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Edge也是自然的定义,这种定义下,从学术角度来说是覆盖网络的概念。覆盖网络概念应用最多是云计算的下沉,或者是CDN的计算赋能。从这个角度来说,来看亚马逊的分布式数据中心AWS Claud,在全球有65Availability Zones Within ,22个Geographic Regions。Akamai最大的CDN厂商有24万的服务器分布在120个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级会有分布式的部署,在全球或者是全国,是几百、几千到万的级。延迟基本上在100毫秒左右。针对消费互联网的应用是可以的,云游戏的应用也是可以的,但如果更低的就可以看到第二种情况,Edge是IoT与互联网,这种定义的典型场景就是移动边缘计算,把5G基站作为边缘计算的载体,通过网络切片的技术给工业现场。我们可以看到国内的3G、4G的基站数量接近500万个,5G可能会达到1千万个。这样的延迟比分布式数据中心要小得多,基本上能达到50毫秒的延迟。但是这里有一个挑战,5G的耗电已经非常多了,再加上计算就更多了,因为计算的耗电是通信之上。另一方面,一旦遇到灾害性事故,还是常见的,比如说龙卷风、台风的袭击,造成电网的断电、基站的断电,在断电的情况下你是保通信还是保基站?这种情况下,负载迁移也是非常大的挑战。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是在前两个方面,大家走的思维还是云计算,所谓云计算的下沉地或者是最终下沉到5G的基站上,怎么样做企业服务、怎么样把原来抽象的企业应用真正落到实地,这一块还有非常大的挑战。这一块更进一步的Edge就是我们认为的OT meets IT。这是边缘节点最靠近工业现场的节点,分三个层次,分布式数据中心构成了边缘计算的整体。在这个点上,我们要做的是创建面向泛工业场景的具有高度软件兼容性、可靠性和可拓展性边缘计算方案,达到实时性、安全性、低功耗性和弱网的适应性。从产业来说,国家电网的能源互联网战略。现在电网的形态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已经从建设周期转向了维护周期,安全运行的压力是非常大的,电网运营也遇到很大瓶颈,也遇到了很多的挑战,特别是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
在这一块,大家有不同的技术路线,一方面从数据中心下沉,从云端来发放配置信息,以实现本地的服务,这基本上是云计算厂商和CDN厂商的路线。另外是直接面对工业现场,也是刚刚谈到OT和IT结合的场景,需要边缘计算的中间件来应对边缘计算的硬件,传感和通信。Linux Foundation 旗下的EdgeX Foundry是完成了到IoT终端、网端和终端服务器的部署,解决了OT和IT融合的关键业务的挑战,特别是它建立了操作性的框架,使传感器解耦,最终达到云边协同和智能应用和设备、数据的接入,我们看好EdgeX Foundry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