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一直是科技迷们心中很酷的存在,最初靠着广告业务赚得盆满钵满的 Page 和 Brin,并没有养尊处优地在家数钱,而是将大把的钱投入 Google X ,着手开始实现改变世界的梦想。谷歌的上集,我们来讲讲“商业与理想”,如何在谷歌身上共存。
点击小程序即可播放
本期文字版
hello 大家好,欢迎收看大型极客励志脱口秀节目科技相对论,我是王自如。在正式开篇正片之前呢,先给大家讲一个小小故事。
在遥远的加勒比海,有一个叫做波多黎各的地方,这个波多黎各所处的位置特别尴尬,基本上每年都会有飓风光顾,而且每一次的飓风 BOSS 都是满血状态,咱们的“山竹”上次擦边过深圳都差点成为世界末日了,更别说满血状态的飓风 BOSS 迎面撞击,所以说它这个地方其实特别惨。
2017 年的时候,一个叫“Maria”的飓风就横扫了波多黎各,把通讯基站摧毁得干干净净,当时起码有上百万人没法通信,别说上网了解情况了,连打电话报平安都不行,听上去像美剧的某个情节一样。
不过更离奇的是,正在大家陷入恐慌时,天空上莫名飘来了几个会发光的白色巨型热气球,更离奇的是,明明基站就还没抢修,手机却居然有信号了,难道超级英雄来拯救世界了?
是的,在某种意义上,释放这些气球的人确实和超级英雄差不多,他们就是 Google X 实验室里负责热气球 Wi-Fi 项目的科学家。
在通过美国政府批准之后,这些科学家们就利用机器放出了三十个热气球,就这三十个热气球,就能覆盖土地面积 9 千多平方公里的波多黎各使用!除了普通的打电话、发短信,你甚至可以使用 4G 网络,而且一个气球的飞行时间可以高达 190 天,妥妥蹭上大半年的 Wi-Fi 都没有问题!
如果你突然断网了隔壁邻居给你蹭个热点都你得喊爸爸,更何况谷歌是救波多黎各于水火之中,所以说谷歌在我们很多人心目当中,都是超级英雄的存在,甚至说有一种这个谷歌情结。那么大家为什么这么喜欢这家公司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硅谷英豪谷歌。
谷歌给人的第一印象呢,一般有两个面,一面是很会打造顺应当下市场需求的产品,例如说 Android、Youtube;
另一面呢,很多这种天马行空的脑洞大开的,看起来很炫酷很未来的,可能和当下市场需求一点关系都没有的这些投入,例如说无人驾驶的车、比如说气球 Wi-Fi、比如说飞行汽车等等。
商业化和理想主义同时存在于一家公司,其实非常罕见,造成这样一个「双面谷歌」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谷歌与生俱来的「冒险精神」,这个拜硅谷的大环境所赐,另一个是两位创始人,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他们的性格和能力上的差异有很大的关系。
说起来有一本自传,影响了当今很多的科技大佬,no,no,no,这次说的这本书不是《乔布斯传》,这个出来有点晚,而是大名鼎鼎的《尼古拉.特斯拉传》。
受这本书影响的其中一位就是现在风头正盛的 Tesla 创始人 Elon Musk,他甚至把自己的公司命名叫 Tesla。
那么另外一位就是我们接下来要主动介绍的谷歌大佬——Lawrence Edward Page,那么 Larry Page 当时 12 岁的时候,看到了《尼古拉·特斯拉传》,这位伟大的发明家为爱迪生打了一辈子工,最后升职加薪通通没有,愤而出走后还遭受打压最后郁郁而终。这个悲伤的故事一直影响着少时的 Larry Page,所以从小立志要发明出改变世界、影响人类生活的产品。
所以说再次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为什么 12 岁的 Larry Page 读的是 《尼古拉·特斯拉传》,而我小时候读的是 《十万个为什么》,像我们的制片人高高同学,居然已经开始读《安妮宝贝》了。所以说小时候读什么书真的是能够影响一个人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读《安妮宝贝》,你就是文青,像读 《十万个为什么》 就是一个主播。所以 Page 之所所以会在小时候读到这部伟大的自传,归功于 Page 的爸爸。老 Page 正是一位通信科学的博士,老 Page 很早就对小 Page 熏陶和传达了许多科学概念,甚至带着 6 岁的 Page 开车穿越美国去参加机器人大会。很可惜的是,在 Page 进入斯坦福的时候,这位 Page 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去世了,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此时 Page 又遇上了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男人,遇到了苏联数学教授的儿子,这位苏联教授的儿子是谁呢?叫 Sergey Brin,就是另外的一位谷歌创始人。
这两位大佬相遇的时候可不是立马就能够闹到一块的,两个人每次碰面都是争论不休,不是你说我就是我说你,有点像夏天和冬天,有点不打不相识,一个火热 另外一个也丝毫不让,所以两个充满才华的年轻人在一次次的争论当中,逐渐开始发掘出来了对于彼此的欣赏,听起来有点好基友的意思,所以一起就决定了后来一起创业。
而说起谷歌的创立,完全出于一场意外。当时正在斯坦福读博士的 Larry Page 做了一个梦,注意,这里说的不是梦想,还真是一个梦。在梦里他想着,如果可以把整个互联网全部下载下来,然后只保留链接,网上冲浪的体验会不会更高更快更强?结果这睡了一觉,不得了,改变世界了,所以 Page 第二天醒来之后一直在思考这个梦的内容,到了晚上干脆直接写了个 demo,写完后又拿给当时的好朋友 Sergey Brin 去改进,这下子,谷歌搜索的核心算法——也就是所谓的 PageRank 诞生了。
那 PageRank 是怎么运作的呢?其实很简单,它算是一个互联网的投票系统,而它的票是每个网站里对其他网站的超链接,通过网络爬虫进行收集。
比如说 ZEALER 的官网里,有一个链接是到我的个人微博页面,那等于 ZEALER 官网给我的个人微博设立了一个票,投了一票,提高了我个人页面的所谓的关联性,如果其他网站也给了链接,投票就越积累越多,如果有另外十个网页也都加载了我的个人微博,那我的个人微博的权重就会变得很高,系统就会觉得,嗯,这个页面很重要,结果你搜索 ZEALER 的时候,可能除了官网就是我的个人微博了。
后来在 Sergey 的帮助下,除了超链接,各种文本也能当作一张票。网页相关性和重要性越高,也就是说它的算法的全面性就越来越好,搜索的时候就会越靠前,这就是我们现在用的现代搜索引擎。那为什么说是现代搜索引擎呢?其实当时已经有搜索引擎的存在了,一种是人工收集网址的黄页,例如雅虎;
还有叫做元搜索引擎 metasearch engine,它是属于整合别人网站里边搜索结果的这么一个索引,找个内容可能得找半天。
所以这两种工具要么内容不丰富,要么就是排版混乱杂乱无章 特别难用。
依靠着 PageRank 的算法,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创建了一个叫 BackRub 的网站,这正是谷歌的前身。
在改进的过程中,Larry Page 发现 ,BackRub 拥有十分高的商业价值,但他是一个乖乖学生,觉得并没有必要那么早就下海,所以打算把 PageRank 算法卖掉。
俩人当时去了一家搜索引擎的公司 Excite,要价一百万美元,没多久砍价砍到了 75 万,结果 Excite 公司拒绝了,理由相当奇葩,它们不是没有钱,也不是看不到 PageRank 的用处,而是恰恰看到了 PageRank 太强大了,搜索结果一下子就蹦出来,他们怕用户一搜索完就跑了,没时间光顾放在上面的广告,所以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广告收入,你说这眼光是不是特别的肤浅,所以说技术和眼光两者相搭配才是最终商业收益的一个完美公式。
卖不出去,怎么办呢,公司还要运营呀。没关系,咱们在硅谷,自然有硅谷经典套路可学,那就是硅谷三件套辍学、车库、创业。不过再次敲黑板啊,人家辍学创业辍的是斯坦福的博士生位,千万不要随便辍学啊。
既然是梦一场,梦里可没教如何把公司推向商业化的道路呀。可别小瞧了咱们这位安分守己的好好学生,其实 Larry Page 的商业眼光特别好。他在大学的时候,读过一本苹果工程师 Donald Norman 的著作《设计心理学》,这本书也是整个互联网界非常流行的一本著作,闭关几天参透了整本书的核心奥义,那就是“用户永远是对的”。
修得奥义的 Larry Page 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将这个理念深深的注入到了谷歌后续的发展中。那用户想要什么呢?当然是方便又快捷的搜索产品,所以只要不断改进 PageRank 算法,让搜索足够好用,其他的事情自然船到桥头自然直。当用户们蜂拥而至,体量越来越大的时候,自然就可以通过卖广告的方式盈利了。
在谷歌去年 327 亿美元的收入里,86% 依然来自于广告投放,这个比例已经下降了,过去是高达 98%、95%、90%,现在已经变成 86% 了。
你不用瞧不起这种所谓的最简单粗暴的直接盈利方式,天下互联网都一样。那为什么别人家做,就不断吐槽,广告大亨谷歌做就没有人觉得广告很邪恶呢?
当时有一个产品经理叫做萨拉·卡曼杰(Salar Kamanger),想到搜索的时候,按照不同的关键词提供相对应的广告,以此获得收益。
跟 Page 提了这个建议之后,他们花了几周时间,就把这个广告系统写出来了,称作 AdWords,一开始只是做关键词广告,过了两年才是竞价排名。
所以,谷歌做到了不仅搜索结果是用户想要的,连广告也是用户想要的。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一个专业名词,叫做 CPM,Cost Per Mille,意思是每展示一千次广告所花费的成本,它和四个方面挂钩,广告的数量、覆盖率、点击率以及每次点击的成本。
大多数企业为了多赚点钱,可能在第一页全部铺满广告,搜大部分关键词都会有广告,也就是专注在提高广告的数量和覆盖率上,这样做展示倒是多了,但用户觉得老是看到广告,每次还特别多,就会反感。
谷歌不同,它严格控制着这两者的数量,可能别人覆盖了三分之二的关键词,它就覆盖三分之一;别人可能展示 1234567 条广告,覆盖整个页面,谷歌就控制在 3 条以内,让页面保持清爽。
除此以外,谷歌还研发了一个广告质量的得分系统。如果用户比较喜欢你的广告,也就是点得比较多,可能你的钱就会比较少,你会便宜,也会把你排在第一名,但如果压根就没人点,甚至还被用户投诉了,那抱歉,给再多钱我也不做你的生意。最后筛选下来,广告的质量和可用性越来越高,到最后用户反而感谢谷歌展示了很好的广告,所以你说厉害不厉害。
再比如你在 YouTube 上看视频,它展示的广告有时候明明能跳过,但是却被高质量内容所吸引过来之后你是想看完它的,你把它当作了一个内容,所以你居然忘了跳过,这就是被用户筛选的力量会如此之强大;
反观国内,几乎没有一条可以看得下去,还出了种种危机风波,各种医疗的纠纷。竞价排名不是谷歌发明的,却是做得最好的,所以你相信了吧,得用户者得天下。
而 Larry Page 在搜索引擎上尝到了这个贯通奥义的甜头,后面所打造了一系列产品,Google Map、Gmail、Google Calender 等等,其实都是在围绕着这个核心思想去开发,不是教用户这款软件怎么用,而是让用户自己决定想要什么,而他在你这能够满足他的需求,自然就不会跑到别人那去,这就是谷歌的经营谋略。那么在有一段时间 Gmail 特别如火如荼的时候,如果你在硅谷找工作而你最后投简历的邮箱后缀是 Hotmail,你被得到回复的几率就会远低于用 Gmail。这就是你用什么样的邮箱服务,决定了你到底是哪种品位,走在这个互联网行业什么档次、什么段位的人,所以说是做人才初级筛选的一个参考标准。
讲了这么久,一直都是 Larry Page 当主角,Sergey Brin 都没怎么出过场。的确,谷歌每一次出现重大的转折点时,都是 Larry Page 在主导的,但却是因为有了 Sergey Brin 在技术上的推进,每次转折才有机会变得快准狠,所以他们两个搭配确实是非常有机非常高效的,Sergey 就是 Larry Page 背后的那个男人。
在 2001 年的时候,年轻没有管理经验的 Larry Page 曾经被投资者逼迫使辞去了 CEO 的职位,由“监护人”(Adult Supervisor)Eric Schmidt 接任。
这个 Eric Schmidt 像个大家长照顾两位天才儿童,这点上说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的运气真是比乔帮主好了不少。在 2011 年重组谷歌之后,Eric Schmidt 将谷歌的 CEO 的位置重新交回给 Larry Page,我记得当时我是在香港的公交车上看到这个消息的。而这边由 Larry 统领全局扩大商业版图,那边 Sergey 则去完成两个人的梦想,建立一个特别梦幻 特别科幻化的谷歌,成立 Google X 实验室,而这个 Google X,正是那个让大家觉得谷歌很酷的源头所在。由于 Sergey 在工作方面实在是太低调了,网上很少有 Sergey Brin 的信息,这也和 Google X 对自身工作内容高度保密有密切关系。
那 Google X 神神秘秘的到底是在捣腾啥呢。这就绕不过他们搞的第一件事情,那就是刚刚宣布进入中国市场的自动驾驶汽车业务。
和做个梦就灵光乍现诞生出搜索引擎的故事不同,自动驾驶一直是 Sergey Brin 和 Larry Page 的一个共同的梦想,不过他们所想要的自动驾驶特别激进,既没有方向盘,没有刹车,更没有油门,能控制汽车的只有一个按钮,那就是 Total 无人驾驶,最高级别的无人驾驶。当然啦,虽然主要负责人 Sebastian Thrun 一开始才没有这样乱来,当时要求也没那么高,能造出一辆能上高速的原型车就行啦。所以项目组先从正常车下手,改装了 6 辆丰田 Prius 和一辆奥迪 TT,而且那时候因为在实验阶段,还是专门招了几个老司机,准备随时切换人工干预的模式,直到前年,才敢让车在完全没有人的情况下自己开。
实验阶段虽然需要人工监控,但装置还是很先进的,谷歌的汽车可以通过 GPS、传感器、相机、雷达以及激光检测到外界环境,而且检测距离足足有两个足球场那么长。
经过五年多的路试,谷歌终于开发了自己的无人驾驶车型,使用者只能控制车的启动和熄火,当时看来会觉得好像有点特别不可思议,甚至有些激进了。
而这个当时看似激进的产品,到目前为止可以说,已经从 Google X 里毕业了,是一个毕业项目。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技术已经发展到接近成熟的水平,已经长大了准备开始投入商用,是时候学会自己挣钱啦,所以随后成立了 Waymo,并让它直接脱离了母公司。
起初这只是一个梦想项目,因为这两个创始人想着自己赚那么多钱,是时候用这笔钱去完成一些改变世界的梦想了,所以 Sergey Brin 和 Larry Page 开始了这么一个自动驾驶的项目,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己怎么开心怎么酷怎么来。结果这么一搞,他俩发现,我勒个去,改变世界这么酷的事情是会上瘾的啊,单单一个无人驾驶汽车怎么够呀,因此借由这第一个毕业项目,Google X 实验室就就带着“改变世界”的基因顺应去诞生了。
既然要改变世界,那总得有个目标吧,Google X 的目标是什么呢?Elon Musk 说要登上火星,Jeff Bezos 说要移民到外太空,互联网公司似乎特别喜欢上天,而 Google X 的目标也是上天,两位大佬大笔一挥,第一站就去月球吧,因此内部称作为 moonshot,「登月计划」。
今天如果你登上 Google X 的官网 X.company,你就会看到它的副标题写着「the Moonshot Factory」,中文意思就是:我们是一家致力于登上月球的工厂;甚至是 Google X 的负责人 Astro Teller,大家都不会叫他总监或者老板,而是“登月”号船长 Captain,浑身上下都是令人热血沸腾的理想主义气质。
而将「登月计划」定为 Google X 的核心思想,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就是登月所指的不只是登上月球,因为这事 60 年前就实现了,更多讲的是如何让人类移民去月球,根据科学计算,这个计划的可能性只有百万分之一,但是把它当做 Google X 的核心思想,意味着 Google X 不干小的,要玩就玩就玩大的,而且是足够改变人类的大事,并且还得往死里投入不计成本。
第二个原因,就是来源于美国自己的登月计划。上世纪 60 年代的时候,美国总统肯尼迪提出,美国人 10 年后将会登上月球,说这话的时候,别说有靠谱的雏形了,当时肯尼迪连计划都没有,可美国还是在 10 年内就实现这个无意中吹出的大牛。
这种虽然我现在还不知道怎么干,但立了 Flag 就绝不认输的精神,不断鼓励着、带着美国人往前进。所以说登月这件事对美国来说,整个民族的激励作用还是非常大的。
而这个精神也影响这 Google X 的基因,我们不断攀登,前赴后继,就是为了,年轻时吹出的牛逼,现在都变成了事实。
谈到这,我们来小结一下,谷歌其实是一个「双核」企业,一核是商业天才 Larry Page,负责整个公司的发展、盈利和整合;另一核,就是背后默默推动发展的 Sergey Brin,负责辅佐 Larry 以及推动 Google 完成飞向月球的梦想,这或许就是许多富有理想主义创业人心目中最理想的状态了。
不过,科技相对论,凡是都有两面性,谷歌一边用广告开着印钞机,一边将钱倒进 Google X 去开发一些移民外星的这种做法,肯定是很难被大多数人理解的,例如总是向“钱”看的分析师和投资人们。他们就了解到了谷歌在疯狂烧钱的时候,而且这个结果遥遥无期的时候,气得桌子都要拍坏了,觉得这帮哥们肯定是不想做生意了,就是为自己的兴趣而去疯狂的烧钱、投资。而让这些分析师更加恼火的是什么呢?每一次当他们问谷歌有没有具体的商业计划的时候,谷歌总是支支吾吾先谈半天理想,什么扩展盈利的政策都没有,那是当然啦,因为人家的兴趣根本不在赚钱,只不过恰巧赚了很多钱。
本来 Google X 里的项目还在襁褓的时候,投资人们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谁叫谷歌在用户心中地位崇高呢。当然它这样的教育的时间久了之后,很多投资者也就自然被拉拢过去了,开始相信他们能够做得很好。可是到了 2013 年到 2015 年期间,Google X 那些天马行空的项目越做越大,钱也越烧越多,投资者们终于忍不住了,质疑的声音瞬间盖过了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的申辩声,谷歌的股票也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波动。
虽然谷歌是一个有崇高理想的非常酷的企业,但怎么也得给投资者们一些交代吧。所以为了安抚这帮投资人,谷歌做出了一个令很多极客们都觉得像失恋一般的决定,就是暂停更新和制造消费版的 Google Glass,让我手上这副 Google Glass 就成为这场拉锯战中的牺牲品。
像 Google Glass 这样因为走在市场需求前面而被放弃的产品其实有很多,例如微软早期做的 WM 智能手机,Windows Move 版的智能手机;
还有 1996 年的 WebTV 智能机顶盒,失败原因都诞生太早了成为了先烈,市场来不及反应,跟不上节奏。所以 Google Glass 的暂时牺牲,是对谷歌,对投资人,也是对它本身最好的选择。而且人家谷歌说了,咱只是暂停搁置,没说完全砍掉,调整完战略之后肯定会卷土重来的,而且当这些产品和整个的加工的工艺以及硬件的技术越来越先进的时候,可能再重新捡起这个项目的时候会有更大的突破,所以暂时失恋的极客们,还是可以等到回归的那一天的。
其实,除了谷歌,整个硅谷的巨头们都这样,搞些看起来稀奇古怪的东西,你看隔壁的微软,这头 Google Glass 要停售,它那头就发布了更烧钱的,更炫酷的 HoloLens;这边亚马逊正在研发 AI 芯片,那边苹果内部也在打造电动智能汽车。疯了一个谷歌没什么,你说怎么连整个硅谷都疯了呢?
Of course not!没错,它们看上去在在乱烧钱,瞎发展。但如果细心研究就会发现,虽然这群硅谷大佬们搞的都不是同一种东西,但它们都有一个相似点,那就是每一个项目,都是在围绕着计算机计算能力和机器学习能力进行的,看来硅谷大佬们觉得,电脑和手机距离淘汰已经不远了,如果现在不准备往下一波潮水的方向去未雨绸缪的话,很可能就会在下一个时代被淘汰。
但你跟那帮分析师和投资人去描绘未来的时候,那可能是很难被理解的,当然了,只要有一点点苗头证明了你押对了潮水的方向,他们就会改变主意,所以说资本嘛永远是嗜血的,永远是短视的。
所以我们先总结一下这一期讲到的内容。谷歌作为一个愿意始终走在科技前沿的公司,它有两面,一面是由主要创始人 Larry Page 负责的商业板块,他通过对新产品的商业化和整合,成功让众多产品不仅成功变现,也让用户对谷歌的粘性越来越高;而另一面则是由 Sergey Brin 推动的未来板块,在登月精神的影响下, Google X 一直开着 hardest 模式或者炼狱模式,不断涉猎各种 Fancy 的项目,也从这里开始,谷歌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搜索引擎公司,甚至不只是一家互联网公司,更加准确的叫法应该是一家叫做探索未来的企业。所以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机缘,所以 Google 才正式成立了母公司 Alphabet,将整个搜索引擎和一系列业务囊括其中,为了体现这样对未来敢去想象并且敢去付出实践的这样一种精神价值,那么这个也正是谷歌大家认为它很酷的原因。
而如今,把这个的公司称为谷歌是不准确的了,因为现在强大的谷歌已经升级成 Alphabet 集团,而我们下集将着重讲整个 Alphabet 集团,当然还有一位重要的印度裔大牛即将要出场,三足鼎立的 Alphabet 集团又会有什么故事呢。
关于本期内容,如果你有任何想法想跟我们讨论,发消息给我们,对于下一期内容有什么期待也可以留言,跟我们讲出你的想法,更多科技生活的精彩视频可以登录我们的官方网站 ZEALER.COM,以及关注我们的官方微博 @ZEALER中国,还有 ZEALER 科技相对论的官方微信订阅号。我们下期再见!PEACE
11 月 28 日
ZEALER NEXT 发布会
不见不散
点赞加鸡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