网络,目前在我的强力推荐下去了蔡登老师实验室读 PHD。在本科的后来几年中,我们几乎是合作最紧密和通顺的“黄金铁三角”。

VQA 的想法是我在与沛神讨论一个校级科研项目的时候找到的一个 idea,然后恰好当时训练过 Word Embedding,找到了做 CV 的洋腿,没过一个月就把 Demo 做出来了,并斩获国创、挑战杯等各种项目的立项,最终在很多创业创新比赛和项目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做了不少 demo 也申请了专利。

VQA 项目确实也是我想实现的 AI 蓝图中的很小的拼块,因为《Her》中的 Samantha 也需要有一个摄像头作为她的眼睛来与 Theodore 进行交流,只是凭借当时的技术,我们只能勉强基于一些 Pattern Recognition 方式去实现所谓的“智能”,这也同样是当时令我失望的一个点,因为我发现当时很多所谓的人工智能,都只是简单的模式识别罢了。



文本生成


回顾我本科的最后一年半,因为抽出了大量时间可以做一些想做的事情,我真正(从某种程度)上踏入了智能对话与人机交互的大门,17 年下旬到 18 年上旬,从网易游戏伏羲实验室到阿里达摩院的实习经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学术,从满怀憧憬到失望到回归平静,“文本生成”这个方向贯穿了这一整年。

当时的伏羲实验室还是非常小的团队,NLP 的成员只有三个人,当时我们探索过很多文本生成方向,包括简历筛选理由生成、智能台本生成、智能 NPC 等落地当时都无疾而终,在实习期间,也不止一次感到迷茫。

另一方面,被自己的一种“急切想要一篇论文”的思绪所主导,最终开始踏入对话生成的一些研究工作,当时在伏羲与赵洲老师的合作中,做了两件事情,分别是 对话摘要(Dialogue Summarization) 和 对话应答生成(Dialogue Response Generation),前者是我的第一篇顶会论文(WWW'19, [1] )的 topic,实现了我科研上从零到一的突破,后者是我浙大的学士论文。

大四的下学期,我在蔡老师的推荐下去了达摩院 NLP 组(司罗老师组),研究天猫多评论摘要(Multi-review Summarization)的课题,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工业界巨大规模的数据,提纯并使用文本生成的技术去为用户创造价值(提升用户阅读评论的效率),最终兜兜转转发表在了 SIGIR Industry Track 中 [2]

我还记得,当我实现第一个 Seq2seq 模型,第一次看 Memory Network 论文时的那种欣喜感,并认为在大量对话数据下,用 Memory 的手段解决对话的长期依赖问题,再基于对话生成功能,就真的能初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智能体”,能够流畅地与人进行对话。

然而随着我对文本生成任务越来越熟悉,发现与我所想的还是相距甚远,当时流行用 Memory 或者 Attention 的手段将前文信息总结到一个向量中,再加入到 Seq2seq 模型进行生成的任务,这种隐式的记忆并不能很好地捕获用户输入的真实意图以及与前文的关系,同时基于 Beam Search 的概率生成在当时往往在流畅度上做的并没有特别好,也经常会生成一些前言不搭后语的话,缺乏逻辑的严谨性。此外,文本生成模型通常在一些高度对齐的任务(如机器翻译、ASR 等)能表现出强大的优势,在需要多样性的对话过程中,却经常产生千篇一律的回答。

这也是我研究生包括后续工作以后企图通过知识的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的一部分初衷。



世界知识


我与我的导师 Yangqiu Song  教授是通过邮件认识的,当时他刚从 WVU 到 HKUST CSE 担任助理教授,我在网络上看到他的主页,试图通过邮件申请过去做暑期的 RA,不曾想他爽快地答应了,甚至通过系里给了我 $10,000 HKD 每月工资作为在香港的生活费。

当时做的是 NIST 发布的一个 LoReHLT  评测,主要研究自动将一个在一些罕见语言(如提格里尼亚语, 奥罗莫语,维吾尔语等)地区灾难新闻中抽取情景帧句子,并判断是否这个新闻里是否有一些"issue"和"need"。在这样的任务下,我第一次意识到了堆数据训练深度模型不是万能的,还需要一些语言学,如 Morphology,以及迁移学习如 Domain Adaptation 的重要性。

后续我与 Yangqiu 沟通后,决定去 HKUST 读硕士并从事关于世界知识(World Knowledge)和常识(Common-sense)的一些研究工作,去香港之前,我对导师与 Dan Roth在arxiv 发表的《Machine learning with world knowledge: The position and survey》 [3] 进行了翻译工作,并对引入外部知识或者远程监督(Distant-Supervision)知识来辅助模型学习有了一些想法。

▲ ASER 1.0 

在 18 年下旬加入 HKUST KnowComp 小组后,因为我之前有一些对话相关工作,师兄 Hongming  向我和同届的 Xin  提出合作 ASER 的想法。ASER(Activities, States, Events, and their Relations) 是 Yangqiu 在华为诺亚方舟时候就很想做的一个事情,前身为 ActivityNet。

这一个大规模的事件知识图谱,与当时市面上的一些知识图谱不一样的是,每个节点是一个事件(Eventuality),而不是实体,我们希望通过大规模的数据挖掘出每个事件元之间的关系,目前已经有 4.38 亿的 Eventuality 和 6.48 亿的边。

ASER 是 HKUST KnowComp 也是 Yangqiu 的一个 Lifelong 的工作,我很有幸能够成为初始成员之一,并与实验室两位优秀的人成为了战友。在 ASER 的第一篇论文中稿 WWW' 20  [4]  之后,我们仍然在不懈地在 ASER 这个初版雏形体系下不断地有一些新的思考,在 19~21年我们提出了 ASER2.0 ,我对 ASER 做出了一版简易的概念化模块,并搭建了 Demo。

▲ ASER 2.0 with Conceptualization

通过 ASER 这个项目,让我惊喜地发现常识知识是如此有魅力,并且我认为背景知识绝对是我拼图中的一部分,Samantha 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智能其中一点也是因为不断地学习人类沉淀了千百年的背景知识,才知道这个世界上什么是男人和女人、为什么天黑了要睡觉。

除却 ASER 这个令人回味无穷的项目以外,还有我的硕士毕业论文也是让我和 Yangqiu 非常激动和废寝忘食的一个 Topic,其源头是我 AAAI’19 被拒的一篇基于 Caption 和 VisualDialogue 的一篇 Dialogue Summarization 论文
[5] ,我们惊喜地发现,通过图片建立起对话和描述间的关系,竟然可以把一些人类语言学的更深层次知识给挖掘起来,因此我们花了很长的时间去研究语用学(Pragmatics),以及对应的两个子概念:

  • Implicature:“小 A 会参加这次聚会嘛”“她家里有事” → “小 A 不会参加这次聚会”

  • Presupposition: “我不想再去这家餐厅了” → “我曾经去过这家餐厅”

这个研究对我来说是非常 exciting 的,我常给人举得例子就是“假如你女朋友发了‘我睡了!’”意味着她是真想睡觉了,还是生气了(这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lol)。当然我们的研究成果并不被大多数 ACL 与 EMNLP 的语言学专家认可,认为我们是半吊子的语言学出家(确实也是),最终在我毕业多轮投稿后,还是在学弟 Tianqing  的帮助下以 Dialogue Summarization 为主题发表在了 AKBC'21  [6]  上。

我研究生的这段经历,让我以非常舒畅的状态对世界知识、常识与语言学有了更深的了解,绝对是我拼图中非常浓墨重彩的一笔。当然,因为当时醉心于世界知识的构建,错过了 NLP 十年难遇的突破性工作——大规模预训练语言模型(PLM)。



业界落地


从 15 年下半旬到 19 年下半旬,经历了 4 年技术的打磨、沉淀和对 NLP 的理解,我面临了人生的重要拐点,是直接就业,还是继续读 PHD?这个问题也困扰着成千上万的同学。我再三对自己进行了剖析,认为自己不是那种对特定领域科研深耕型的人,更系统性地做出产品和应用,甚至做出我幻想的最终态能给我带来更大的成就感。

因此借着想学习和建立工业界级应用落地的由头,加上仰慕贾扬清老师,我加入了阿里云计算平台,在 PAI 机器学习做大规模迁移学习框架的开发,并落地了不少应用。不过误打误撞的是,因为预训练语言模型的热潮,我们迁移学习/ NLP 组集体转向了这个方向,使得我对 BERT 以及后来的一大堆 PLM 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加上很早前就有传来 GPT-3 在文字生成上取的的一系列重大突破,让我对其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我在阿里的工作主要聚焦在 EasyTransfer  [7] 这个框架的开发(目前已开源),对集团内(如天猫、咸鱼、优酷)算法同学提供大规模高性能的迁移学习(包括PLM)分布式训练与预测,对集团外的客户进行 NLP 产品化解决方案的定制。同时这一年也是我论文井喷的一年,先前学生时代的遗留工作基本都纷纷中稿,在阿里 Leader Minghui  和同事 Chengyu 的帮助下也发表了人生第一篇 ACL、EMNLP、CIKM,etc.

▲ EasyTransfer Github主页

在阿里期间轻度参与的一个项目 M6(paper, 以及我做的产品体验链接)让我见识到了大规模多模态预训练模型的强大能力,并结交到了一作 Junyang  大佬。由此我也忍不住思考,我这些年来一心坚持做文本相关的工作,但文本是否足够能够表示世界知识,是否足够能够让一个智能体理解这个世界,理解人所说的话,人的所思所想以及复杂的情感?

怀揣着这样一个想法,再加上个人原因和工作地的变动,在与王仲远老师的几轮沟通下,我来到了北京,加入了快手多模态内容理解部门(MMU),希望能够通过快手百亿级别的视频与文本,理解人类知识,并探寻短视频时代下人类传播方式、知识媒介变化下世界知识的新的存在方式以及未来智能体所需的知识背景。



拼图重组


当然现实总不会总是罗曼蒂克,这几年来经历的风风雨雨也就自己心里清楚,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已经忘记自己为什么学计算机,为什么做 AI,为什么研究 NLP 和世界知识。每段经历都像一个个小碎片一般,散落在记忆的深处,但通过一些契机,将其重组之后,我清晰地感受到拼图逐渐被完善的快乐,可以很激动地跟友人分享说“原来我一直在路上啊”。而拼图描绘的画面越来越清晰之后,便产生了信仰,信仰给人带来的喜悦是无与伦比的。而我也很幸运能够遇上很多在这条路上陪伴着我的人,我的导师、各个项目的队友与合作者们、我的家人和朋友们。

至于未来,我会牢牢抓住这次拼图重组的机会,逐步去实现真正想实现的东西。最近看了很多目前很多智能体的消息,包括虚拟人与聊天机器人,包括元宇宙与人工智能,我很幸运能够在这个年代下,大家能一起做出这么一些有趣的事情。

尽管现实与理想还很遥远,我还是相信在学界业界技术的快速演变,能够逐步接近初步的包含有世界知识、有自己人格和情感的智能体,并且如黑石一雄《克拉拉与太阳》中的陪伴机器人一样,对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观察力和同理心(事实上,业界已经有一款虚拟聊天 Bots 能做得很好了)。在这之后我也会做一些初步性探索,如果有跟我有相同幻想的朋友,也可以与我交流 myscarletpan@gmail。


参考文献

[1] 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view_op=view_citation&hl=zh-CN&user=2NehWz0AAAAJ&citation_for_view=2NehWz0AAAAJ:u-x6o8ySG0sC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view_op=view_citation&hl=zh-CN&user=2NehWz0AAAAJ&citation_for_view=2NehWz0AAAAJ:u-x6o8ySG0sC
[2] https://dl.acm.org/doi/abs/10.1145/3397271.3401439
[3] https://arxiv.org/abs/1705.02908
[4]https://dl.acm.org/doi/10.1145/3366423.3380107
[5] https://arxiv.org/abs/1811.00185
[6] https://openreview.net/forum?id=AJKd0iIFMDc
[7] https://github.com/alibaba/EasyTransfer


更多阅读




#投 稿 通 道#

 让你的文字被更多人看到 



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优质内容以更短路径到达读者群体,缩短读者寻找优质内容的成本呢?答案就是:你不认识的人。


总有一些你不认识的人,知道你想知道的东西。PaperWeekly 或许可以成为一座桥梁,促使不同背景、不同方向的学者和学术灵感相互碰撞,迸发出更多的可能性。 


PaperWeekly 鼓励高校实验室或个人,在我们的平台上分享各类优质内容,可以是最新论文解读,也可以是学术热点剖析科研心得竞赛经验讲解等。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让知识真正流动起来。


📝 稿件基本要求:

• 文章确系个人原创作品,未曾在公开渠道发表,如为其他平台已发表或待发表的文章,请明确标注 

• 稿件建议以 markdown 格式撰写,文中配图以附件形式发送,要求图片清晰,无版权问题

• PaperWeekly 尊重原作者署名权,并将为每篇被采纳的原创首发稿件,提供业内具有竞争力稿酬,具体依据文章阅读量和文章质量阶梯制结算


📬 投稿通道:

• 投稿邮箱:hr@paperweekly.site 

• 来稿请备注即时联系方式(微信),以便我们在稿件选用的第一时间联系作者

• 您也可以直接添加小编微信(pwbot02)快速投稿,备注:姓名-投稿


△长按添加PaperWeekly小编




🔍


现在,在「知乎」也能找到我们了

进入知乎首页搜索「PaperWeekly」

点击「关注」订阅我们的专栏吧



·

登录查看更多
1

相关内容

视觉问答(Visual Question Answering,VQA),是一种涉及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的学习任务。这一任务的定义如下: A VQA system takes as input an image and a free-form, open-ended, natural-language question about the image and produces a natural-language answer as the output[1]。 翻译为中文:一个VQA系统以一张图片和一个关于这张图片形式自由、开放式的自然语言问题作为输入,以生成一条自然语言答案作为输出。简单来说,VQA就是给定的图片进行问答。

知识荟萃

精品入门和进阶教程、论文和代码整理等

更多

查看相关VIP内容、论文、资讯等
知识增强预训练语言模型:全面综述
专知会员服务
89+阅读 · 2021年10月19日
【干货书】数据科学手册,456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49+阅读 · 2021年4月27日
【NAACL2021】信息解缠正则化持续学习的文本分类
专知会员服务
21+阅读 · 2021年4月11日
【文本分类大综述:从浅层到深度学习,35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87+阅读 · 2020年8月6日
 【中科院信工所】社交媒体情感分析,40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99+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文章|BERT三步使用NLP迁移学习】NLP Transfer Learning In 3 Steps
2021 , NLP大事记
AI前线
0+阅读 · 2022年1月17日
NLP技术中的Tokenization
PaperWeekly
1+阅读 · 2021年12月16日
NLP新宠 | 浅谈Prompt的前世今生
机器学习与推荐算法
14+阅读 · 2021年8月16日
一份超全的NLP语料资源集合及其构建现状
七月在线实验室
33+阅读 · 2019年1月16日
自然语言处理NLP的坑到底有多大?
专知
45+阅读 · 2018年11月12日
自然语言处理(NLP)知识结构总结
AI100
51+阅读 · 2018年8月17日
NLP论文的技术播客-NLP Highlights
专知
14+阅读 · 2018年8月6日
Natural 自然语言处理(NLP)「全解析」
人工智能学家
14+阅读 · 2017年9月23日
NLP(自然语言处理)扫盲
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
20+阅读 · 2017年7月9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阅读 · 2009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09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09年12月31日
Arxiv
20+阅读 · 2021年9月21日
Arxiv
11+阅读 · 2018年9月28日
Arxiv
22+阅读 · 2018年8月30日
VIP会员
相关资讯
2021 , NLP大事记
AI前线
0+阅读 · 2022年1月17日
NLP技术中的Tokenization
PaperWeekly
1+阅读 · 2021年12月16日
NLP新宠 | 浅谈Prompt的前世今生
机器学习与推荐算法
14+阅读 · 2021年8月16日
一份超全的NLP语料资源集合及其构建现状
七月在线实验室
33+阅读 · 2019年1月16日
自然语言处理NLP的坑到底有多大?
专知
45+阅读 · 2018年11月12日
自然语言处理(NLP)知识结构总结
AI100
51+阅读 · 2018年8月17日
NLP论文的技术播客-NLP Highlights
专知
14+阅读 · 2018年8月6日
Natural 自然语言处理(NLP)「全解析」
人工智能学家
14+阅读 · 2017年9月23日
NLP(自然语言处理)扫盲
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
20+阅读 · 2017年7月9日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阅读 · 2009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09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09年12月31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