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人海中,为防大家走失,请大家
点击上方 “创业财经汇 ” → 点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
为创业财经汇加上星标,就再也不会迷路啦!
提示:亲们,有什么观点和看法,欢迎在末尾评论区留言,参与是一种美德,表达是一种进步。很多读者都养了成点赞的习惯,如果写得好,望大家阅读后,在右下边“在看”处点个赞,以示鼓励!
最近两个月,“二师兄”的肉可能比师父的还贵。
文 | 吕德文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研究员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侠客岛”(ID:xiake_island),原文首发于2019年9月3日,标题为《猪肉价格为何大涨?从一个村子观察全局》,不代表经商观点。
1
周期
2
转变
3
政策
4
塑造
5
复杂
本文转载由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整理自央视新闻客户端(记者 魏玉坤)、新华社客户端、微信公众号“首席财经观察”(ID:meirijingji001 作者 周松涛)、微信公众号“央视财经”(ID:cctvyscj)、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首发于2019年9月3日,标题为《“飞起”的猪价如何平稳落地,国家最新部署来了》,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
猪肉上涨猛如虎
相信有去市场买菜的朋友都感受到了,最近几个月猪肉价格涨得非常厉害,零售价格几乎已经上涨了一倍,大伙已经开始直呼快要吃不起肉了。
记者查询“商务部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发现,广东省的猪肉价格从5月20日的15.6元/公斤,上涨到8月19日的33元/公斤,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涨幅竟然高达111.5%,也即是翻了一倍还不止。
猪肉价格猛涨主要得怪非洲猪瘟,因为去年非洲猪瘟爆发的时候,国内许多地方扑杀了感染猪瘟的病猪,导致生猪存栏数量大幅减少。
根据中国农业农村部7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内生猪存栏环比下降9.4%、同比下降32.2%,也就是说今年国内生猪数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三分之一,降幅创下历史新高。
去年非洲猪瘟闹得厉害的时候,大家由于害怕吃到病死猪肉而减少食用猪肉,甚至还造成猪肉出现滞销的情况,以至于猪肉价格出现下跌。
不过作为中国民众食用的主要肉类,猪肉在中国民众的肉食消费中占比高达62%,吃猪肉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刚需,一段时间不吃猪肉可以,要一直不吃猪肉可就不行了。
所以当非洲猪瘟疫情大量减少,中国老百姓又开始吃起猪肉时,市场上剩下的猪肉就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于是乎价格自然就要猛涨。
2
国家推出五项措施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由于猪肉价格关乎民众的生活质量,所以历来中国政府都十分注重猪肉的价格问题。
为让民众尽早吃上“平价猪肉”,8月21日国务院特地为猪肉召开了一次会议,指定了稳定生猪生产和猪肉保供稳价的5项措施。
第一是综合施策恢复生猪生产。加快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发放,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生猪调出大县和养殖场(户)的支持,引导有效增加生猪存栏量。将仔猪及冷鲜猪肉运输纳入“绿色通道”政策范围,降低物流成本。
尤其是“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发放”问题,系养殖户当下非常关心和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及时发放补助,能够缓解养猪户出现的资金紧张,尽快恢复产能。以前的补助结算是一年一次,今年开始已经将补助结算周期缩短为半年一次,大小猪场一视同仁。
第二是要求地方要立即取消超出法律法规的生猪禁养、限养规定。对依法划定的禁养区内关停搬迁的养殖场(户),要安排用地支持异地重建。
第三是支持发展生猪的规模化养殖,鼓励农户多养猪,并且取消生猪生产附属设施用地15亩上限。
第四是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升疫病防控能力。
第五是增加地方猪肉储备,保障猪肉供应。各地要适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确保困难民众基本生活。
3
农业农村部回应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30日表示,猪价上涨,主要原因是市场供应偏紧所致,但市场肉类供应总体有保障。
农业农村部监测显示,去年2月,我国生猪生产进入新一轮去产能周期,存栏下降。去年8月开始发生的非洲猪瘟疫情,又让不少养猪场、养猪户不敢补栏。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生猪产能下降,直接导致市场供应偏紧。
为此,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实相关补贴政策,支持生猪补栏增养。目前,非洲猪瘟防控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生猪生产和运销秩序逐步恢复。
同时,有关部门还将适时投放中央储备猪肉和牛羊肉,增加肉类市场的供应。
此外,猪肉替代品生产增势明显。上半年鸡肉产量增长13.5%,水禽增加更快,牛羊肉也有所增加。
上半年,我国还增加了猪肉进口。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进口猪肉主要起到调剂供需余缺作用,从美国进口的猪肉占国内产量的比重还不到0.2%,中美经贸摩擦对我国的猪肉供应和猪肉价格基本没有影响。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监测信息处处长辛国昌:我们整个畜产品和动物蛋白的供应是充裕的,从牛羊肉和禽肉的生产来看都在增长,水产品生产也在增长。所以我们整个的肉类市场供应,特别是动物产品的市场供应,是没问题的,是有保障的。
4
交通运输部相关新对策
为稳定生猪生产,保障猪肉供应,交通运输部近日联合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对仔猪及冷鲜猪肉恢复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的通知》,明确自2019年9月1日起,对整车合法运输仔猪及冷鲜猪肉的车辆,恢复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
通知指出,在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期间,对整车合法运输种猪及冷冻猪肉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
通知要求,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督促指导收费公路经营管理单位严格落实政策,规范车辆查验管理,确保整车合法运输车辆免费通行。各地畜牧兽医部门要为公路收费站准确辨别种猪、冷冻猪肉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通知强调,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要鼓励相关车辆安装使用ETC车载装置,尽快实现不停车快捷通行,进一步提高鲜活农产品运输效率。
5
专家解析
9月1日晚,《央视财经评论》节目邀请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姜楠、央广财经评论员王冠共同解析。
稳肉价 还有哪些招?
姜楠:多原因叠加造成猪肉供应紧张
文 | 刘远举
本文由“人民日报”客户端转载自“新京报”,原文首发于2019年9月3日,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超市猪肉柜台 。 图片来源:新京报 新京报记者 陈琳 摄
近期猪肉价格高位运行,受到各方高度关注。有些地方开始补贴猪肉,如南宁市从9月1日起实施猪肉价格干预措施,在主要农贸市场设点限量限价销售猪肉。
在南宁,市场的定点摊位会以低于前10日市场均价10%以上的价格,向市民销售精瘦肉、前后腿肉、五花肉和排骨,与此同时,每位消费者每日限购1公斤。这被解读为当地对猪肉实行起了“楼市式调控”。
这些举措不乏实用价值,能解眼下之急。实质上,公众也不必对这轮猪肉涨价太忧心,担心会长期“吃不起猪肉”。无论是从国内经济大盘的韧性还是市场机制来看,这都会是杞人之虑。
1
国内以往的“猪周期”一般在2-3年
生猪生产,符合典型的“蛛网模型”。蛛网理论是由荷兰的J·廷伯根、美国的Li·舒尔茨和意大利的U·里奇于1930年分别提出的重要经济理论。该理论是在分析研究农产品等商品的生产与价格的周期性变化基础上形成的,这些商品大多属于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具有较长的生产周期。
按照蛛网模型,每个生产者都按观察到的价格安排生产,本期产量决定本期价格,本期产品少,价格就会上涨;本期产品多,价格就会下跌。价格会在市场上被其他生产者观察到,价格高,下期就会投入更多生产,产量就多,价格就会低,之后生产又会减少。
要而言之,本期产量决定本期价格,本期价格决定下期产量。
市场不断循环。理论上,在这种循环中,市场波动会有不同的趋势,一种是趋向均衡点,一种是波动越来越大,还有一种是波动保持住,按一定规律起伏。
在具体市场中,不可能达到静态的绝对均衡,同时波动也不会越来越大。因为养殖户是会判断周期的,有些会逆周期行事。现代社会也有各种机制来减少波动。
从市场机制看,有期货市场、金融市场平抑风险,也有市场研究机构提供数据,规模化的农场很大程度上能依靠科学来避免这种波动。
从政府机制看,有各种储备、补贴政策。但即便存在种种手段,但最好的、最高效的生产机制仍然是市场机制,依靠市场中的分散决策,来抑制波动。所以,市场机制下虽然会有波动,但这种波动幅度一般很小。
影响产品价格与产量的因素很多。上游产业链,比如玉米等饲料价格;下游的替代产品,比如鱼肉、鸡肉都会影响到某种产品的价格。
实际情况则更加复杂。理论上,现在规模养猪场的生猪出栏时间一般为6-7个月。宰杀重量大约在95-110公斤。但这只是小猪长到90-100公斤的时间,而小猪不能从石头里蹦出来,是母猪生出来的。
实际上的“猪周期”的循环轨迹一般是:肉价高--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我国生猪业已经出现多次周期性波动,这个周期一般在2-3年左右。
如2003年、2004年,猪价高,导致生猪生产发展很快,结果到了2005年、2006年,猪价又大跌,养猪户不得不大量减少母猪,加上“蓝耳病”发生,总体母猪存栏骤降,结果又导致2007年、2008年猪价涨了。随后,又开始一轮猪价下跌,进而踏入了猪价的上升通道。
一轮周期,大约在4年,从产量低到产量高,周期大约要两年。现在各种原因关闭猪场、猪瘟流行,都是会波及母猪的存栏量。所以这轮生猪的周期,要完全恢复,按以往的经验,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这也会受多重因素影响。
2
猪肉价格波动,养殖者不会无动于衷
即便恢复起来需要点时间,问题也不太大。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监测信息处处长辛国昌的说法是成立的——他表示,从肉类总体供应看,考虑到替代品生产发展较快、猪肉消费下降、进口增加等因素,今年肉类供应是有保障的。
▲资料图 。 图片来源: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
这不无依据:一是猪肉替代品生产增势明显。据监测,上半年鸡肉产量增长13.5%,水禽增加更快。鸡肉、水禽的周期更短。而牛羊肉生产周期长,但也有所增加。
二是猪肉消费需求下降。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猪肉消费受到抑制。1到6月集贸市场猪肉消费量同比下降12%。虽然下半年进入消费旺季,但猪肉价格上涨也会对消费产生进一步抑制,预计全年猪肉需求量减少约10%。
三是猪肉进口增加。上半年猪肉进口81.9万吨,增长26.4%,预计后期进口还有增加余地。此外,部分屠宰企业冻猪肉库存量较高,再加上中央和地方储备调节能力增强,都有利于促进猪肉市场均衡供应。
猪肉上涨对居民正常生活影响大吗?2018年,中国恩格尔系数降至28.4%,再创新低。这意味着,食品开支在整体消费中占比不高,猪肉价格上涨不至于对生活造成无法弥补的影响。
而在蛛网模型之外,有个深层次问题需要特别指出——造成蛛网模型的诸多因素,虽然有波动,但都只是市场之内的因素。这些因素会造成损失,会影响养殖者的决策,但不会影响消费者的信心、不会影响预期。无利离开,有利冲进去而已,这是市场常态。
接下来,有必要去削减非常态的市场外因素对养殖户心理预期的影响。之前,一些地方基于环保的“南猪北养”政策,南方一些省市纷纷按照要求划定禁养、限养区。现在政策调整后,当初的养殖场现在重新被允许修建,可以用稳健政策撑起他们的积极预期。
说到底,就是要相信市场的力量,在此前提下进行相关的政策调控——猪肉价格波动,养殖者不会无动于衷,用积极预期托起其信心,“吃不起猪肉”的杞人之忧自然也会更快被卸除。
微信改版了,之前点赞是点,现在是点右下角的“在看”,希望各位朋友看完后点“在看”,以示鼓励,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喜欢本文的亲们,
请在页尾留言,点在看,转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