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编译,转载须注明来源!
近日一项研究发现,在两种同样理想的选择之间做出艰难的抉择,可能会改变我们大脑对未来偏好的思考方式。
下次当你饥肠辘辘,不得不在两种你喜欢的食物中做出选择时要小心了,因为你的决定可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项发表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的研究由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Stefan Bode博士的决策神经科学实验室的团队完成。研究发现,做一次艰难的选择会在后来继续影响我们的偏好。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询问人们愿意花多少钱购买各种零食,以衡量他们的偏好。然后要求参与者在两个最喜欢的零食(喜欢程度相同)中选择一种——巧克力、薯片、丹麦起酥或饼干。
一旦参与者花费一些时间做出决定,他们就会被要求重新陈述自己的偏好。研究人员发现,大多数人都愿意花更多的钱购买选定的商品,而花更少的钱购买被拒绝的商品。
做艰难的决定
研究第一作者Katharina Voigt博士解释说,在喜爱程度相同的两个事物中进行选择会使决策更加困难。
她说:“各组参与者对零食的选择都不同,因为食物与每个人独特且主观的喜好相匹配。我们只选择那些大众熟悉并喜爱,以及经常购买的零食。”
这22名年龄在18至37岁之间的男性和女性参与者在进行选择的时候接受MRI(核磁共振成像)监测。然后,研究人员通过监测与偏好形成和基于价值决策相关的大脑活动,预测他们的偏好有多坚定。
图片来源: Shutterstock
Voigt博士说:“过去的理论表明,我们的决策制定是由偏好驱动的。我们测试了另一种假设:偏好是作为决策的直接结果发展而来的。我们的发现有力地支持了这一观点,即我们的偏好已经随着我们决策的展开而更新。“
眼睛不会说谎
研究人员还对参与者的眼神变化进行了观察,以确定注视某个食物的时间长短是否在做出艰难决定和形成偏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Voigt博士说:“我们已经确定,注视的持续时间能够预测选择,也就是说,我们更可能选择花更长注视的东西。但是在这里,我们发现进行选择的过程中眼神注视的时间还能够决定我们改变偏好的坚决程度。这再一次表明,偏好是动态可变的,在做决策时已经发生变化。”
图片来源: Shutterstock
“我们的研究结果为我们的大脑如何应对艰难抉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反过来,这些艰难抉择又如何对我们未来的偏好产生重大影响。决策系统似乎利用在那一刻收集到的信息来形成我们新的偏好。”
改变我们对决策的看法
基于价值选择的传统神经-认知模型通常将决策制定看作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稳定的偏好是我们后续决策的基础。这意味着只有当我们对这些选择有所了解时选择偏好才会发生改变。
Bode博士及其团队也测试了另一种假设,即偏好也会随着决策制定的结果而改版。他们相信,这是一种有用的自适应机制,使人们能够应付艰难的选择。
这些发现表明,与基础直觉相反,我们的偏好不仅仅取决于事物的客观质量和潜在效用,还高度依赖于情境因素的影响,包括我们自己的选择。
最有趣的是,这一过程在大脑中发生得非常快。你可能会在之后更喜欢被选择的事物,而对被拒绝的事物的喜欢程度降低,仅仅是因为你必须做出选择。
Voigt博士说:“我们能通过你在做决策时的大脑活动预测你的偏好改变的坚决程度。”
现实生活中的决策
那么,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运作的呢?
Voigt博士说:“想象一下,你饥肠辘辘地进入超市。看了一圈之后,你会将选择限定在你同样喜欢的两种食物上,比如Mars巧克力棒和士力架。但你的现金有限,所以你只能选择其中一种。因为你对这两种食品的喜欢程度相同,因此你会陷入僵局很难做出决定。”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研究表明,在这样的情况下,决策系统会为每个选项重建新的偏好值,从而帮助做出艰难的决策。
Bode解释说:“作为人类,我们真的不喜欢像布利丹毛驴一样被困在两个干草堆之间。这不是一种愉快的感觉。因此,养成对其中一种食物的偏好,即使是一种小零食,也是有帮助的。这样的话你下次面对相同的情况时,你就会对其中一种食物有偏好,从而不会再面对选择困难症,以便更快地作出决定。”
他说:“这种快速形成的偏好是由大脑前额叶和顶叶的决策和评估网络以及大脑中与记忆形成有关的区域支持的。在决策制定过程中这些区域的活动让我们能够预测新的刺激值,以决定更新后的偏好。因此,如果你选择了士力架,那么你在下次面临决策时,可能会愿意花更多的钱在士力架上,而花更少的钱在其它巧克力上。”
中国生物技术网诚邀生物领域科学家在我们的平台上,发表和介绍国内外原创的科研成果。
注:国内为原创研究成果或评论、综述,国际为在线发表一个月内的最新成果或综述,字数500字以上,并请提供至少一张图片。投稿者,请将文章发送至weixin@im.ac.cn。
本公众号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办
微信公众号:中国生物技术网 回复关键词“热点”可阅读热点专题文章,包括“施一公”、“肠道菌群”、“肿瘤”、“免疫”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