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2 月,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将定向能技术新增到关键和新兴技术(Critical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CETs)清单。清单指出,定向能技术包括3个关键分领域:激光、高功率微波和粒子束。委员会表示,出台此清单的目的是保障自身未来的技术领导力,应对技术安全威胁。此清单为随后的美国技术竞争力和国家安全战略相关政策制定,起到重要的参照作用。
1.1 定向能技术的起源
在定向能技术中,粒子束技术的起源与核物理领域的粒子加速器(accelerator)的发展密切相关。最初的回旋加速器(cyclotron)只能施加恒定磁场。可稳定加速的粒子能级因此受限(20 MeV 以下)。1945 年,前苏联的维克斯列尔(V. I. Veksler)和美国的麦克米伦(E. M. McMillan)各自独立发现了自动稳相原理(principleof phase stability)。由此,回旋加速器可以根据粒子能级变化,施加可变磁场,进而能够将高能粒子稳定在圆形轨道中。可加速粒子的能级提高到 GeV 级。
若想继续增加能级同时保持粒子稳定运动,就需要增加磁场强度、加速器尺寸和孔径大小。但一味增加这些参数并不现实。1952年柯隆(E. D. Courant)、李温斯顿(M. S. Livingston)和史耐德(H. S. Schneider)发现强聚焦原理(strong-focusing):交替改变强磁场梯度的方向,能更稳定地控制粒子的运动轨迹。由此,粒子所在的真空室容积、磁铁尺寸可大幅缩小,回旋加速器的尺寸进一步得到控制。
以上 2 个原理为定向能技术的诞生打下基础。时任 Newman 核研究实验室主任的威尔逊(Robert R. Wilson)由此提出,可利用这一原理制造出重约数吨的小型可移动的加速器(scaled-downmobile accelerator),用于防御核武器。上世纪 50 年代,原子弹仍需轰炸机投送。这种加速器,可瞄准原子弹,持续向其轰击电子束或中子束,使得原子弹在到达前提前引爆。
随后,美国原子能委员会(Atomic Energy Commission)成立了一个名为“九头蛇”(hydra)的项目,目的是研发这种粒子束武器(particle-beam weapon)。项目进展过程中,研究者通过理论计算发现,带电质子束的能级无法达标,而且粒子束不够稳定。1958 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开展了另一个粒子束武器的项目“跷跷板”(Seesaw)。然而,由于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粒子束武器仍未实现。
从学者所在机构分布看,高层次学者数量前十的全球机构主要为中国机构所占据,如图6 所示。这反映出中国机构在定向能领域拥有较多的高层次学者资源优势。在该领域学者最多的前 10 机构依次是: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Oak Ridge Nationallaboratory(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日本九州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Us Air Force Research Laboratory(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