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以上封面图
一键下单新刊「西南联大八十周年」
整组文章完成之时,周刊同事、原西南联大学生和老师王佐良先生的孙女王星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将封面主标题定为“南渡的星辰”,而不是更简洁、也更有古风的“昨夜星辰”?
我私下揣测,在1946年联大北归平津之前,受命为这八年战时经历起草纪念文字的冯友兰,恐怕也犹豫过应当选取何种意象作为总结。他最终用的是“南渡”一词——实际上,自两晋以降,每一代中国士大夫在面临异族入侵、山河沦陷的大变局时,都会把“衣冠南渡”、暂厝一隅作为当然的选择。冯友兰在纪念碑文中回顾:“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及至抗战内迁,则为第四次。
位于昆明的云南师范大学内西南联大旧址(黄宇 摄)
南渡的主体,表面上是知识人的肉身;再进一步,则为其承载的学问大道、诗礼文明。而在根源上,传统士人视文化正统为政权正当性的内核;文士不易其服,虽中原沦陷,国祚仍可得保全。从这层意义上说,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师生内迁西南,的确和东晋、南宋、南明士大夫的南渡一样,带有文化和政治的双重意味。战前中国宝贵的高等教育火种,和政府一同经历了南渡之旅,并随着抗战胜利,最终踏上晋、宋、明人未能企及的北归行程,可谓古今罕有。以此观之,联大的意义,首先在于对传统士人精神和风骨的延续。
滇越铁路进入云南的第一站是碧色寨站,联大师生当年就是从碧色寨下车,再换上从开远到昆明的列车而到达目的地(黄宇 摄)
然而又不止于此。除去基于文化认同和家国情怀的民族主义本色外,联大师生还从未忘却为“北归”后民族精神的再造预备资源。这种预备,既包含了知识授习与校园内的学问推敲,还融入了对学术自由、人格独立的坚守,乃至关于“中国往何处去”的探究和实践。联大师生不惮于以“五四”精神的传人自居,在抗战后期大局已定的背景下,他们辩论和参与现实政治活动的热情反而有了更踊跃的提升。传统士人的文化自觉促使他们毅然南渡,然而他们的精神和头脑又没有被古老的传统所限制住。故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南湖是联大师生在云南蒙自办学时常去散步的地方,这里让很多人联想起故都北平(黄宇 摄)
最重要的是,所有这些斗争和努力,都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背景下完成。当三校师生从已然沦陷的平津辗转抵达长沙时,登记的学生总人数尚不及平时北大一校的七成。在他们启程前往昆明时,又有四成人选择投笔从戎或返回家乡。长沙、昆明两地暂时栖身的校舍,都曾被日军空袭炸毁,“跑警报”成为每日生活的常态。当物价因日军封锁和金融崩溃暴涨上百倍之时,生活困顿的师生们仍未中止课堂授习。在小说《未央歌》中,单纯质朴的校园生活甚至被染上了一层浪漫色彩。正是在反差如此之大的环境下,孕育出了8位未来的“两弹一星”元勋、92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成果蔚然。
位于蒙自的联大文法学院女生宿舍旧址(黄宇 摄)
而这又是一所永远无法再复制的学校。因缘际会之下,20世纪前40年全中国接受过中西两种背景高等教育的三代学者,几乎齐集于此。其中既有以陈寅恪、刘文典、闻一多为代表的“1890后”,亦有兼领政学二途的钱端升、叶公超,更有年富力强的钱钟书、费孝通、吴晗。三代学人的年龄结构恰好是50岁、40岁、30岁左右,知识结构、学术视野易于形成互补,彼此之间的交流提携,成为学林佳话。
钱穆在《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中,曾经深情回忆过抗战前后他在北京大学和陈垣、杨树达、闻一多、向达等学者共论学术的情景,谓众人“皆学有专长,意有专情。世局虽艰,而安和黾勉,各自埋首,著述有成,趣味无倦”。建立在三校合作、教授治校、学术独立基础之上的管理模式,则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政治倾向的师生可以在联大院墙之内共存,甚至激扬文字、置喙国是,“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冯友兰所拟纪念碑碑文)。如此情形,在时长不过一百余年的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实乃“异类”。
在知识青年从军热潮中,联大有数百名同学投身军旅,图为1944年,联大欢送抗日从军的同学(西南联大博物馆供图)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至1938年底抗战转入相持阶段,战前中国的100余所高等院校中有2/3以上被迫踏上流亡之路;西南联大的八年办学历程,灿若星辰,正是这段集体记忆的缩影和折射。如同联大哲学系教授贺麟在1941年撰写的专文《学术与政治》所言:“这一些人,一个个都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态度,忠于其职,贡献其心血,以保持学术的独立自由和尊严,在必要时,牺牲性命亦在所不惜。因为一个学者争取学术的自由独立和尊严,同时也就是争取他自己人格的自由独立和尊严。”
关于本期封面故事,有任何想说的话,请积极留言。
精选留言将有机会刊发在下期杂志的读者留言区↓↓↓
| 封面故事 |
南渡的星辰:西南联大八十周年(刘怡)
西南联大:国难当头,知识分子的选择(吴丽玮)
求学之路,战火中的诗篇与论文(刘周岩)
大师与通才(何潇)
联大最重要的特质是自由(刘周岩)
西南联大与战时中国高等教育(刘怡)
| 社会 |
时事:锡安重生之路:从《贝尔福宣言》到巴以分治(刘怡)
热点:福建商人冤案:一个企业家的生死沉浮(刘畅)
人物:尤里·米尔纳:亿万富翁的科学梦(蒲实)
调查:美国明星学校AltSchool关闭风波(曹玲)
| 文化 |
电影:《暴雪将至》:被一场凶杀案改变的命运(宋诗婷)
电视:《心灵猎人》,罪案美剧的学术范儿(悦涵)
艺术:“艺术至少为终极自由提供了一种错觉”(虔凡)
人物:恐怖鬼才伊藤润二(黑麦)
设计:不是每个人都将进入未来(钟和晏)
时尚:鸡尾酒的行走地图(杨聃)
思想:技术时代的人文学科(薛巍)
| 专栏 |
邢海洋:保护投资者的诉讼试点
袁越:穷碳水,富蛋白
宋晓军:阿布卡迈勒的“三国杀”
朱伟:莫言:在深海里响亮沉重地呼吸(6)
朱德庸:大家都有病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新刊「西南联大八十周年」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周刊书店,购买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