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艺术在未来不会是奢侈品,而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比如音乐、绘画、戏剧、诗歌,都是我们日常需要的语言。
文 | 知名导演 王潮歌
头图来源 | 被访者供图
编者按:
当下,市场中的每一个理性人都需要放长眼量,将锚抛在时间之河中较远的地方,以未来丈量现在,才能站立得更坚实安稳。《中国企业家》为此推出特别策划《商业宏宝书·写给2029的信》,组织9位企业家、科学家、经济学家及艺术家,请他们每人写下一封给2029年的信,预测他们眼中10年后的世界,希望能对读者有所裨益。
2029年,我也不知道王潮歌会是什么样,也许相当好玩儿,最好能吓我一跳:“哦天,十年之后原来是这样!”
有些人非常愿意做一个短、中、长计划,然后按照这个计划去认认真真一步一步地走。但我是完全不能按照任何计划去做事情的人,我也从不会给未来做规划。在我七八岁时,老师总要求写一个星期的计划,我总也完不成,从那时候开始,我就不再去设计未来。
我要让自己今天不知道明天的事,明天不知道后天的事,我对未来保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我不认为自己能够预知未来,也不认为我能够设想十年以后的未来是什么样,这些对于此刻的我没有任何意义。
关于未来,我有一个理想,也有一个幻觉。我幻想着有一个世界,人们丰衣足食、快乐无忧、相亲相爱、长生不老,人们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不想要的,就可以不来。
我幻想着和平自由,幻想着善意美丽,幻想着世界上没有疾病、没有痛苦、没有背叛、没有欺诈,没有任何我们不喜欢的恶劣事情发生;我幻想着人和人之间、人和树之间、树和小狗之间都能顺利交谈,我说什么话它都听得懂,和小鸟说话它也听得懂;我幻想着长生不老,我们的生命想什么时候结束都可以,想什么时候不结束也可以;我幻想着我们这个族群繁茂,开枝散叶。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写方块字、讲汉语的中国人,能和全世界所有民族所有国家和睦相处。他们敬重我们、爱戴我们,以学习中文为荣,以把头发染成黑色为荣,以吃麻辣火锅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为荣;我幻想着我的孩子、父母、丈夫,和今天一模一样,没有变化,他们也不会再变老变小,还像现在一样,就如同此刻。
如果这些幻想能够在2029年实现就太好了,如果明天就实现,那真是好得不得了。愿我一直保持幻想的权利和能力,让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变成我生活的主要任务,让我们的人民在2029年时,都能和我一样做不切实际的幻想。
我认为艺术在未来不会是奢侈品,而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比如音乐、绘画、戏剧、诗歌,都是我们日常需要的语言,不是让艺术来粉饰生活,而是变成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像喝水和吃一颗苹果那样自然。
未来,希望每一个人都通过艺术表达他的看法和情感,而不是通过拳头,即便是愤怒,也可以通过艺术来表达。希望这个国家崇尚艺术家,这个国家最有钱的人也应该是艺术家,是那些能给大众提供丰富精神产品的人。我希望在那时,人们尊重艺术,让艺术家变成这个世界的精英,而不是老用另外一种贬义词去称呼他们,每个人也希望自己能变成艺术家。
从开创“印象”系列的实景演出,到“又见”系列的情景体验剧,再到现在做的“只有”系列,未来我作品形态的边界会用更松散的方式打开,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实景,在不在室内,也不知道这出戏算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
我不去界定这个事情,而是希望来的观众在第一时间已经被我的戏剧覆盖,一直等到你想出去时,戏剧才算结束。
未来,我相信艺术和科技也会无缝对接。科技一定会更艺术,甚至是以艺术的面目出现,而艺术也会以科技的面目出现,他们会越来越扁平,科技和艺术就是一回事。
十年之后这个世界会好吗?我觉得现在已经很好了,未来还会更好。我感激生命,享受当下,如果有人给我一颗时间胶囊,让我可以回到过去或者预知未来,我会拒绝。现在这个岁数我待着就挺喜欢,相反要是提前知道未来,我反而觉得不安全,觉得没劲。
对我来说,未知的明天还是一个惊喜的世界,生活在种种不确定中,就这么一直晃荡着走,挺好的。
(《中国企业家》记者 李佳采访整理)
。END 。
值班编辑:杨倩 审校:武昭含
[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